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非遗保护

软田糯稻或将迎来新的春天

 

软田糯稻或将迎来新的春天


 “贵州香禾产业发展座谈会”于2016年10月18日—20日在贵州省从江县隆重举行。出席本次座谈会的有贵州省农委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委的领导;有贵州省农科院和黔东南农科所的专家;有从江县、黎平县、榕江县农业局的领导;有贵州月亮山九芗农业公司、贵州侗乡米业公司、贵州侗乡生态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等。本人作为“特邀专家”也出席了此次座谈会。从江、黎平两县农业部门的领导、九芗农业公司、侗乡米业公司分别作了香禾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与会专家作了发言。本人发言的题目是《软田糯稻与生态循环农业》(全文附后)。最后,贵州省农委的领导在发言中为大家带来了许多新的信息、新的精神和新的鼓舞。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还先后去占里、加塝参观考察。

 像这种由相关领导、相关专家、相关老板坐在一起共同商讨“香禾产业发展”的专门会议,在侗乡、在中国乃至在人类发展史上恐怕还是首例!侗乡软田糯稻或许将迎来新的春天!

软田糯稻与生态循环农业

——邓敏文 龙月江

一、糯稻简介

 糯稻又称禾糯。“香禾糯”这个名称是2004年以后才在学术界普遍使用。这个名称开始来源于Kgoux Bagx Dangl(白香禾)这种香味比较突出的糯稻品种,后来才逐步成为传统糯稻的总称。

 世居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东南亚等地的古代越人有种植糯稻的历史传统。大约成书于周秦时代的《山海经·南山经》已有“其祠之礼……糈用稌米”的记载。“糈(xǔ)”是祭祀神灵专用的精米;“稌(tú)米”就是糯米。古代越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包括今日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贵州及东南亚一些地区。由此可知,种植糯稻是古代越人的一种传统,糯稻种植的历史至少已经有3000多年以上。

 侗人(今侗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古称洞人、峒人或洞民等。现有300来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连的溪流沿岸。侗人主种水稻,历史上以种糯稻为主。从2004年至2016年十多年间,我们在贵州黎平县、从江、榕江以及湖南、广西一些侗族聚居地区先后采集到各种传统糯稻样品60余种。并对与之相关的糯稻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地考察,如至今各地侗族人民祭祀祖先或其他神灵都还在普遍使用糯米饭或糯米耙等等。

 传统糯稻生长期长,一般都在150-180天左右,所以米质优良,营养丰富,用途广泛。侗人喜食糯米饭,侗语称糯米饭或糯稻为 Oux Dios(粘饭)、Oux Laox(大饭)、OuxLail(好饭)、Oux Saos”(蒸饭)、Oux Tanp(摘稻)或 Oux Miangc(穗稻)等等。而其他粮食作物均被侗人通称之为 Oux Nguk(猪饭)或Oux Aiv(鸡饭)。由此可知,侗人在历史上将糯稻视为正宗主粮,而其他粮食作物都被看成替代品或者饲料。

 侗族古歌中也用丰富的想象和诗意般的语言描述糯稻的起源:如《侗族史诗——起源之歌》中说说: “当初糯禾生在溪沟边,禾苗冲出土皮高九丈。稻秆像那枫香树,要用斧头去伐砍;砍倒稻秆众人去把稻穗剪,稻粒像瓜大,一箩装一颗,萨玛采摘往家搬。”。(“萨玛”又称“萨岁”,是侗族民间虔诚信仰的最高女神。)传统糯稻与侗人的生产、生活及风俗习惯关系密切。有些风俗习惯仍遗存至今。

例如:

 走进侗族村寨,你会见到村旁寨边建有许多用于晾晒禾把的粮仓或木架。这些木架都是专为晾晒糯稻稻穗特制的,侗语称之为“liangv”。

 秋收时节,侗族女青年们见到某位男青年的糯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便用竹竿、棉花、辣椒等物做成花竿插在这位男青年的糯稻田里。然后男女青年们相互邀约一起去这块田里采摘禾把,吃烧鱼。并将采摘到的禾把挑回姑娘家做扁米,对唱情歌,倾诉男女青年相互爱恋之情。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逢年过节,男青年家必须用数百斤乃至上千斤糯米制作成大量的糍粑或大粽子送到未婚妻家,然后再由未婚妻家分送给全寨各家各户,以通报这对青年男女已经有了自己的心上人。

结婚时,新郎的亲戚朋友要给新郎家送糯米,并蒸成糯米饭装进侗家人特制的葫芦瓜里,然后由精心打扮的本房族的年轻姑娘挑着葫芦饭浩浩荡荡送至新娘家,侗语称“SunxOux Boh”(送葫芦饭)。新娘家收到这些糯米饭后,再分送给各家各户享用,以此向大家通报本家姑娘出嫁了。

 新娘生了孩子,全寨的亲戚朋友要给新生儿表示祝贺,最常见的贺礼就是糯稻或者糯米,然后加工成糯米甜酒供产妇和客人享用。所以侗家人把生儿育女这件喜事称为“JanlDaoc Kuanp”(吃甜酒)。

 平日里,侗家人多半是用糯米酒、糯米饭或用糯米做成的油茶、侗果招待客人。远路的客人离去时,还要用糯稻的草秆包糯米饭送给客人当午饭。

 总之,侗家人从生到死、从生产到生活都离不开糯稻或糯米。侗族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糯稻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侗人培育了数十个不同名称、不同颜色、不同生物特性、不同品质的糯稻品种,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糯稻种植经验。这些糯稻品种和种植经验,都是人类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二、软田概说

 传统糯稻一般都种植在一年四季都蓄水的稻田里,侗语称之为Yav Mas(软田)。软田一般都不用犁田、耙田。秋收后人们把糯稻秆踩进软田泥里,侗语称qait gaos bangl(踩禾蔸)。糯稻秆经泥水浸泡腐烂后就是来年种植糯稻上好的底肥,来年就可以直接在软田里插秧。1958年以前,软田约占侗语南部方言区(即黎平、榕江、从江一些侗族聚居区)稻田总面积的85%以上。由于传统糯稻植株较高,一般都在1.5米以上,有的高达1.8米甚至两米,所以不怕水淹,不用晒田,便于在稻田里积蓄深水养鱼养鸭,所以侗人称糯稻田为Daeml Yav(田塘)。

 稻田养鱼养鸭好处很多。如稻田里的鱼可以把稻苗根部的害虫吃掉;稻田里的鸭子可以吃掉稻叶上的害虫。鱼和鸭子还可以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可以疏松稻苗根部的土壤;可以使稻田里的水温得到上下搅拌调节等等。这种耕作制度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态平衡。如鸭子的粪便可以成为鱼的饲料,鱼的粪便可以成为糯稻的肥料;人吃稻鱼鸭排出的粪便又成为糯稻上等的农家肥等等。这种耕作制度,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由于传统糯稻田四季蓄水,天下雨了,糯稻田把雨水积蓄起来,相当于无数个微型水库。由于软田的蓄水不同于一般水库蓄水,它不是人为地将水集中起来大量积蓄,而是就地将雨水分散积蓄起来,所以避免了像大中型水库那样对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人为破坏,即便有天灾人祸,如地震、战争等等,也不会造成重大灾难。

 四季蓄水的糯稻田也不像普通水库那样把雨水集中堆积起来,而是就地广布于广阔的原野或山野之中。这种广阔的分布格局,既可以不断地将水渗透到地底,不断地补充“地下水”;又可以不断地气化升腾,不断地补充“天上水”。“天上水”变成雨雪,降落到侗家人的软田里;“地下水”变成泉水,不断流进侗家人的软田里。殊途同归,往复来回,形成侗族地区所特有的自然水循环系统。

 种植糯稻的软田实际上是一种人工湿地,但又与普通的沼泽湿地有所不同。侗家人的软田不是平铺在一个水平面上,而是沿着山坡逐级提升,层层叠叠,形成立体式的湿地分布格局,侗语称之为 Yav Janc(塝田)。这种分布格局十分重要,它不仅保证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水供水系统运行正常,也保证了不同海拔高度动植物对水的需求,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软田的梯级分布,不仅大大降低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保证了地表水的清洁卫生及防洪防涝。如天下大雨,雨水经过层层梯田的积蓄,沉淀,渗透,避免了泥沙俱下水土流失的情况发生,减少了流域内江河湖海水源的含沙量,也减少了水灾的频繁出现。最后流到河里去的雨水既清澈、又干净。湘黔桂边界侗人聚居区的青山绿水就是这样来的。

三、糯稻之道

 传统糯稻和种植传统糯稻的软田虽然已经跨越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但当它们走到20世纪中叶之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

 1958年以后,由于片面地追求高产,侗乡人民在各级政府的强力引导下,“糯改籼”或“禾改粘”逐步形成风气,传统糯稻的种植面积和软田面积从此逐年减少。1980年以后,侗乡各地大力推广杂交稻,致使传统糯稻种植面积和软田面积锐减。今日,侗人聚居地区的传统糯稻种植面积和软田面积已经减少到当地稻田总面积的10%以下,许多传统糯稻品种濒临绝灭,90%以上的Yav Mas(软田)都变成了秋冬不蓄水的Yav Guas (硬田)。

 不种传统糯稻改种杂交稻,将软田变成硬田,的确提高了单位面积粮食产量,解决了10多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但这种耕作制度的改变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如硬田的蓄水时间大约只有软田蓄水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即从耙田到放水晒田这4个来月,其余时间硬田都不蓄水,都让雨水白白地流走了。所以才造成侗乡各地泉水干涸,河水减少,干旱频发。一遇大雨,泥沙俱下,水土流失,河水暴涨,造成灾害。再如,种杂交稻需要施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这对土壤的破坏、对生物的危害、对人体的损害也是不可低估的。

 根据调查访问,传统糯稻濒临绝灭和软田锐减的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不高。因为在传统社会中,衡量一亩田的收入,总是以产多少斤稻谷为计算标准。将软田变成硬田种杂交水稻,的确能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2004年以来, 我们在贵州省黎平县岩洞村等地进行传统糯稻实验种植,就单位面积产量而言,种传统糯稻的确普遍不如种杂交稻产量高。如岩洞村侗族农民吴应昌家的1亩4分稻田,2005年种杂交稻收840公斤稻谷,2006年种传统糯稻只收了763公斤稻谷,实际减产77公斤。但由于当时传统糯稻的市场价格比杂交稻高出一倍多,所以该田2006年比2005年实际增收1110.2元人民币。该田主人当年养鱼养鸭所得收入都未计算入内。由此可知,在商品社会中,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种传统糯稻的产值未必比种杂交稻产值低,


 从种植传统糯稻与经营软田的成本方面观察也值得重视。如传统糯稻可以自己留种,不用花钱购买稻种;传统糯稻不宜施用化学肥料,不用花钱购买化肥,也能节省种植成本。软田不用犁田、耙田,在当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的情况下也很有现实意义。秋收之后,将软田里的稻草或禾杆草踩进泥里,腐烂后就成了能循环施用的天然有机肥,这对生态环境保护也有重要意义。如果专心经营,软田还可以种植或养殖其他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植物,如泥鳅、黄鳝、青蛙、虾子、螃蟹、浮漂、水菜等等。

 种植传统糯稻也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探索,需要解决。如传统糯稻稻秆都比较高,容易倒伏;传统糯稻生长期长,遭秋风容易出现稻瘟病造成重大灾害;传统糯稻成熟时都是一穗一穗地采摘,很是费时费力。这些技术问题如不解决,也会影响农民种植糯稻的积极性。

 继承传统是为了发扬和超越传统,保护遗产是为了继承和利用遗产。为此,我们已经和正在着手探索传统糯稻种植和经营软田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如使用早熟和晚熟品种相间种植、夏季晒田巩固根须、秋季排水预防稻穗泡水或连株捆预防高倒伏;运用塑料薄膜提前育秧解决晚熟品种生长期预防秋风侵袭造成减产问题;使用插杆布网、安老鼠夹等办法避免鸟、鼠偷食晚熟糯稻问题等等。

 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是糯稻采摘、运输和晾晒和加工问题,一穗一穗地采摘、一把一把的运输、一把一把的晾晒都给种植农户带来诸多的困难。还有,糯稻的芒须普遍较长,而芒须越长的品种品质越好,这也给普通机械打米带来困难。总之,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广大农民开动脑筋多想办法,也需要农技部门、农机部门通力合作,攻关克难,研发出更多、更好的现代糯稻机械。

四、几点建议

 1、建设传统糯稻品种保育基地。对目前能采集到的各种传统糯稻品种进行实验种植,然后进行科学鉴别和严格帅选。凡具有较大市场经济价值的优良品种,积极向当地或异地农户推广;凡暂时没有太大市场经济价值的一般品种,由农业科技部门与相关农户合作进行保育种植,并积极开展科学实验使其品质得到逐步提高。

 2、将传统糯稻品种保护与软田保护工作结合起来,建设稻、鱼、鸭共生共养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3、广泛开展国内、国际合作,适时进行经验交流,使这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继承,为传统糯稻种植和软田建设寻求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邓敏文 龙月江

2016年10月写就于黎平岩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