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非遗保护

苗族歌鼟

 

苗族歌鼟

 

苗族歌鼟是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古锹里独有的、用当地方言(酸话)演唱的无伴奏多声部民歌。主要流传在靖州平茶镇地祥、江边、棉花,新厂镇地交,藕团乡高坡、高营、老里、潭洞、新街,三锹乡凤冲、元贞、小榴、枫香、菜地、地妙、地笋、南山,大堡子镇茶坪,通道县县溪镇锅冲、肯溪,大高坪乡黄柏、地了,播阳镇冲华,黎平德顺乡张鲁、龙安、德顺、平阳,中潮镇票洞、兴隆等村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锹里苗族人民酷爱唱歌。他们以饭养身,以歌养心,以酒养神。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劳动以歌互助,丧葬祭祀以歌当哭,叙述苗史以歌相传。苗族歌鼟因起源于古“锹里”地区,又称锹歌。为了区别于其苗族支系的苗歌,苗族文化学者根据锹里山区多石阶、沿坡而上、步步登高,且锹歌又具有声部由低至高、高低起伏、婉转跌宕等特点,加之“鼟”在“锹里”语言中是阶梯或“相互比拼”的意思,形容歌声像一层一层搭起的梯子,故取名为“歌鼟”。

苗族歌鼟按演唱方式可分为茶歌调、酒歌调、饭歌调、山歌调、担水歌调和三音歌调等。其歌词多为七言四句,内容涉及历史传说、祭祀礼仪、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劝事说理、唱咏风物等传统文化诸多方面。歌词在不同场合,即兴发挥,内容丰富多彩、趣味幽默。

                     △ 歌鼟在央视演出

茶歌调

茶歌是苗民在各类喜事活动中,酒宴正式开席之前用茶点时所唱的歌曲。

锹里苗寨龙头宴,须先茶后饭,席前先摆上糖果,用大山茶叶或接骨茶叶泡制茶水待客,主客之间品糖果相饮而歌。茶歌便是人们在这种比较隆重的场合用于表达喜庆生活、释放欢愉心情的一种方式。这种曲调嘹亮奔放,激越昂扬,富有气势,旋律如同波浪起伏。可男女合唱,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先由歌师讲歌,一人领歌,众人和歌。讲歌时,由歌师临时编词,明确所唱的歌词内容;领歌起到定调作用,领歌人要求嗓音好,合唱时主要担任高声部的演唱;和歌时,其他歌手演唱中音、高音、低音声部,各层次之间此起彼伏。无论讲歌还是领歌,多在中、低声部,和歌则在高、中、低声部。其中,假嗓的运用别有韵味。

茶歌的曲体结构为复乐段,一个乐段包括上、下两个乐句。上句由两次领唱和两次合唱组合而成,拉腔较短,停顿于不稳定音上;下句由一次讲歌和一次合唱组合而成,拉腔较长,终止于稳定音上。和声音程多为纯四度、纯五度、大小三度和二度。歌词的处理,不以常规顺序安排,而以交错式反复穿插于领唱、合唱各声部之中,有分有合,错落有致,分分合合,相得益彰。第一、三句词的最后一字不安排在上乐句,而处理成下乐句的起腔,成为一种“鱼咬尾”式的安排,很有特色。

酒歌调

酒歌属男声多声部合唱歌曲,是苗族人民生活中常见的民歌体裁,演唱于传统节庆、婚庆等宴饮时刻,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实用性。

酒席上,人们常用酒歌来相互祝福、赞美和歌颂;用酒歌来传唱历史、英雄和祖宗的业绩;用酒歌来交流感情和增进友谊。常常带有赛歌性质,主客之间歌来歌往,众人合唱,场面热闹,气氛浓厚。演唱时全用真嗓,声音浑厚,情感奔放。其演唱形式和茶歌一样,为一人讲歌、另一人领歌、众人和歌。多声部之间通常分支出纯四、纯五度音程,有时也有大、小三度音程,其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大二度音程。

酒歌曲体结构和茶歌不同之处在于歌词的处理,上下两个乐句都停顿于稳定音上。

                     △ 传承人龙锦平传授歌鼟

山歌调

山歌是苗族男女青年“坐茶棚”、“进花园”、谈情说爱、交流感情时所唱歌曲,又称情歌,属二声部重唱歌曲。

在锹里一带,对唱山歌是苗民婚恋习俗中的主要环节。每个村寨都有一个专供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交流感情的场所。有的村寨苗族姑娘亲手用竹木在寨边搭建简易棚子,称其为“茶棚”,每逢农历“戊日”(不动土,不干活的日子),苗家姑娘便穿新戴银,成群结在寨边等待外寨小伙子来“茶棚”对歌。在“茶棚”里,男女各坐一方,女用问歌,男用答歌,“茶棚”成为苗族男女青年相识相知的地方。有的村寨苗族青年把对歌地点选在古树参天的山坡上,称其为“花园”,在花园里用山歌、倩口歌交流感情。

山歌歌词为七言四句,曲调则为六句,属于复乐段。基本乐段为两句词和三个乐句的结合。即第一乐句安排第一句词的六个字,乐句已止,词意未尽;第二乐句安排第一句最后一个字和第二句的前两个字。从词意上看,一句已完,二句刚起;从乐句上看,虽展开,尚未完。第三乐句安排第二句词后五个字,用同度拖腔完成终止。结构很有特点,也很严谨,一气呵成。和声音程多为纯四度、纯五度以及小三度和大三度。其中,大二度的运用很有特色。乐句拖腔中,两个声部交替流动,大大增强了旋律的动感。

担水歌调

担水歌主要是苗族青年结婚举行新娘担水仪式时所唱歌曲,属女声多声部合唱歌曲,曲调优美动听,音韵和谐。

新娘担水是锹里苗族婚俗中最为隆重的习俗之一。举行担水仪式时,新娘在“六亲客”(娶亲客)、伴娘以及亲朋好友的陪同下,挑着水桶、唱着《担水歌》缓缓而行,每走五六步,便要停下来对唱一段,一路上歌声悠扬,尽管水井近在咫尺,一唱一和至少要二至三个小时才能结束。演唱时,同样由一人讲歌,一人起歌,众人帮腔。和声音程为大、小三度、纯四度,旋律多为级进,曲体结构类似山歌调。除新娘担水时演唱以外,其社交场合也唱此曲调。

                     △ 歌鼟声声伴相逢(明敬群/摄)

三音歌调

苗家有“立夏不唱歌,庄稼长不活”的俗语。按当地风俗,立夏这天,苗族男女青年便要成群结队走村串寨对歌,大家聚集饮酒吃饭时,照样要唱茶歌、酒歌和饭歌。兴致达到高潮时,还要合唱“三音歌”,一唱一,通宵达旦。

三音歌全曲由茶歌调、酒歌调、山歌调三种曲调乐句片断组合而成,类似戏曲音乐中的集曲。演唱形式有讲歌、领歌、和歌。歌唱时,声部对比性强,变化自如。三种曲调相互呼应,跌宕有致,旋律优美,和声别致,连接自然,民歌中实为少见。

 

苗族歌鼟作为一种在特殊地域和特殊人群中流传的民间歌种,与地方文化和谐共生。因此,其技巧和技术的应用具有地方性和特殊性,是苗族人民朴素心声和情感的结晶体,是深层次反映锹里苗族生活、感情、习俗和智慧的音乐艺术。其歌声之优美,内容之丰富,词意之哲理,曾被贺绿汀、白诚仁等音乐名家誉为“民族奇葩”、“天籁之音”。发掘、抢救和保护苗族歌鼟,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史,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