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共祖溯源

蚩尤:中华始祖

 

 
蚩 尤 大 帝
 
 
蚩尤,中华始祖之一,是苗族的祖先。本文将对蚩尤及其事迹进行简述;从汉文献及正史记载中可以得出结论:蚩尤是苗族的祖先;从全国各地形式多样、博大精深的苗族文化中更可以反映出蚩尤是其祖先;并论述蚩尤对中华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一、蚩尤简介
 
1、蚩尤的族属
蚩尤是黄帝时期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尚书》、《逸周书》、《国语》、《吕氏春秋》、《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涿鹿之战的失败,并没有掩盖英雄时期赋予蚩尤的英雄本色,他长期被黄河流域的民间所祭奠,也为秦始皇、汉高祖等数代雄才所崇拜。蚩尤还被视为苗族的先人与远古英雄。他的史迹,广泛流传于各地苗族群众的传说与史诗之中。其中,黔西北苗族史诗与传说尤具有代表性。
九黎部落联盟与伏羲、女蜗氏族有源渊关系,属神农部落体系;蚩尤曾发明金属兵器、刑法、历法,创伏羲、女蜗崇拜教,对推动历史前进作出重大贡献;涿鹿之战导致了九黎部落的南迁,亦即黄河文明向长江流域的播散,并促进了古代民族的一次大融合。
2、九黎部落联盟
对于蚩尤,《史记·五帝本纪》三家注中各有说明。“集解”:“应勋曰:‘蚩尤,古天子。’”“索引”:“又《管子》曰:‘蚩尤受卢山之金而作五兵’,明非庶人,盖诸侯号也。”“正义”:“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是也。”苗学专家认为:“蚩尤为首的部落集团,就是远古以九黎见称的部落联盟,或者是属这一联盟的居领导地位的集团。”(伍新福、龙伯亚:(苗族史》,第2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8月版。)
《周易·系辞》记古史人物,首取伏羲:“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关于“以佃以渔”,司马光《稽古录·卷一·伏羲氏》释:“佃,音田;佃猎,取禽兽也。”可知尚处于渔猎时代。
《艺文类聚·卷十一帝王部》就在“太昊庖牺氏”后,录有“帝女蜗氏”。云:“《帝王世纪》曰:帝女蜗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帝王世纪》中的伏羲也是“蛇身人首”的图腾形象。
在与九黎部落有密切历史渊源关系的苗瑶语族的苗族群众中,世代流行着对伏羲、女娲的崇拜。“在云南许多地区苗族民间都流行开天辟地和造人的传说。”传说中造人的始祖即“伏哥”和“伏妹”。(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云南苗族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2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年11月版。)
相传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苗民迁居于今川、黔交界的赤水河一带。至今,在赤水河南岸贵州金沙的苗族婚俗中,还贯穿着对伏羲、女埚的崇拜。其大致情况为: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男方才向女家求亲。然后是定婚,定婚仪式上要唱主婚歌,“主婚歌反复强调,要按勒努、都妞(苗语;伏羲、女蜗)的规矩办事。”当男方至女家迎亲时,“女方亲姑舅戚、伯爷叔子当堂把姑娘交给‘资证人’,并强调说,“要跟得上勒努的后,理得起都妞的路.若说话不跟活,走路不跟步,到那时,我抓住你的衣襟,你不敢与我力争;我抓住你的衣袖,你不敢与我争斗.”迎亲返回,“行至中途,要祭‘尤南’、‘尤资’(即苗语‘尤妈’、‘尤爹’,对女蜗、伏羲的尊称)。唱词追述勒努、都妞是好好开花,好好结果,白头到老,桃李满天下.”就这种历史性民族文化现象,苗族同胞认为,“伏羲、女蜗滚磨子、丢针线、丢刀鞘、种桃李结为夫妻,形成了一套婚姻规矩.蚩尤教民尊循伏羲、女娲的规矩,流传敷千年。”(贵州毕节《苗族研究论文第一辑》,198~199页,黔新出(93)内字第1079号。)
伏羲氏族体系以渔猎为主,而其后的神农氏则代表着农业的兴起。《周易·系辞》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请《噬磕》。”
《艺文类聚·帝王部·炎帝神农氏》转引“《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都陈,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稽古录·卷一·神农氏》记:“炎帝神农氏,姜姓,继伏羲以火德王天下。”
《太平御览·卷七十二》引《世本》:“蚩尤作兵。”汉·宋衷注:“蚩尤,神农臣也。”《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记:“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注云:“《阴经遁甲》云:‘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吴治西方之金。’故《祭蚩尤文》云:‘将军敢以牲牢祭尔,炎帝之裔、蚩尤之神。”《路史·国名纪·炎帝后姜姓国》载:“小颢:参卢命蚩尤宇此,今安邑有蚩尤城,宜是。”
由此看来,蚩尤的九黎部落联盟应是属于炎帝神农系统。
九,《说文解字》释为:“阳之变也.”《易经》中阳卦为九:九还泛指多的意思。
黎,《说文解字》释为;“履黏也。”即古人用黍末作成用以制履的胶质,以意同黐;还有众多之意,如《诗经·大雅·桑柔》:“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此意通旅:又意为黑色,义通黧,引深又有百姓之意,如《说文解字》释“黔”为“黎也。……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周谓之黎民。”
因此,九黎指人口众多,是人口众多的强大部落联盟.从字意的背景中还反映出,九黎是北方较早从事农耕的部落;神农尚火德,天阳地阴,九黎与其他部落联盟对应分称天、地。
从各种记载中可知,九黎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3、蚩尤者,中华第一战神也
按《贤治通鉴外纪·目录卷一》的排列,自炎帝神农氏往下,经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至帝榆罔。
在榆罔时,黄帝部落崛起。黄帝先后战胜了榆罔、蚩尤,取代姜姓部落,从此确立起姬姓部落的长期权威,就如《史记·五帝本纪》所总结:“自黄帝到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黄帝战榆罔、蚩尤,其过程如{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于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豹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遵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干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逸周书·尝麦篇》云: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这次两大部落体系之战,是我国远古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战争的根本原因是部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战争胜负的亦是部落的总体实力。这场战争还是蚩尤受金作兵后,金属武器的首次大规模运用,无论在战争史还是政治史上,都具有特殊意义,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如《吕氏春秋·荡兵》所评价:“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也。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长者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
蚩尤亦开古代军事文化之先河。《通典·卷四十一·礼》记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可为军礼。”。“《易》称,古者葬于中野,可为凶礼。”
古人中的有识之士也并没有单纯以成败论英雄,他们将蚩尤尊为中华第一位战神。
据《史记·封禅书》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而“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此八神分别为: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其“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陈涉揭竿起义,九月,刘邦等在沛响应。《史记·高祖本纪》记,在起事时,“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
《汉书·艺文志》在“兵家”类书中,录有《蚩尤二篇》。
蚩尤陨后,其事迹文泛流传于黄河流域的民间。如: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注:“《皇览》曰:‘蚩尤冢在东干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户髀冢在山阳郡涿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钜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东平、山阳,均在今山东境内。
《梦溪笔谈·卷三·辨证一》记:“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未大早,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路史·后纪四·蚩传》说黄帝“执尤于中冀而诛之,爰谓之解。”解州位于今山西的黄河北岸。《苗族迁徙歌》即传蚩尤就在黄河边堵击敌兵时阵亡。
袁珂《山海经校注·六荒北经》在注黄帝“遂杀蚩尤”句时,引《述异记》:“涿鹿在今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支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仪遣角,盖其遗制也。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
蚩尤、蚩尤血、蚩尤神、蚩尤戏、蚩尤川,形成一种蚩尤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主要载体是九黎部落的后人。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龙鱼河图》云:“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又《韩非子·十过》记:“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人合鬼神,作为清角。”此当是《史记·五帝本纪》所说“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时期的事。因此反映出在涿鹿之战后,九黎联盟中有不少部落归于黄帝的治下,留在了北方。
 
二、汉文献记载表明蚩尤是苗族的祖先
 
中国苗族的族属渊源,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一脉相承的关系。九黎部落联盟与黄帝部落兴起于同一时期,三苗部落则与尧、舜、禹齐时,商、周时期有了南蛮的称呼。
在我国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远古的时候就生活着许多原始人类,他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过艰巨的劳动,大约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渐形成为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被称为“九黎”,以蚩尤为首领。有关蚩尤为九黎部落首领的记载很多,“九黎,蚩尤之徒也”(《国语•楚语》)。此外,《尚书•吕刑释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秦》等史籍都说蚩尤是九黎之君。“蚩尤摄政,有兄弟八十一人”(《龙鱼河图》),可见蚩尤领导下的九黎部落联盟是由81个氏族组成的。“九黎,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进一步说明九黎部落联盟其下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之下又有九个氏族,他们共同组成为九黎部落联盟,而蚩尤为其盟长。当九黎部落在蚩尤领导下顺利发展的时候,黄帝部落的势力也在西部崛起。黄帝在统一了西部地区后,乘胜东迸,但遭到了蚩尤部落的有力抵制。于是一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规模空前的、激烈的部落战争爆发了。战争初期,“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太平御览》卷一五),后来黄帝族创制了指南车以识别方向,并大大增添实力,才转败为胜。最后双方决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九黎被打败,蚩尤被擒杀。
九黎战败之后,其势力大衰,被迫渡河南迁,退居南方,压缩在“左洞庭,右彭蠡”(今洞庭湖、鄱阳湖),占据在长江中下游湖南、湖北、江西等广阔的地区内。到尧、舜、禹时期,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即史书中所说的“三苗”,有时又称为“有苗”或“苗民”,其首领为驩兜。“放驩兜于崇山(崇山峻岭)以变南蛮。 窜三苗于三危。”(《尚书•尧典》)。三苗是“九黎”的后裔,史书不乏于记载,《国语•楚语》下说:“九黎乱德,……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韦昭注说,“三苗,九黎之后”。“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居于西裔者三苗。”足见三苗乃九黎之后的又一强大部落联盟。三苗部落人数众多,又有着洞庭、鄱阳诸湖和汶山、衡山等地理方面的尤势,势力得以迅速振兴,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部落联盟,与尧、舜、禹相抗衡。尧时,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有苗民处南蛮而不服,尧便发兵征有苗,在“丹水之浦”将有苗打败。舜时,三苗仍不服,禹便主张以武力服之,舜初不敢轻举妄动,用笼络之策以安抚,但收效不大,舜才命禹将其征服,并趁势强迫三苗改习易俗,此即“舜却苗民更易其俗”(《吕氏春秋•召类》)。然而武力的胜利不可能将三苗彻底征服,最后舜不得不亲自率众大举南下,以图一举而歼之。但由于舜力不从心,死于途中,“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淮南子•修务》)。舜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见丈夫南征不回,绝望而哭死洞庭,成为“斑竹一支千滴泪”这一名句的典故。说明三苗具有较强大的势力,并长期与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进行过长期的抗争。
商、周时期,三苗的主要部分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其他民族杂处,被称为“荆楚”,即“南蛮,”后来荆楚(南蛮)的社会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其中较先进的楚人,又被专称为“荆蛮”。“荆楚”(南蛮)是从三苗中的一部分发展起来的。“荆楚”中“党众繁多”,包括了楚人和其他蛮人在内,各部分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历史关系却是密切的。从商王朝起,就把“居国南方”的荆蛮视为肘腋之患,而不断以武力相待,“挞彼殷武,奋发荆楚”(《诗经•商颂•殷武》)。代商而起的周王朝,对荆蛮仍然采取敌视态度,屡屡出兵攻击,“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春秋时,更以“南蛮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缕”(《公羊传》),表达了对部分南蛮的发展所产生的忧虑之情。到春秋初年,楚人与南蛮有了明显的区别,楚人已经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的主体居民。
南蛮中除分化出去的一部分形成为楚族外(后成为汉族的一部分),其余的部分,聚居在楚国西部边境。初期仍与楚国不断发生纠纷,后来服属于楚国,成为楚国统治下的少数民族,这一部分南蛮就是秦时黔中郡的“黔中蛮”,汉时武陵郡的武陵蛮(五溪蛮)。
九黎、三苗、南蛮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据记载,蚩尤和驩兜都被说成是有翼能飞行,“画本以飞兽,有肉翅者谓之蚩尤”(《日下旧闻考》卷二);“驩头(驩兜),人面鸟啄,有翼,……杖翼而行”,还说“有人有翼,名曰苗民,……欢头生苗民”(《山海经》)。蚩尤为首的九黎和驩兜时期的三苗都被说成是有翼,能飞行,反映了两者都奉行鸟图腾崇拜,说明这两个部落联盟有着渊源关系,后者(三苗)是前者(九黎)的苗裔,他们不仅有相同的图腾信仰,而且又同一居地,都居住在我国的东南部。至于南蛮,从“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和尧时“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等记载来看,可见南蛮是被驱逐到长江以南地区的部分三苗的别称,实际是三苗的一个支系。而前面提到的“荆楚”则是商、周时期对两湖地区“南蛮”的称谓,反映了南蛮系三苗之后裔。
九黎、三苗、南蛮,根据学者们的研究认为是苗族最早的祖先,换言之,九黎、三苗、南蛮中包含了苗族先民在内。九黎之君系蚩尤,蚩尤者,苗族始祖之一。蚩尤与苗族的关系十分密切。苗族人民至今还保留有不少与蚩尤有关的传说和习俗。
驩兜是三苗的首领,他是继蚩尤之后苗族又一始祖,在苗族民间也有一定的影响。湘西苗族牯藏祭,先祖之一就是仡欢,即驩兜。湘西苗族五大姓的石姓,苗语呼为仡驩,有的直接呼为驩兜。湖南大庸、泸溪、花恒等县苗族分布地区还有驩兜墓、欢庙等与驩兜有关的地名和文物。古人还留下有“古来尧禅舜,何必罪驩兜”的诗句。此外,许多史书都认为苗族和三苗有亲缘关系,“苗人,古三苗之裔也”,“考红苗蟠据楚、蜀、黔三省之界,即古三苗遗种也”。说明三苗是苗族的先民。
南蛮与苗族的关系更为密切。楚之君熊渠、熊通等,一向自称“蛮人”(南蛮)。史书也记载“楚为荆蛮”。熊氏、芈姓楚之后,皆为南蛮姓氏,今湘西苗族中还保留有熊、芈等蛮人之姓。湘、鄂、川、黔边还有自称仡熊的苗族。而楚国西境地区的南蛮,即为秦时黔中蛮,汉时武陵蛮(五溪蛮),学术界较一致认为武陵蛮是苗族的先民。可见南蛮也是苗族的先民。
综合上述文献记载和民俗资料来看,黄帝时的九黎,尧、舜、禹时的三苗乃九黎的后裔,商、周时的南蛮则又是三苗的遗裔。这三个古老的民族都与苗族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
 
三、苗族传统文化里的蚩尤
1、苗族民间文学中的蚩尤
蚩尤的事迹及九黎的迁徒,在各地的苗族史诗、传说中都有反映。
建国初期,“在楚雄、丽江等地苗族民间仍流行苗族的祖先为蚩尤的传说,苗族故乡是黄河流域,因民族间战争,苗族才退出黄河流域逐渐南迁。甚至用上述的历史传说,来解释苗族衣服的图案。如在楚雄的苗族民间,便说苗族衣服上的‘纵横交错的线条是田埂,其中九个点是谷丛,坎肩的大花足京城,红绿线条是九条河,其中间为城市,裙下摆两条线是黄河、长江,脚上的绑腿是渡黄河时保扩田契等留下来的习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云南苗族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2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年11月版。)
“滇东北和黔西北苗族至今仍广泛流传着关于蚩尤的古歌传说。据传。远古的时候,苗族曾居住在叫‘甘扎地坝’的平原上,首领格蚩爷老(即蚩尤)带领大家开田种地,栽种稻谷、玉米、高粱和棉花,生活得很好。后来格炎望自老(有时又叫‘沙召觉地望’),均系汉甘扎地坝平原,于是双方发生战争。格蚩爷老作战很勇敢,善用兵,战争持续了十三年,未分胜负。最后格炎望自老用欺骗的手法,在谈判中杀害了格蚩爷老。格蚩爷老的子孙被迫搬家。迁到‘斗南一莫’(即‘大江边’,有的说即长江边)。”(伍新福、龙伯亚:《苗族史》,第7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午8月。)
流传于贵州赫章的《苗族迁徒歌》追述,“古时苗族住在直米力”,直米力“传说在河北一带。”他们在直米力平原上建起许多城垣,最大的是直米力城和利磨城。此时的首领是格蚩尤老、格娄尤老.以及掌管军事的甘骚卯毕。后来,格米即皇(黄)帝派沙昭觉堵敖率大军攻打。格蚩尤老、格娄尤老率众迁到米(黎)城,又迁到小米坝.再来到黄河边;在堵击敌兵时格蚩尤老牺牲,苗族哀伤,连敌方也“将他们铸成像供庙上”。二位老人的后人付出巨大代价,终于渡过黄河、斗那义慕大江.千里迢迢抵达花椒大坝子(“据说在湖南—带”)定居.又被逼迁到底果垒平原(“据说在湖南一带”);再经崩崩地即大小凉山,最后来到可以藏身的云贵高原。(潘定衡、杨朝文主编:《蚩尤的传说》,第68~78页,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8月版。)
在川南珙县一带,“传说古代苗族的首领是蚩尤,他被轩辕黄帝打败并杀死,后来大将军夸佛带领苗族人民由北转南,途中夸佛又被轩辕大兵一箭射死,夸佛身边的壮士被选为超度死者的‘路师’,歌颂蚩尤,夸佛的功绩,在埋葬蚩尤、夸佛的地方,用吹芦笙、敲战鼓、吹牛角等方法来驱赶虎豹。”(潘定衡、杨朝文主编:《蚩尤的传说》,第99页,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8月版。)这则传说,应对了《山海经·大荒北经》的记叙,即黄帝部落的“应龙己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2、苗族民间艺术中对蚩尤和迁徙历史的怀念
苗族的音乐、舞蹈、银饰等民间艺术承载了丰富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了苗族人民对蚩尤和故国的怀念。
例如,川黔滇苗语方言的滇东北次方言有一种苗族飞歌,开头为“阿吾义”,意思是“我的故国啊”,其结尾是“阿乌唉捞”,这在上文中所提到的《蚩尤与苗族迁徙歌》里可以看到与之相印证的内容:
“古时苗族住在直米力,
建筑城垣九十九座,
城内铺垫青石板,
城外粉刷青石灰,
城里住着格蚩尤老格娄尤老。
……
两位老人率部脱离险境,
迁到米城这里来驻防,
在这里又筑了七座城,
过一载派人回去寻亲人。
男唱:‘我心所惦念哩阿乌唉捞……
在不在刀乌爪?
……”
《蚩尤与苗族迁徙歌》中所描述的苗族迁徒过程,还可以由贵州威宁免街苗族群众世代流传的芦笙舞蹈反映出来。据杨全忠、杨忠信先生整理,这套悲壮的史诗性质的芦笙舞曲调共分1 7首、53节。”
根据历史过程,可以将舞蹈分为3组:
1、战争。《垒营盘》、《打鼓调》:表现苗族勇士插旗击鼓,抵抗侵略,勇猛杀敌。《蚯蚓滚沙》、《上楼梯、倒立三转》:反映苗族阵地失守,壮士被擒,受到残酷拷打状。
2、迁徒。《点兵调》:吹芦笙召集失散之众。《赶路调》:为摆脱敌方追击.沿小路南行。《开辟道路》:勇士们在深山老林中为大队人马开路。《通江调》(《搭桥过江》):沿途架桥过河。《倒立》、《鹞子翻身》:后有追兵,前有黄河,处境危险,苗族先民看到河中鱼鹰从容倒立水底捕鱼,天空鹞鹰任意翱翔,更加向往自由。《旋风吹》:走到“前江”,迂回旋转,摆脱追敌。《天亮调》:从黄河到长江,再抵达洞庭湖一带。《鸡叫调》:双进入深山,半夜山公鸡哮叫,芦笙吹响,大家起来行军赶路。
3、自由。《狂风刮,往南走》:摆脱追击,继续前进,到达西南。《送鬼神》:奏芦笙送日月、鬼神,感谢得到安宁。《打戛祭祖调》:迁徒之中,伤亡巨大,杀牛祭祖,表达哀思。《欢腾调》(《花场调》):来到南方,获得自由,跳芦笙舞欢庆胜利。
苗族的服装和银饰可谓最有代表性和最具苗族特色的手工艺。在苗族传统服饰中“黔东南一带妇女头饰上高高翘花的银角是牛和龙角的象征。湘西方言区苗族妇女银饰中的银簪、银铃,台江一带苗族妇女服饰图案中那些人持刀、杖、弩等兵器的纹饰,无疑蕴含着对蚩尤祖先的崇拜意识和尚武情怀。”(贵州苗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一)》,第231页,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7月版。)
3、苗族生活习俗中的蚩尤
《山海经大荒南经》云:“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本。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可见,枫木和蚩尤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湘西、黔东南苗族古歌中有《枫木歌》,当地苗族群众流传着枫木图腾与枫神崇拜。《苗族史诗》中有“枫木篇”,说苗族人民对“枫木”顶礼膜拜。枫木乃蚩尤族的图腾之一。苗族将与蚩尤直接有关的枫木作为始祖崇拜,把蚩尤族的图腾保留至今,说明苗族与蚩尤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苗族人民还较为普遍地将蚩尤视为自己的先祖。有的地区苗族祭祖时,要祭“培尤”,即尤公,尤公就是蚩尤。并传说“培尤”是一位勇敢善战,纪律严明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祭祀“培尤”时不准将任何祭品遗留地面,不准击鼓,祭者不准着汉装,不准说汉话,据说,是当年祖先培尤战败而退入山洞林箐,这些“不准”的规定是避免敌人发现。
在四川南部和贵州北部苗族地区还有“蚩尤庙”,并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又史籍记载,寿张县(山东东平县)有“蚩尤冢”,人们常在十月祀之,而今黔东南苗族在每年阴历十月过年祭祖,这与十月祭“蚩尤冢”有关。还有史籍记载,苗族“跳月”或“踩花山”的节日是古代蚩尤部落的遗风,相传这是蚩尤被黄帝战败以后退人深山密林,为召集四散的部众而进行的一种活动,被苗族沿袭下来成为一种传统的节日。
纪念蚩尤,也成为金沙苗族群众世代流传的活动,他们在举行丧葬仪式时,要为死者指回归老家之路;要在灵堂上妻正坛芦笙九则。“正坛芦笙兼以唱孝歌,孝歌唱道:‘尤稍(蚩尤),尤稍哩……’,追述祖先遭难,流离迁徒,父母呕心沥血,养育儿女。结尾:‘我们的尤稍,尤稍!’”“尤稍的名字响彻丧葬的始终。”(贵州毕节《苗族研究论文第一辑》,第197页,黔新出(93)内字第1079号。)
蚩尤的痕迹渗透了苗族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的苗族武术中,蚩尤拳”据传诞生于公元前二十五世纪以前的蚩尤时代。据苗族民间传说,其武术立堂子念的《请师诀》和一般咒语所言,苗族武术始于“裒尤”,即蚩尤,乃九黎三苗之首领。除了“蚩尤拳”之外,湘西的花垣县还流传着一种剪尺拳,其拳谱中就有“蚩尤借兵、夸父追日”等。
 
四、蚩尤的伟大贡献
 
《大戴礼记·用兵篇》云:“蚩尤,庶人之贪者也。”《汉书·古今人表》把表中之人分为九等,蚩尤被列入“下下”等。代表着历史上胜者一方某些人的观点。然不同的看法亦明白载入史籍,如《战国策·秦策一》高诱注云:“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
蚩尤被黄帝战败,从根本上看,还是因为九黎的总体实力不如对方。但是,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所创造的英雄业绩,则被留在历史长河之中,虽经沧桑,今日寻迹,仍可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
1、受金作兵
据《管子·地数篇》追述:黄帝“修教十年,而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孤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此云蚩尤发明金属兵器,兼并了许多不顺从的部落。
《逸周书·尝麦篇》记:“昔天之初。……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少昊乃黄帝子青阳。看来蚩尤受金作兵时.他与黄帝即轩辕氏尚都归属于炎帝的旗号下。
2、明天道
《管子·五行》强调古人对于“天道”、“地道”、“人道”的把握,认为就此能“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开乎万物,以总一统。”其中,“正天时”对于游牧、农业尤为重要。而“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九明平天道,故使为当时;…… ”
蚩尤为黄帝六相之首,应是在轩辕氏摄政的时候。
贵州安顺关岭的苗族群众传说:“蚩尤创制了苗民的文字和历算。”“他用动物名称命定月份,把汉族称的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月、腊月,定为免月、龙月、蛇月、马月、羊月、猴月、鸡月、狗月、猪月、鼠月、牛月、虎月。现在苗族还称正、二、三月为免、龙、蛇月,称冬、腊月为牛、虎月。”(潘定衡、杨朝文主编:《蚩尤的传说》,第21页,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8月版。)
3、制刑法
据《尚书·周书·吕刑》记.周穆王云:“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戳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
《尚书·吕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刑法著述。其中这段话的主观用意是指责蚩尤“作乱”,但在客观上也告诉我们,当氏族社会沿袭下来的“灵”即俗规、政令再无法有力地整合、规范人群时,九黎部落即苗民开始“制以刑”,蚩尤创制并实行被称之为“法”的五刑。这项顺应时势的举措,成为九黎迅速壮大的有力保证。
4、创伏羲、女娲崇拜教
《国语·楚语》记,“及少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蒸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
所谓“九黎乱德,民神杂糅”,“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是指蚩尤在九黎部落内普遍实行一种新的宗教崇拜。这就势必使黄帝推行的神的权威受到损害,出现“民神同位”、“民渎齐盟”、“祸灾荐臻”的局面。此举也加强了九黎部落联盟的势力,并与黄帝部落集团发生宗教文化冲突。这种文化对抗.比黄帝战蚩尤延时更久,直到黄帝的孙子颛项时.方得暂告一段落。
从贵州金沙苗族群众流传至今的古朴的“蚩尤教”仪式中,可知蚩尤创立的抑或就是伏羲、女蜗崇拜教。
仪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祭部落神灵”,即“杀牛祭部落神灵勒努、都妞(伏羲、女蜗)”:“伏蓑、女蜗是苗族的祖先。蚩尤为九黎大首,拜伏羲、女娲为祖宗。尊女蜗叫‘尤南’(尤妈),伏羲叫‘尤资’(尤爹)。杀牛祭祀,流传成俗(苗语叫‘挖略啷’)。”“‘挖略啷’,要用两升米,一升上放衣,一升上放裙。吹坐击鼓去野外;烧香化纸卜卦神灵。院坝边、槽坎脚、大门脚卜卦询问,置于堂上,笙鼓乐神娱众。卜卦吹笙都叫‘尤南’、‘尤资’。只有内祭无外祭,主家杀牛祭之,一般晚起早散。”(贵州毕节《苗族研究论文第一辑》,第198页,黔新出(93)内字第1079号。)
除上述4方面外,蚩尤还可能创制了九黎的文字。
安顺苗族群众流传蚩尤发明了文字,“他把创制的苗文书写在竹片上.把写有文字的竹片穿连成串,称为《蚩书》或《串书》,书上记有战争知识、生产知识和医术知识。”(潘定衡、杨朝文主编:《蚩尤的传说》,第21页,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8月版。)
由于种种原因,九黎文字没有流传下来.直至近代末期,苗族仍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据杨忠德、杨全忠先生调查,在滇东北、黔西北的苗族传统服饰花衣、花裙图案中,仍保留着不少符号。如:      这些符号,有可能就是蚩尤时代九黎文字的残存物。
把蚩尤的踪迹汇集在一起,就可以对这位远古人物作一个大体性评判:金属兵器的发明,掀开了战争史上新的一页,促进了远古民族融合的步伐;在天文历法方面的作为,则是对发展社会生产的贡献;刑法的产生,对远古社会向高级社会阶段演进,无疑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创伏羲、女蜗崇拜教,又是宗教进化的一大进步,即用先人取代了其它崇拜物,而今天,伏羲、女蜗已成为广大中国人所共认和景仰的始祖;此外,他凝聚、领导了力量仅次于黄帝部落的九黎群体,九黎不仅是苗族的先民,也是包含了部分汉族和其他若干当代民族的先人人群。
黄帝、蚩尤之所处,是远古的英雄时代,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这个重要时期,同黄帝部落一样,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也创造出不朽的英雄业绩,同样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