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共祖溯源

中国上古创世神话(二)


 

中国上古创世神话

(二)

 

【作者】董楚平


 

 三、中国创世神话的民间遗存   

虽然楚帛书甲篇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先秦时期惟一完整的创世神话,但在现有先秦文献中,它并不是绝无旁证。《楚辞·天问》开头写道:"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闇闇,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屈原提出这样一连串问题,当不是个人无中生有的奇思异想,而是对当时流行传说的发问。他以问词的方式证明当时创世神话的客观存在。    民族学资料表明,创世神话的产生与流传都具有全民性质。它的主要传承者是巫师,主要传播途径是宗教祭祀活动,因此,庙宇祠堂往往是创世神话的重要载体。东汉人王逸《楚辞章句》在介绍《天问》的由来时说:"屈原放逐,忧心愁瘁,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昊,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伟谲诡,及古贤圣怪物行事。"此处,谓楚国先王公卿的庙堂上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信而可征,近人潘啸龙、萧兵诸君已证明王逸此言可以凭信②,这里不必赘述。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创世神话是庙堂壁画的重要内容,王逸所说的"天地"应指开天辟地。

王逸之子王延寿撰《鲁灵光殿赋》,记载其壁画内容云:"图画天地,品类群生;……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鸿荒朴略,厥状睢盱。焕炳可观,黄帝唐虞;轩冕以庸,衣裳有殊。下及三后,瑶妃乱主……"鲁灵光殿壁画,先画鸿荒开辟,次画黄帝唐虞,后画三代时期,与《天问》的内容次序大体相同。其"上纪开辟,遂古之初",当是中国古代宗教性历史传说的常见开场白。中国神话先秦盛于汉代。灵光殿建于西汉,所在地山东又是"不语怪力乱神" 的孔子儒学发祥地,此时此地的灵光殿,还画有"开辟"故事,那么,巫风甚盛的战国时期的楚地庙堂,更应该画有"遂古之初""开辟"故事。  

  建于东汉的山东嘉祥武开明祠(《金石索·石索》)、武梁祠(《汉武梁祠画像录》)、武班祠(《金石索·石索》),也有伏羲女娲画像。1949年以后发掘的汉墓,更有大量伏羲女娲题材。与其它题材画比较,伏羲女娲交尾图的位置最为显要,"多刻于墓门、石柱、主室顶石、石祠山墙上层、墓壁上层等高处或显要地位①。而且伏羲与女娲都是"手持规矩",或"手捧日月"②。手持规矩应是创造神的象征,手捧日月应是宇宙主宰神的象征。有些伏羲女娲交尾图还伴有四神画像。在帛书甲篇里,四神是伏羲女娲的儿子,是四时的代表,是经营天地的大神。《说文》:"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女娲的神性不只是造人,而是化生万物。《说文》作者是东汉人许慎,这说明直到东汉,女娲还保留着创世主的身份。汉祠、汉墓中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其思想内涵不能只看做一般的"生殖文化" "生育之神",而是"化万物"的创世之神。汉代大量伏羲女娲交尾图实是上古创世神话的孑遗。   

此外,中国古代的"人日"礼俗,也是创世神话的民间遗存。    中国从古代到近代,都有以正月初七为"人日"的习俗。为什么以正月初七为人日,正月初一至初六又是什么日呢?关于这个问题,《魏书》的作者魏收在自序中,有一段介绍:"帝宴百僚,问:‘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收对曰:‘晋议郎董勋答问曰:俗云,正月一日为(读作,下同)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以阴晴占丰耗。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这些话又见于《北史·魏收传》。董勋是晋代人,"人日"的习俗可追溯到晋代以前。   

宋朝人高承所撰《事物纪原·天生地殖·人日》也说:"东方朔《占书》曰: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羊,四日占猪,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东方朔是西汉人,"人日"的习俗至少似可追溯到西汉。《事物纪原》是宋代资料,多了个"",谷是人种出来的,当然要排在人之后。那么,鸡、狗、羊、猪、牛、马为什么要排在人的前面呢?这是因为它们各有象征。《墨子》卷十五《迎敌祠》记载一种祭祀仪式:

敌以东方来,迎之东坛。……青旗。青神……将服必青,其牲以鸡。 敌以南方来,迎之南坛。……赤旗。赤神……将服必赤,其牲以狗。 敌以西方来,迎之西坛。……白旗。素神……将服必白,其牲以羊。 敌以北方来,迎之北坛。……黑旗。黑神……将服必黑,其牲以猪。   在这里,鸡、狗、羊、猪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中国古代,四方与四时(春夏秋冬)、四色(青赤白黑)是重叠相配的。在《墨子·迎敌祠》里,鸡狗羊猪代表四方,在别处也可以代表四时。   牛与马为什么排在人之前呢?《易·说卦》说:"乾为天,为父,为良马,为老马。坤为地,为母,为子母牛。"牛代表地,马代表天,所以要排在人之前。   

《淮南子·览冥训》写伏羲与女娲之时,"一自以为马,一自以为牛,其行蹎蹎,其视瞑瞑"。从全段文字的次序推敲,应是伏羲为马,女娲为牛。这里所说的"""",也应象征天与地、阳与阴。    楚帛书甲篇的创世次序是:先有伏羲女娲夫妇生下四子,即为四神,代表四时,然后造地,最后造天。古代"人日"习俗也是先有四时(鸡狗羊猪),再有地(牛),最后才有天(马)。班固《汉书·律历志上》说:"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人日"习俗与《汉书·律历志》所说的"",不包括伏羲女娲等创世之神,而是指芸芸众生的凡人。有了"天地四时",即有了宇宙,神才创造凡人,故说"天地四时,人之始也。"在宇宙诸项之中,《汉书·律历志》把"天地" 调到"四时"之前,把""调到""之前,这不是班固个人的创意,而是中国文明成熟时代"天尊地卑"观念使然。当时"天地四时"的次序已经凝固不化,而民间"人日"习俗的创世次序还与楚帛书同步,保留着原始思维的特点,是上古创世神话的活化石,弥足珍贵。   

袁珂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中国神话传说》一书的《开辟篇》第一章中指出,"人日"习俗与"天地开辟的神话"有关①,并在该书注文中写道:"《太平御览》卷三十引《谈薮》注云: ‘一说,天地初开,以一日作鸡,七日作人。‘这就关系到原始开辟神话,有点类似《旧约·创世纪》所说了。"②能从《谈薮》注中看出"人日"礼俗来源于"原始开辟神话",是袁珂先生的慧眼卓识。后来,叶舒宪先生把"人日"习俗称为"鸡人创世神话",做了颇有深度的研究③。可惜他们都没有提到楚帛书,都没有指出"人日"习俗的创世次序还保留着史前创世神话的旧痕。  

四、帛书甲篇创世神话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关系         人类进入早期文明以后,其宗教开始思索宇宙的本原与起源。思索的结果是产生创世神话。创世神话思考的问题,也是人类早期哲学要探索的问题。创世神话与早期哲学不同的是两点:(1)发生的时间不同,创世神话稍早于早期哲学;(2)形式不同,一个是形而下的具体故事,一个是形而上的抽象理论。创世神话孕育着早期哲学,随着从故事中抽象出概念,哲学就呱呱坠地了。宗教是土壤,神话是花朵,哲学是由花朵提炼出来的香精。  

  过去,我们在先秦资料中找不到一篇稍稍完整的创世神话,也就无法发现中国哲学的神话原型,以致把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范畴,看做是先秦诸子的个人发明。现在,有了帛书甲篇,我们就可能从中探寻先秦哲学的神话母亲,解释先秦哲学的某些问题。    由创世神话直接诞生的哲学是宇宙生成论。只要某民族的早期哲学有宇宙生成论,那么,这个民族在原始时代晚期至文明时代早期之间,一定有创世神话。西方与印度有十分丰富的创世神话,西方哲学与印度哲学也就都有丰富的宇宙生成理论。中国先秦文献《周易》、《老子》等也有宇宙生成论(详见下文),但数量不多,内容简单,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近年,郭店楚简《太一生水》④公布了,一份系统完整的宇宙生成模式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   

《太一生水》本无篇名,是今人取其首句为题。这第一句就非常新奇,是过去文献中从未见过的。对这第一句,庞朴先生有独到的见解,他说:"这个所谓的‘生‘,不是派生,而是化生。就是说,它不象母鸡生蛋、老狗下仔那样,生出一个独立于母体之外的什么第二代来;而是太一化形为水,绝对物化为相对,抽象固化为具象。所以太一生出水来以后,水既非外在于太一,太一亦不外在于水,太一就藏在水中,水就是活生生的太一。""水就是活生生的太一",说得太精彩了!因为太一不但"生水 ",而且"藏于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按下文句例,天成地时,应该反辅水,这里却直接反辅太一。为什么可以如此越级呢?因为太一就是水,水就是太一。故《老子》第八章说,水"几于道(太一)"    太一为什么是水,而不是风、火、土呢?这问题,先生似未涉及。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追溯"太一生水"这句哲理的神话母亲。     世界上很多民族的创世神话都以混沌形容世界的最初状态,相应地,他们的宇宙生成论都以水为世界的本原、始基。混沌与水为什么会在太初遇合呢?今试做如下的推想。   

原始神话的想像力不管如何放纵怪诞,总要以当时人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当时人们的生活经验来看,没有比漫无边际的大雾,更能形容混沌之气的了,因此,人们最有可能以大雾天的情景来设想太初混沌状态。雾的本质是水,这也是当时的人们能够体验得到的。楚帛书甲篇开头描写太初混沌状态有"晦水"二字。《尔雅 ·释天》:"雾,谓之晦。""晦水"疑即雾水,全世界都弥漫着"湿湿瞢瞢"的雾水。因此,水就被先民们看做是世界的本原、始基。"太一生水",不是说世界本来没有水,是太一把它产生出来,而是说,世界本来就是水。  

"生水"与下文"成天""成地""成神明""成阴阳""成四时""成冷热""成湿燥""成岁"完全不同,下面那八个""字是写创世过程,首句"太一生水",只写太初混沌状态,其中的区别,值得细细寻味。   

《太一生水》还有不少问题很费解,恐怕与我们不了解它们的神话母亲有关。人们对《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模式很陌生,这说明中国上古时代还有多种失载的创世神话。   

《太一生水》已不是神话,而是哲学,在《淮南子》里,我们还可以隐约看到从神话到哲学的过渡形态。   

淮南王刘安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22年,《淮南子》的著作年代距楚帛书入葬年代约二百年左右。两书的作者都是南方的阴阳方术之士,楚帛书甲篇所写的那类创世神话,《淮南子》的作者们不可能不知道,因此,《淮南子》有几篇追忆历史都从天地未形的混沌状态写起。例如卷三《天文训》开头说:"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漏漏,故曰太昭。道始于虚□,虚□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卷七《精神训》开头说: "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鸿濛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     

这两篇的开头与楚帛书甲篇的开头颇为神似。尤其是《精神训》的开头,与楚帛书甲篇的开头比较,不但精神相同,而且形貌都有些相似,保留着从神话到哲学的过渡形态。篇中"二神"当指伏羲与女娲①。《淮南子》其它卷中的"二皇"也应该是伏羲、女娲。

如果说,《天问》开头问词保留着创世神话的一些影子,《淮南子》保留着从神话到哲学的过渡形态,那么《易·系辞》则把神话完全抽绎为哲学了。《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两仪,或说天地,或说阴阳,近年连劭名先生说是伏羲与女娲②。这是把哲学还原为神话的解释法,若按哲学层面解释,应释为天地或阴阳。此"两仪"与上引《淮南子》的"二神"不同, "二神"还属神话层面,"两仪"已是哲学范畴,故不宜再以伏羲女娲说之。"四象",学者都释为四时或四方,中国古代春夏秋冬分别与东南西北配对,四时与四方是二而一、一而二。《系辞》的宇宙生成理论显然是从创世神话里抽象出来的。类似的宇宙形成理论,古书里常可看到。例如《吕氏春秋·大乐篇》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礼记·礼运》:"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   

《老子》书把这种宇宙形成理论做了更为抽象的概括,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字可有二解:(1)中国古代以三为多,以三为全,三代表一切,"二生三"就是阴阳生万物;(2)""读参,指阴阳参化。对照帛书甲篇,""脱胎于原始混沌之气,""脱胎于伏羲与女娲,""指他们的交合,生出宇宙万象。至于"道生一",则无神话根据,这是老子先生的广告词,把自己的""凌驾于原始元气之上。关于老子思想的进一步解读,已超出本文所论范围,此不赘述。   

近年,有学者质疑汉墓画石的"伏羲与女娲像",认为这两位交尾人像不是伏羲与女娲,而是"阴阳之人格化形象"。从画像的思想内涵言,此说无误,它准确抽绎出画像的哲学内涵,但是,经这么一抽绎,玫瑰花变成了香精,神话消失了。解释一个民族的哲学诞生,如果要以消灭神话为代价,那是令人扼腕的。   

远古神话的消失,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历史化,二是哲学化。历史化对中国神话的蚕食作用常为学者所论,而哲学化对中国神话的化解作用却鲜有所闻。这是因为先秦古籍保留的神话资料,基本上是氏族祖先的英雄传说,而没有一篇完整的创世神话,而氏族祖先的英雄神话是神话历史化的主要资源,创世神话则是神话哲学化的原料。而今,帛书甲篇为研究中国神话的哲学化,研究中国哲学的神话原型,提供了难得的原始资料。   

中国早期哲学从神话中脱胎出来时,不是仅把神话的具体形象换成抽象哲理,而且随着时代意识的变化,免不了要对神话中的观念做些修改。最大的修改就是提高天的地位,降低地的地位,山的地位则几乎完全消失。修改的原因有二:(1)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了;(2)天尊地卑的新观念在作怪。但在民间宗教中,天与山仍长期划不清界限,高山仍然是天上神仙的家园。   

综上所述,楚帛书甲篇所传的生殖型创世神话,符合中国早期文明的宗法制特征,符合中国早期哲学的神话原型。相比之下,后世所传的盘古故事,缺乏中国早期文明的这些特有素质,很难从中找到先秦哲学的神话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