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民族研究

苗疆边墙与苗族兴衰

 

苗疆边墙与苗族兴衰

 

 

中国南方的“地豆地那”(意译:印度支那),曾有个海洋文明时代。那是苗民完成了第一次农业革命,有了物质基础,不疲于奔命去谋求生存,有条件去经营发明创造,发展古代的苗民科技。苗族先民发明火药,制造烟花(原始烟花,相当于喷火筒),用去降服了龙夔;建造龙舟往来江、河、湖、泊,采集野生稻;发明指南石(指南针),用于导航,江、河、湖、泊中畅行无阻;发明糍粑〈汉籍所记的沙石)制造方法,储存大量糍粑于水里,保障了食物供给;发明武器,加强自己能力;创立巫教、鬼教等,开创了中国南方文明的源泉。这样,南蛮头大戎(蚩尤)、荆蛮头仡颛(颛顼)部落联盟形成,出现海洋文明社会。大戎(仡熊)率部从大龙口(今湖南怀化地区大江口)北上,与其亲族(仡鬻)结合,组成“九黎国”,采集沿海、江、河、湖、泊中的野生稻,从南方向北方逐渐扩大野生稻的采集范围。在渤海湾遇到了北方部族,大戎九战九胜,“逐鹿之阿,九隅无遗”。北方游牧部族看硬打失败,改行软硬兼施,双方议和联姻,瓦解大戎九黎;九黎内部巫、哲争功,腐败分裂,巫风盛行,“言无正”。夏亲(炎)、王姬(黄)赢得时间结盟与大戎九黎决战逐鹿。大戎弟大夔(祝融)投降,毁坏存放在渤海湾的糍粑,造成食物短缺;献出喷火筒、指南石,失去了锐利武器,大戎九黎内部分裂,荆蛮头仡颛叛,炎、黄乘机反攻,大戎九黎一败涂地,苗民从此开始让出黄河下游产稻区,进行历史上的第一次万里长征:东至美洲;南至东南亚,西至新疆、中亚细亚;北到辽宁、黑龙江、西伯利亚、蒙古。大戎失去了部族联盟位,退出部族联盟,改称为仡戎(共工,即氏族联盟长)。仡戎率部族回到长江以北,建立三苗国,开展第二次农业革命,蓄足人力物力后,又率部北上与南侵的颛顼争帝,大败颛顼。此时海浸到来,不周山塌,归为仡戎之罪,仡戎因之登不上部族联盟公推制的部族联盟长之位,改由大尧(仡熊盘瓠蛮后裔)任部族联盟长建国曰唐,号称唐尧。尧死后,大家又公推大舜(仡鬻后裔)为部族联盟长,建国曰虞,号称曰虞。舜南巡死于南方九凝山,大禹(仡鬻后裔)治水有功,又被公推为部族联盟长,建国曰夏,号称夏禹。尧、舜、禹均系蛮夷,称号皆曰“大”。“大”者相当于“王”,首民尊称为大尧、大舜、大禹(仡尧、仡舜、仡禹)。夏启推翻蛮夷部族联盟公推制,建立夏奴隶制王朝,从此结束了汉籍所美称的“部族禅让制”。夏王朝的奴隶制比部落联盟禅让制先进,国力强过三苗,苗民彻底让出黄河流域产稻区,退回长江以南中下游。

夏启灭三苗国,苗民第二次让出长江以南中下游产稻区,转移开垦长江以南上游、珠江上游稻田,完成第二次农业革命。留在黄河下游的蛮夷后裔明夷强大起来,立国曰商(熟苗民国),号称殷商。商灭夏后,在海洋文明的废墟上开创良诸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形成古代中国这块土地上的黄河下游第二次文明,开创了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商纣无道,西岐头(周武王)伐纣,南蛮的鬻熊参与作谋士,并率南蛮部族参加《牧誓》(《尚书》篇名,记载周武王在牧野,即今河南洪县同殷纣作战时的誓辞。)伐纣有功,被周先后分别封于蜀、巴、楚、彭、庸、卢、微、濮、髳等地,成为周朝诸侯国。楚依靠其祖先鬻熊的王道哲学《事物生成共源根》治国安邦,雄起南方,为春秋之霸,战国之雄,复兴海洋文明。周衰,秦强灭楚等诸候国,统一中国,苗民彻底退出江、河、湖、泊地区,进入大明山、大倭山、仡熊山、南岭、武陵山等,开辟山区稻田,种植水稻,保住了湘江以西的地盘,繁衍生存。封建王朝在东汉至南北朝时,在武陵五溪地筑城建垒,屯兵戌守。“三国则筑垒于酉水之侧”,称“潘承明垒”,形成南方的“千里人长城”,以防蛮苗。唐开元(公元713-741年)年间在黔州特置五溪诸州经略史领守捉使;大历(766年一779年)年间又置辰、巫、溪、锦、业五州团练守捉观察使和黔州经略招讨观察使,先治黔州,后徙辰州,形成军事镇压和控制的“人长城”包围圈。宋开九溪十八峒和上、下梅山,先后设城步寨、武岗军、渠阳军、池蓬寨、镇溪寨、黔安寨、武口寨、丰溪寨、锦州寨等,割裂苗疆成兰山青苗区、腊尔山红苗区、雷公山黑苗区,形成了中国南方苗疆“人长城”包围圈。苗疆范围缩小到了偏僻的溪峒山区,溪河平原的土地全部让了出来。明朝武力征剿,开疆扩土,推行卫所制,先后设九溪卫、永定卫、羊山卫、崇山卫、辰州卫、石砚卫等以控制土司,筑成卫所长城包围圈;同时在苗疆周边推行土司制,先后设立容美司、茅岗司、永顺司、保靖司、大喇巡桥司、白崖司、五寨司、竿子坪司、治古司、答意司、石耶司、平头司、宋农司、平茶司、酉阳司、乌罗司、铜仁司、大小江巡桥司、赤溪司、田家洞司、麦着黄洞司、柿溪司、桑植司、荒溪司、邑梅司等,筑成第二道土司长城包围圈,把方圆千余里的苗疆紧紧封锁死,割裂成青苗区、黑苗区、红苗区,形成了卫所、土司相结合的“人长城”。这样一来,苗民的生活圈进一步缩小,无法生存,只好挺而走险,掀起了明代嘉靖大反镇,把“卫所长城”、“土司长城”都冲破,震撼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爱和平、喜自由、恨统治、习逃跑、打冤家、勇自绝”的苗习。经过第四次与封建王朝较量失败后,处于内地的苗民再也无地可逃。绝望之中的“勇自绝,谋生存”也是迫不得已,与明王朝展开生存与灭亡的大决战,也是官逼苗反,结果明王朝不得不留出弹丸之地,让其繁衍生存,这就是“中国南长城”产生的社会基础。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湖广参政蔡复一“亲历边疆,度其险坦,力陈营哨罗布,苗路崎岖,难以遏其窥觑,请金四万有奇,筑沿边土墙,上自铜仁,下至保靖,迤山亘水,凡三百余里”。(引自《古丈坪厅志》卷一五),实现其“土蛮不许出境,汉人不许入峒”的目的,以加强对苗民的镇压和控制。从此暂时放弃对腊尔山红苗区的统治,苗民也让出沅水〈古巫水现锦江)以北,酉水北、东、西,武水南等自己辛勤开垦出来的肥沃土地,甘居于山区。明朝所筑的“千里边墙”,实际就是沅水西北、酉水南、东的包围圈;北边以酉水沿岸山崖为主,只沿酉水修城、堡、岗、哨守卫,保持“土司长城”。南边无山崖可守,只得另筑山、水、崖、石、土墙相间的“南长城”,亦即西起亭子关,东到旦武营,约380里,加北边的“土司长城”亦近千里,名不虚传。到了清朝,土司腐败,不得苗心;同时亦感到土司割据,类似三蕃之弊,不利王朝直接统治,雍正决心在土司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在苗疆内推行武力开疆扩土,设立镇竿镇、铜仁设里苗同知,永绥协设六里同知,从此“化外”苗消灭。满、汉地主大肆掠夺土地,苗民无法生存,不得不再次“勇自绝”,掀起了乾嘉苗民大反镇,清廷调集18万正规军,加上土司军和地方军近40万,征剿苗疆,结果担任征剿大军统帅的云贵总督福康安、副帅四川总督和琳都死于军中,清朝封疆大臣在征苗中阵亡不少,造成清代中衰;又迫于镇压白莲教不得不草草收场,留随军普洱知县傅鼐为凤凰同知兼辰沅永靖兵备道办理善后事宜。傅鼐吸取明王朝的经验,嘉庆二年,复修明长城为“练勇长城”,计凤凰厅境内堡卡碉台887座,永绥厅境内汛堡碉卡121座,乾州厅境内汛堡碉卡127座,保靖县汛堡碉卡69座。凤凰、乾州、永绥、古丈坪、保靖五厅(县)共建汛、堡、碉、卡1204座(见傅鼐《修边论》),此外,自乾州厅湾溪、木林坪至凤凰厅中营所辖四路口,筑围墙百数十里。六年(1801年)在松桃厅境“于正大属之伙哨营,松桃厅之杆子坳、下石花等处沿边百余里,添建石碉一百座,抽拨官兵八百名,筑堡十座”;又于石岘一带置8堡、48碉”。(引自《松桃厅志》卷一八、卷二七)。清王朝在周边设永顺府、辰州府、铜仁府、肇庆府,沅州府做外围“府长城”,最后形成“以夷制夷”战略包围圈——苗疆边墙。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苗族人民彻底翻身解放,拆“长城”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园。“南长城”遗迹湖南部分至今仍保留完整,贵州部分亦有迹可查。

“南长城”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产物,它保障了侵吞苗地居民的安全,保持了苗民仅有的弹丸之地的安宁,保存了苗族古老文化,促进了“长城”外居民区域的繁荣,展现了苗族精湛的建筑工艺,形成“长城‘内’地方性区域自治”。作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南长城”还“出土”了苗族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科技遗产:如《苗族古历》、《苗族生成哲学》、《苗族古老话》、《苗族装饰艺术》、《苗族医药学》、《苗族美学》等,有的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在,我们不失时机掀起“南长城热”,将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 平等、团结、进步、繁荣”提供许多有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