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民族研究

中国苗族小说发展的里程(修改稿)

 

中国苗族小说发展的里程(修改稿)

 

苗族小说,就时代划分,有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三大类别。

苗族古代小说,属于广义小说的范畴。它产生得较早,可以追溯到苗族古代的一些著名的神话和传说故事,诸如《盘古王》、《杨亚射日月》、《谷佛补天》、《公鸡唤太阳》、《太阳姑娘,月亮小伙》、《果索果陛》、《奶戎杩戎》、《奶贵玛篝》、《菩蚩菩尤》、《苟秋尤》、《格蚩尤老》、《巴贵当戎》、《古博央鲁》、《谎江山》、《娘阿瑟》等等。广义小说与现今所称的神话、传说故事,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其内涵与外延可以说是等同的。例如,一部举世闻名的《山海经》,用现在眼光衡量,它属于神话,但也有人称之为小说,情况大凡如此。不同的是,《山海经》是以书面语言的形式问世的,而上述苗族作品则是在第一作者创作之后,经过集体加工修改,并以口碑形式代代相传下来。一直到了近代以后,才有人用书面形式整理成文成书,使之更加广泛地流传于世。这些作品,用韵体或骈体形式表现,称之为诗歌;用散体形式表现,统称为小说。它们都是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不过,用散体形式表现的故事情节更加复杂一些,矛盾冲突皆在,形象鲜明皆有,颇具典型。它不同于《庄子·外物》所云“饰小说以干县令”,也不同于《汉书·艺文志》所叙“出于稗官”,并非纯属“小道”、“小知”、“琐屑之言”,而是苗族历史社会生活经过本民族作家头脑反映的形象化的产物。当然,这第一批作家不是专业作家,而是扎根于劳动实践中的富有聪明才智的劳动人民。他们的作品,虽然多以口碑形式传世,但却具有小说之模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而且根深蒂固,颇受群众欢迎。追其历史渊源,这不能不说是苗族小说之本。

现代小说和当代小说,属于狭义小说的范畴。它作为书之一种,文之一体,以区别于诗歌、散文、戏剧而独立存在。同时,更区别于一般的神话和传说故事。它主要是以书面语言的形式流传于世,在人物刻画、故事情节叙述与环境描写上,更加趋于完整化和复杂化,因而更能广阔复杂地反映社会生活。这是文学发展中的文体分工的结果,各民族文学皆如此,苗族文学也不例外。

苗族现代小说产生于20年代,经过30年代的拼搏,一直延伸到40年代末。20年代初期,在狂飘突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余波的冲击和影响下,一部分苗族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新道德、新观念、新理想,远离苗乡,风尘仆仆地奔赴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地一一北京城。有的到了武汉和上海等地。他们经过了一番艰难困苦的努力奋斗以后,加入了新文化运动的行列,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当时,在全国苗族青年当中,能够舞笔弄墨的虽有好几个人,但最早发表小说和步入小说界的,只有一人。这人,就是具有“苗里苗气”性格和自我奋斗不息的后来终于成为国内外著名大文学家的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笔名岳焕、懋琳、上官碧、窄而霉斋主人、甲辰、小兵等,1902年12月出生,湖南省凤凰县人。这位因自已心血管里流着苗族“健康的血液”而自豪的苗族后裔,小时凭其所在望族的特殊条件,6岁发蒙于私垫,习读诗书。14岁转入新学高小,但未读完毕就离家参军入伍。年少游历于湘、黔、渝三省边地,辗转流徙于千里沅水流域,但他始终不忘读书。一方面,他酷爱古代与现代的书刊;另一方面,他潜心研究与拼命攻读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社会“大书”。1922年夏天,他终于去到了北京。后来,成了北京大学不注册的旁听生。这以后,他在刻苦学习与深入体察生活的基础上,开始在《京报》、《晨报》、《小说月报》、《新月杂志》和其他报刊上接连不断地发表了作品。从1924年起,他成了职业作家。到1929年底,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出版了《鸭子》、《蜜柑》、《入伍后》、《老实人》、《好管闲事的人》、《不死日记》、《阿丽思中国游记》、《雨后及其他》、《篁君日记》、《神巫之爱》、《龙朱》等10多部小说集,从而奠定了苗族现代小说的基础。同时,为中国现代小说史增添了新的光彩。

沈从文本人,于1928年离开北京,南下到了上海。而后,到吴凇、到武汉、到青岛,从编、从教和继续从事创作。他曾经在上海与汉族作家胡也频、丁玲等共同编辑过《红与黑》、《红黑》杂志和《四零四号丛书》,同时在《新月》、《文学》、《现代》、《小说月报》上发表作品。1933年至1936年回到北京,一边编辑《大公报》文艺副刊,一边继续创作。

1930年至1936年是沈从文创作的丰收期。在这段时间里,他除了出版了一部分散文集以外,曾先后出版了《旧梦》、《旅店及其他》、《沈从文甲集》、《石子船》、《从文子集》、《一个母亲》、《阿黑小史》、《月下小景》、《游目集》、《沫沫集》、《边城》、《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等20来部小说集,特别是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的出版,轰动了中国文坛,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从而为苗族小说也为中国小说赢得了美好的声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沈丛文与汉族作家闻一多、朱自清等人一起,又一次南下,经武汉,过长沙。他本人取道故乡湘西,而后与诸位文人一起汇集云南昆明,在西南联大从教从编,同时继续坚持创作。

抗战胜利以后,回到了北京。他除了在北大任教以外,还编辑了《大公报》、《益世报》的文艺副刊。同时,继续握笔创作,直至40年代末。在这段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他除了发表了大量的散文和文学评论以外,又先后出版了《一个妇人的日记》、《主妇集》、《烛虚》、《春灯集》、《黑风集》、《春》、《长河》等多部小说集。特别是长篇小说集《长河》的出版,把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推向了一个更深更广的纵向面,为苗族也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铺开了前进的道路。

在苗族现代作家文学史上,沈从文是旗帜鲜明的开路人和奠基人。接踵而来的,还有其他作者和作品相继问世。这里值得提出的是紫沫在30年代的小说创作。

紫沫(1914—2001),原名吴绍文,亦有笔名杨铣、田莲、鲁尘、同人等,1914年元月出生,贵州省天柱县翁洞镇人。1932年中学毕业后,为了寻求新思想,他奔赴湖北武昌新知补习学校学习,参加了当地新文学研究小组,开始写作。1933年冬,他去到北京,后就读于弘达学院,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35年在弘达学院组建“呼声社”,主办《呼声》杂志;1936年在京组建“青年文艺社”,主编《青年文艺》刊物。

在这段时间里,他除了发表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以外,曾先后创作与发表了《在塞外》、《旅伴》、《在绥东》、《烙印》等短篇小说。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他赴天津,到山东,到河南,在开封协助汉族作家姚雪垠等办《风雨周刊》。随后到武汉,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深入湖北各地进行调查研究。至1938年夏,他先后创作了中篇小说《苏木海子的悲哀》和长篇小说《何芙蓉》——后改为《洞庭湖的怒吼》。40年代,他主要从事话剧的编导工作。解放以后,他由于回到故乡从政繁忙而基本搁了笔,但是他的作品仍然流传于世。

紫沫的创作及其所发表的作品,虽然数量远远不及沈从文之多,但他却是30年代继沈从文之后的又一名崭露头角的苗族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在苗族现代小说史上居有一定的地位。

苗族当代小说,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产生的。中间,经过急风暴雨的拼搏,其生命力仍然十分旺盛,一直延续至今。在苗族当代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有六条明显的干线,如同六条河流一般,从各自不同的发源地奔泻出来,汇合在一起,波浪滚滚,生气勃勃,不断向前涌起。这六条干线是:

第一,以陈靖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身体力行,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历史题材和民族题材,激起了一股创作洪流,率先步入了苗族当代小说之道路。

第二,以姜穆、李敖为代表的在艰辛的历程中自我奋斗而勃然兴起的探索者的积极努力,集思乡爱国爱族和自我解剖之题材,激起了另一股洪流,快步加入了苗族当代小说之行列。

第三,以伍略、李必雨、向秀清、石定、吴雪恼、贺晓彤等为代表的新中国新一代苗族文学崛起者之一,在我国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努力拼搏,集新中国现实生活之题材与历史题材相结合,激起了第三股创作洪流。

第四,以侯钰鑫、吴恩泽、向本贵、肖仁福等为代表的新中国新一代苗族文学崛起者之二,在我国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努力拼搏,坚持集新中国现实生活之题材与历史题材相结合,激起了第四股创作洪流。

第五,以龙宁英、向启军、蒲钰、刘晓等为代表的新中国新一代苗族文学崛起者之三,在我国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努力拼搏,坚持集新中国现实生活之题材与历史题材相结合,激起了第五股创作洪流。

第六,以刘伟、姚笛、红玲等为代表的新中国苗族文学的崛起者之四,在我国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拼搏于网络空间,在网络小说的创作中成就非凡,激起了第六股创作洪流。

这六股创作洪流,从苗语三大方言地区崛起,跟随而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新人不断涌现,朝气蓬勃,从而形成了苗族当代小说创作之主干线。这条主干线的队伍不断壮大,包括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重庆、湖北、广东、海南等省(区、市)在内,涉及涿鹿中原之河南乃至东渡台湾及全国各地,都有一批新人先后登上了文坛,从而形成了苗族作家群中之小说群。

其实,这第三、第四两股洪流几乎是同时奔腾而来的,只不过是先后展现在众人面前而已。第五、第六两股洪流是从两个不同方面同时奔腾而来,展现于众人面前,各显其通。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苗族当代小说界的基本队伍的状况。

陈靖(1918—2002),原名陈光裕,曾用笔名乔生、小苗等,1918年6月出生,贵州省瓮安县陈家湾草塘人。他在少年时代,正逢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贵州瓮安的时候,陈靖就参加了红军。在革命部队这个大家庭和大学校里,他一边参加战斗,一边拼命刻苦地学习文化。他从一个普通的红军小战士开始,当过司号员、宣传队员、剧社社员和社长等,南征北战,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30年代,他随军编写快板、顺口溜,极力鼓动红军排除万难,爬山涉水,进行坚苦卓绝的长征。后来,在八路军中,他连笔带枪,直奔抗战第一线,写下了不少的战斗诗篇。解放以后,他先后担任过部队的师、军级主任和政委,曾在南京军区学院学习结业,后任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顾问。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他一边工作,一边紧握笔杆,根据自己数十年戎马生涯之经验,积极从事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和传记文学等创作。他经过多年酝酿,1955年在他的助手黎白同志的协助之下,终于完成了长篇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创作。不久,又单独创作和出版了《金沙江畔》。

《金沙江畔》是他的小说代表作,一出版就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并由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在全国各地放映,同时又有多家地方剧团改编成戏剧演出,在当时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陈靖是一位跨时代的多面手的苗族作家。他的一部分诗歌创作属于现代文学范畴,他的小说创作则属于当代文学范畴。从他创作的思想准备和出成品以及成熟期的整个过程来看,在苗族当代小说史上,属于率先地位。因此,我们把陈靖列为苗族当代小说界的第一位人物,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

姜穆(1929—2003),曾用笔名牧野、牧歌、微蓝、甲兵、金蕾、傲霜花、穆无天、白微、林野、杜陵霜、杜陵、卓元相、耕雨、马克腾、蚩尤余孽、筑声等约50来个,1929年5月出生,贵州省锦屏县文斗寨人。童年时代发蒙于文斗初小,属于私塾性质。后进瑶光中心小学和王寨中心小学就读,五年级以同等学历考入锦屏县立初中学习。读至初二,因与其他同学玩纸牌而被学校开除。于是只好邀及同伴跑到了镇远,旅费用尽,走投无路。在此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之下,才通过熟人介绍,到了黔东师管区去当新兵。从此,数十年流落异乡,以他自己幼稚的生命,去写自己悲苦的历史。后来,他到了南京,在当时国防部的一个图书馆当看守。每天,除了警卫勤务以外,他钻空去阅读那些发了霉的书籍,囫囵吞枣,哪怕是一知半解,也要拼命啃着。

1949年,在一场惊涛骇浪中,他被卷入了漩涡,如浮萍般地随波逐浪漂去台湾。到了台湾以后,他思乡苦闷,在逆境中挣扎了很久,但却始终不忘记自己是中华民族中的苗族的一员。为了消除苦闷,面对生活与现实,他唯一的路是追求更高的知识。于是他一点点地节省部队发给的微薄薪水拿去买书,而后拼命地读书。从一般书籍读起,继而读古今文史典籍,读沈从文的作品以及天工开物一类的书等等。他终于去到台湾大学当了旁听生,攻读法律专业,同时兼修国文和历史。

后来,在一种思乡爱国爱族的情感冲击和生活的驱使之下,他终于走上了文学的道路。1955年开始写作。同时,为讨生活,每天定量写作,很快成为台湾写作“快刀手”之一。由于不断努力的结果,他曾先后担任过报纸副刊编辑、电视周刊编辑、书局编辑、定期文艺刊物主编以及电影编导等职务。1971年以后转入民间写作,勤奋刻苦,笔耕不止,终于成了一位职业作家。

自20世纪50年代中叶至90年代初,他先后共出版了40多本书。其中,除了诗歌、散文、杂文、评论、电影电视剧本和其它有关作品以外,大部分是小说著作。已出版的小说集有《红娃》、《决提》、《狄青传》、《早落的夕阳》、《心结》、《第二代》、《淑女》、《寻梦》、《沉落的那家伙》、《奴隶们的怒吼》、《不归鸟》、《绿色的海》、《流》、《异城烽火(上、下)》、《黑地》、《血地》、《锦绣前程》、《家家笙歌》、《姜穆自选集》等。代表作为《黑地》、《流》等。其中,如《黑地》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之各种手段为主题,通过刀八等罪犯人物向东北逃亡与清末的追击的情节,刻画了刀八等被逼得只好躲到日本人在黑龙江开的金矿里去当劳工。然而日本资本家和军阀等,除了在矿场剥削劳工之外,并以鸦片、妓女、赌博等手段控制与毒害这些劳工,使之一入矿场即终生为奴。作品活生生而又形象化地揭露了这一典型事实,激发人们要有民族感和爱国心,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姜穆是继沈从文以后的又一位多产的苗族作家。他曾经走过了一段艰辛而又曲折的人生旅程,在雾雨弥漫的道路上奋进,始终坚信前面会有光明,所以数十年笔拼不止,硕果累累。他所发表的作品,总计已有1000万字以上。这在苗族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苗族当代小说史上),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

李敖(1935—),字敖之,小名安辰,他1935出生于哈尔滨,后随其家人迁居北京,14岁随其父母迁居台湾。他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作家、历史学家、政论家,曾任台湾东吴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苗族。

第一,根据《李敖自传与回忆录续集》),他从其家藏的《李氏宗谱》中推断,声言其祖籍是云南乌撒(今属于贵州威宁)苗族人。

第二,他写的与鲁迅相反的一首诗歌“落落何人报大仇,明珠岂可作暗投?信手翻尽千古案,我以我血荐蚩尤。”证实他不是炎黄子孙的汉族。

第三,2005年9月,他回到大陆访问,到过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做过演讲,后来到过上海。随后,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11月出版的《快意还乡——李敖神州文化之旅》一书的233页“凤凰卫视记者采访”里记载,“记者:你是苗族后裔,你的大姐现在生活在昆明。李敖:是。……”

由此可见,李敖的苗族身份一点不假。李敖性格直爽,言辞坦率,他著作出版甚多。其小说作品主要有《北京法源寺》、《上山·上山·爱》、《虚拟的十七岁》、《阳痿美国》等。各类著述100部以上,多达2000多万字。他是我国苗族历史上作品数量最多的文化巨人之一。

伍略(1936—2006),原名龙明伍,曾用笔名伍略阿养悠、武略岱孟、李玉梅、李入哲、老渥、紫戈、葛田等,1936年9月出生,贵州省凯里县青曼乡人。他中学时代就爱好文学,刻苦钻研,在年轻的心灵里开始萌发和燃烧了创作之火。在此期间,他根据自己小时记得的一首苗族民间叙事长歌的故事梗概,整理发表了《蔓多朵蔓萝花》。写的是一对苗族青年男女反抗封建压迫,争取自由的故事。这虽然是一个故事,但实际是一种创作,所以很快引起了文艺界的重视。接着被改名为《蔓萝花》,有人画成了连环画出版,有人改编成京剧、越剧和苗族舞剧上演,最后拍成了电影在全国各地放映,曾经轰动一时,并曾两次荣获了国际电影节荣誉奖,而当时的伍略却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中学生。

高中毕业以后,他去到一个边远农村小学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凭着一腔热血,一股干劲,开始挑起了建设祖国的重担。为了提供宣传材料,他开始动笔写了几个剧本和几篇散文,先后在《贵州文艺》上发表了。从此,开始了他的业余创作活动。

1956年6月,他出席了贵州省第二次文代会,后被调到平塘县文化馆当代理馆长。两个月后,又调到贵州省文联工作。他曾经深入黔东南各地,调查、搜集、整理苗族民间文学资料,从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中吸取了宝贵的营养。后来深入黔北、黔中、黔东的农村与工地进行劳动锻炼,从如火如荼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索取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在此期间,他先后创作并在省内外的报纸与杂志上发表了《小燕子》、《寻找金子的人》、《温暖的雪夜》、《野渡无人》、《高山上的凤凰》、《芦笙老人》、《心事》、《河乔老爹》、《心的翅膀》、《鸡声茅店月》、《红线连珠》、《重生》、《白雪红光》、《阿详嫂的道路》、《养蜂老人》、《泉水之歌》等一系列的短篇小说。他的创作从此来了一个大的飞跃,一时间成了贵州省文坛上的一个显耀人物。

1962年起搞专业创作,从而更促使他的文学生涯逐步走向成熟化。这以后,虽然经过了急风暴雨的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他始终没有丢掉笔杆。他昼夜笔耕不止,继续主攻小说创作,兼及诗歌、散文和戏剧。

1980年至1985年,调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参与创办《民族文学》刊物,任编委兼编辑。在北京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感到大都市的烦闷与苦恼,于是回到了故乡贵州,并扎根于生他养他的贵州,因为这是他从事创作的根据地。从此以后,他除了继续担任《民族文学》编委以外,还担任了作协贵州分会副主席,同时潜心写作,又继续发表了一批作品。

从60年代到80年代,他先后发表了《春风马蹄》、《阿瑙支书》、《来年樱花几时开》、《石雕的故事》、《狩獭少年》、《潘老岩》、《父子》、《山林恋》、《热风》、《摹拟法庭》、《麻栗沟》、《卡领传奇》、《贫土》、《绿色的箭囊》、《呵,枫叶》、《老人》、《四季莲花落》、《南门涨水》等一系列的短篇和中篇力作。

伍略是一位在苗岭山寨里土生土长而又随着新中国一起长大成才的勤奋刻苦的苗族作家。他创作的中、短篇小说曾有多篇分别获得了全国性的一等奖和优秀奖。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牧田英二先生有专文评论说:“伍略的作品,深深地植根于苗族传统文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诗等丰富的口头文学沃土之中。他的作品为我们展示出居住在贵州山区的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思考方法及精神世界。……如果问伍略的作品给苗族文学带来了什么的话,我认为带来了苗族文学对自身鲜明的、独特的、个性的追求。”

伍略一生把精力都投入了文学事业,他是苗族当代一位著名的小说家。

李必雨(1836—2009),1936年5月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原籍贵州思南县。早于50年代读中学时起就爱好文学,拼命攻读各种书籍。1956年开始写作。1959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在此前后,曾经从事过一段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60年代,在一场浩劫人间的文化大革命中,他无辜而遭到冲击与迫害,忍无可忍。在此情况之下,他于1969年被迫离开祖国而去缅甸游学,在克钦(景颇)、掸(傣)、佤族人民中生活,为他们写了小戏13出、歌词100多首、绘故事画300余幅。他在缅甸整整呆了10年,与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一人生转折,如同一场大梦,醒悟过来,他反觉得很有意思。他在缅甸的10年当中,深入异国他乡的边陲体察生活,与祖国西南边疆遥遥相望,所见所闻,受益颇深。这一本来属于被动反而变为主动的努力与实践,为他后来以金三角为中心题材而创作的一系列长篇小说,奠定了雄厚的生活基础。

1979年,他返回了祖国,到昆明师专任讲师。在此期间,他先后在《山花》、《创作》、《边疆文艺》等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中长篇小说,受到了文艺界的好评。不久,调昆明市文联专门从事创作。

1985年5月至1988年7月,他到滇西边疆德宏州陇川县章凤区挂职任副区长深人生活,进一步为他的创作积累了大量而丰富的材料。以往,他的作品大多写在缅甸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1986年起逐渐转为写国内生活。他先后在云南人民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长篇小说集有《野玫瑰与黑郡主》、《飞貉垭口》、《红衣女》、《流血的菩提树》、《猎取人头的姑娘》、《罂粟女》、《土匪经理与交际花》等,发表的短篇小说有《逼婚》等。长篇《野玫瑰与黑郡主》经改编成了电视剧,在国内外播放,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其原著与改编成的电视剧,曾分别获得了云南文学优秀奖和全国骏马奖二等奖。《土匪经理与交际花》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奖。

李必雨是一位勤奋刻苦而又胆大心细的苗族作家。他善于写中长篇,也攻文艺理论,小说技法造诣较深,其代表作为《野玫瑰与黑郡主》、《流血的菩提树》。他的作品追求雅俗共赏,重视人物心理刻画,所以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

李必雨刻苦学习,奋力创作,从生活实践中把握题材,作品丰收。他是苗族当代一位著名的小说家。

向秀清(1940—),1940年2月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于1957年中学未读毕业就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同时学习文学创作。同年发表了小说处女作《一张预分单》,那是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作品,反映良好,文化部门曾经组织了评论,并被选为当年的湖南优秀小说之一。不久,他又陆续不断地发表了反映改造二流子成为新人的《二连科》和歌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年轻人》以及其它作品。196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集,他也因此而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同年6月,被调到湖南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这对他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因此,他加倍努力学习和练笔,接连又发表了中、短篇小说10余篇。

1965年5月至1966年春,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和共青团中央组织的文化工作队,出访越南,当了记者,在越南前线进行采访。这个时期,他除了写一些散文以外,还创作了《年边》、《五月》、《区委书记》等短篇小说。回国以后,继续笔耕不止。文化大革命中,在极左思潮的冲击之下,他和别人一样,除了写一些应酬之作以外,创作基本搁笔。1980年,他调到《湘江文学》编辑部工作以后,创作之火又重新复燃起来。于是他一边当编辑一边进行创作,又接连不断地在省内外杂志上发表了《镇溪风情》、《安静吧,我的心》、《打花带》、《美如鲜花的事业》、《星星在云层中隐现》、《迷人的峒河》等中短篇小说。

从这个时期起,他的创作逐渐走向了成熟,其中如《安静吧,我的心》曾获得了湖南省的优秀小说创作奖。

向秀清是一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湘西苗山起步而走出来的苗族作家。他先后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年轻人》、《迎春花》,加上已发表的中篇小说等,总计近百万字。他的作品喷发着泥土的芳香,耐人寻味,是苗族当代一位奋力拼搏的小说家。

石定(1944—),原名石邦定,祖籍重庆酉阳,1944年农历6月出生于贵州省赫章县。因为他母亲是黔北人,所以在他尚未懂事的时候就随家迁居了正安县。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正安这个偏僻而又有悠久历史的高山县城度过的。那里的一切,使他永远难于忘怀。

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当了一名民办教师,曾经教过小学,办过农中,扎根于农村,前后整整16年。他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一段历程,一方面熬过了文化大革命各种干扰所带给他的种种困难,磨炼了他的意志;另一方面却获得了人生的最大安慰,那就是乡土的父老们对他敞开了宽厚的胸怀,乡亲及其孩子们给他以应有的尊敬和厚爱,使他年轻的心格外增加了几分热气。他深深感到山民的真诚朴实和情深意浓,从而更觉得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他从中看见了人类的希望与未来,也看到了自己的光明前途。于是,他多年埋在心里的文学之梦终于驾起了翅膀,并在乡土中获得了金钥匙,很快就打开了梦境中的现实之门。他决心拿起笔杆,去写乡土的真情实感,去写人类的现实与未来。

70年代初,他终于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先写了一些散文,然后选择了小说作为主攻方向。他的创作有较深厚的生活基础,作品笔墨清新、来势较好,因而很快受到了文艺界和文化部门的重视。1978年,他从一个民办教师转为了公办教师,不久调到正安县一中任教。1980年调任县文化局副局长,随后又调任遵义地区文联副主席和作协主席。

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他先后在《贵州文艺》、《花溪》、《春风》、《现代作家》、《小说选刊》、《人民文学》等省内外的刊物上发表了《清溪河上》、《秦大爷》、《人世的烟尘》、《苍苍竹林寺》、《山青水长流》、《小灾星》、《公路从门前过》、《秋天,在阳光下》、《青山遮不住》、《水妖》、《重阳》、《牧歌》、《天凉好个秋》、《红鹭·落叶》、《红尘》、《秋月·浮云》、《山乡纪事》等一系列的短篇和中篇小说。其中,《人世烟尘》、《公路从门前过》、《水妖》、《牧歌》、《天凉好过秋》等,曾分别获得了贵州省和全国性的优秀创作奖。《公路从门前过》已译成英文、傣文和印地文,《天凉好过秋》已改编摄制成电影《山村风月》。他的创作在文艺界赢得了好评,社会反响比较强烈。因此,1993年他被选为了贵州省文联副主席。

石定是一位在新时期里长大而又自我奋斗不息的苗族作家。其小说结集出版有《公路从门前过》、《天凉好过秋》。迄今已发表的作品,总计约近100万宇。他的作品比较讲究质量,有较浓厚的乡土气息,为苗族小说界的一位后起之秀。

吴雪恼(1946—),1946年农历6月出生,湖南省凤凰县人。他祖辈以上系道地的农民,一字不识,到了父母之辈才开始与文字结缘。吴雪恼本人从小受家庭熏陶和严格教育,因而对知识有较强烈追求,尤其对文学产生爱好。

他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在农村生活了整整17年。曾经掌过犁耙,做过木匠、蔑匠和锯匠,当过养路工等,百般农活几乎样样都尝过。在这17年当中,他一方面受尽了极“左”路线的种种迫害,饱尝了人间的酸辛。另一方面,与农民的频繁接触并融于其中,便使自己对他们的思想、性格、气质、命运等等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同,时对人生的前途与希望也不断地增强了判断能力。于是,在他年轻的心灵里开始萌发了要拿起笔杆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在此情况之下,他开始了写作,克服了农活繁忙和时间紧迫的种种困难,见缝插针,昼思夜想,不断练笔,各种文体都尝试过,最后选择了小说作为自己创作的主攻方向。

1977年粉碎“四人帮”以后,他被推荐录用当了一位民办教师。后来转为了公办教师,并调到了乡中心完小任教。从这以后,他利用所有业余时间去拼命写作。

1979年,他的处女作《边边场的风波》终于在《湘江文艺》上发表了,次年2月又在《雪蜂》杂志上发表了《站》。有人说,吴雪恼终于站起来了。的确,他站的脚跟很稳,而且大步地向前迈开了。这以后的5年当中,他又连续不断地在《湘江文艺》、《萌芽》、《青年作家》、《民族文学》、《广州文艺》、《芙蓉》、《新创作》、《新苑》、《长江》、《长江文艺》、《青春》等全国各种文学杂志和有关报纸上发表了《代官记》、《苗寨新婚夜》、《乡情》、《清清的小溪水》、《加兴哭了》、《猪郎公架鹊桥》、《船家》、《龙苟》、《山里葡萄甜蜜蜜》、《四房客》、《美的召唤》、《卖尼子衣的老头》、《卖菜女》、《卖炭翁》、《哥哥》、《粉客》、《那坑坑洼洼的路》、《匪种》、《姊妹仨》、《青青的山峦》、《酒鬼和他的妻子》、《他们,无儿无女》等30多个短篇和中篇,并且有多篇荣获省级和全国性的优秀小说创作奖。

1984年6月,他被调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联工作。1985年9月,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学习,读至毕业。随后调至湖南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他编制在省城长沙,但人还在湘西、扎根于苗山,舍不得离开生他养他的这片特殊的土地。在这段长达9年以上的时间里,他又在《广州文艺》、《民族文学》、《星火》、《人民文学》、《三月三》、《小溪流》、《文学月报》、《鸭绿江》、《青春》、《新创作》、《当代作家》、《百花洲》、《小说潮》、《青年文学》、《百花园》、《芳草》、《滇池》、《西湖》、《文学天地》、《桃花园》、《洞庭湖》、《湖南文学》等各种文学刊物和有关报纸上发表了《阿榴》、《帕毅和毅帕》、《她并非多情》、《距离》、《女匪》、《困境》、《她终于把我们征服》、《主人》、《金妹》、《瓦匠传》、《争气》、《豆腐东施·好好先生及孤老》、《怒怒·阿姐和那个人》、《作家趣事录》、《憨姐儿》、《勇气》、《香妹儿和她的瞎阿爸》、《少女沦落天涯》、《一个风流女人和一个下作男人的故事》、《劳虾女》、《那口井》、《总经理Ms司马》、《五人转》、《修那座桥的时候》、《弟弟》、《思念》、《骑士·弱女·阔老》、《冰坡》、《院长冬月》、《那墨黑的夜》、《那晚有电影》、《那一片草莽》、《密林中有人哭泣》、《刺猬》、《巴二》、《蛮妹》、《高矮二老三》、《跟大人去作客》、《长竹笋的时节》、《红尘惊梦》、《“死认真”先生的悲喜剧》、《蚂娘子》、《红尘惊梦续集》、《红布布》、《牛客》、《祭奠》、《思罗仇网》、《泄愤》等近百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又有多篇作品获得了省级和全国性的优秀创作奖。这前后10多年光景,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其作品也逐渐走向成熟化。

吴雪恼是一位憨厚朴实、刻苦奋发的苗族当代多产作家之一。他扎根于湘西苗山,有雄厚的生活基础。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烈的民族感情和鲜明的乡土气息,所以文艺界有人称他为“又一个生艺术气质的小苗子”和“新一代的沈从文”。其实这也并非什么夸张,而是对他的一种鼓励与鞭策。他发表的作品,总计已有300多万宇,小说结集出版有《骑士·弱女·阔老》,代表作有中篇《妹妹仨》和短篇《船家》、《山里葡萄甜蜜蜜》等,为苗族当代文坛的又一位突出的小说新秀。

贺晓彤(1950—),女,曾用笔名肖同,1950年农历l1月出生于湖南省芷江县,祖籍湖南邵东县。母亲系贵州省玉屏县的一位苗族妇女,从小十分疼爱女儿,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贺晓彤的影响较大。

1968年,贺晓彤高中毕业了,当时正逢“文革”和“知青潮”时代。于是,她随着潮流下到老家邵东县卫家桥公社,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农村,她种过地,挖过煤,教过书,当过公社广播员。1970年8月,应招进入冷水江铁厂当工人。

1973年上北京钢铁学院学金属材料专业,攻读4年,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机械设计院工作。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短篇小说《笛笛》参加湖南省第一届青年文学创作竞赛,荣获了一等奖第一名。这是一篇以她学生时代倾心相爱的人惨遭横祸,不幸去世,因而给她带来了长时间的难言、痛苦与无限思念为典型而创作的小说,情真意切,言语动人,因而赢得了文艺界的一致好评,很快引起了文化部门的重视。这是她走上文学道路的一篇关键性作品,因而,她很快地从一位“钢铁战士”转为“文坛女兵”。

1981年,调到湖南省《年轻人》杂志社当编辑和记者,这是她人生旅程的一个新起点。从此,她更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对于各阶层的人们尤其是对青少年更有贴心的认识与理解,客观上也给她提供了一个开展文学创作活动的良好环境与机会。这以后,她除了发表部分散文、特写和报告文学以外,重点攻小说创作。

从1981年至1990年的10年当中,她先后在((儿童文学)、《湘江文艺》、《丑小鸭》、《当代》、《新苑》、《文艺生活》、《延河》、《山花》、《女子文学》、《东方少年》、《巨人》、《民族文学》、《文学月报》、《文学青年》、《青年作家》、《啄木鸟》、《人民文学》、《风流》、《明天》、《花溪》、《文学少年》、《西部文学》、《小说选刊》等各种文学杂志上发表了《新伙伴》、《哥哥,我错了》、《病醒》、《稀奇古怪的大人》、《美丽的丑小鸭》、《铭刻心底的回忆》、《采访之前》、《叶绿素夹心糖》、《倍秀》、《妈妈,你听我说》、《爱的和弦》、《他得了那失去的……》、《梦》、《无声的对话》、《舞星的苦恼》、《雪地上,站着一个小女孩》、《父愿子成龙》、《相逢在梅峰》、《灿灿的担忧》、《爱,充满着这颗心》、《保密室的笑声》、《人生,一只灿烂的歌》、《监督》、《老朋友》、《笑微微说声再见》、《铁道边的孩子》、《因祸得福》、《樟树下的记忆》、《宝宝》、《少女的悔恨》、《樟树下的小乐园》、《爱的折磨》、《又一个跳崖的女人》、《见红兆头》、《妈妈的传呼器》等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其中有多篇曾获得了优秀作品奖,一举而成为当代苗族青年女子文学的佼佼者。

贺晓彤是在新中国成长的第一位苗族女作家。她的起步虽然较晚,但是来势较快而且比较猛烈,犹如瀑水一般喷泻出来,颇有潜力。迄今,已发表的作品总计有200多万宇,出版的小说集有《爱,充满着这颗心》、《美丽的丑小丫》、《爱的折磨》、《樟树下的小乐园》等。其中,《美丽的丑小丫》曾获得了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奖。

贺晓彤是文学湘军重镇之一,他的小说创作独具一格,是苗族当代文学的一位著名的女小说家。

侯钰鑫(1948—),笔名杨岩,1948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五岁时随父母由西南向北方流浪,沿途搭便车坐便船走走停停,靠父母唱皮黄糊口度日,一直到了河南省新乡县的合河镇。父亲幸运地考上了代课教师,但无工资只有两斗米维持一家生活,总算有了立足之地。父亲后来转正成了正式教师,有了一份微薄的工资,全家就靠其父亲养活。后来,父亲被调到辉县任教,全家人一起到了辉县扎根。

读小学时靠家里艰苦维持,读初中时靠助学金资助。1968年,读到高二时,因家庭贫困和“文革”爆发的冲击而被迫辍学,以回乡知青身份到农村务农。他在艰苦坏境中奋力拼搏刻苦学习绘画和文学。1972年4月发表小说《葵花》,一举成名。1980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198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辉县文化局创作组创作员、组长、辉县文联主席,新乡市文联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著有长篇小说《大路歌》、《白莲遗恨》、《挽秋》、《好风好雨》、《冒险家和他的情人》等18部,其中“好”字系列《好风好雨》(中国百部经典小说)、《好爹好娘》(建党80周年全国十部优秀作品之一)、《好家好园》颇具影响,好评如潮,先后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话剧,荣获“飞天奖”、“金鹰奖”、“上海国际话剧节大奖”等。中篇小说有《山乡奇缘》、《高墙冷月》、《九道山梁九道沟》等30余部;短篇小说有《葵花》、《喜鹊岭》《天涯芳草》、《彩云追月》等50余篇。中篇小说《喜鹊岭》获首届《奔流》佳作奖, 电影电视剧百余部(集),其中风光片《石头世界》解说词被选为中央广播学院教材,电影文学剧本《冒险家和他的情人》(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分别获1990年农村片奖、全国丰收杯二等奖。长篇小说《好爹好娘》《冒险家和他的情人》获二、三届省人民政府奖;《东方艳后》《好家好园》《大地》连获三届“五个一”工程奖;。他先后出版的各类著作有1500万字以上,是当今中国出版书籍最多的作家之一。

侯钰鑫是一位从艰苦环境中奋力拼搏出来的文艺干将,他从黔籍出发“涿鹿中原”,成了当今中原文学艺术重镇之领军人物之一,是苗族当代杰出的小说家。

吴恩泽(1944—),1944年出生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1959年参加工作,曾任乡村小学教师、县城中学教师,后调文化部门工作。1980年毕业于铜仁教育学院中文系。

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1987年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199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担任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铜仁地区(现为铜仁市)作家协会主席。 已出版长篇小说《平民世纪》、《伤寒》兩部,中篇小说集《洪荒》一部,散文长卷《名岳之宗梵净山》、《古镇寨英》、《朝山记》三部,另有《吴恩泽小说选》一部。在全国公开刊物上发表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百余篇,发表与出版的各类作品总计有300万字左右。其中中篇小说《005病房》、《洪荒》,短篇小说《鱼》、《蛇》、《爱情》分别获省群文奖,刊物奖和省政府征文一等奖;长篇小说《伤寒》,1999年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第6届“骏马奖”,2001年获贵州省政府颁发的首届文艺奖荣誉奖。短篇《无妄》、《蛮荒风流》、《鱼》、《花脸王家》、《蛮女阿风》等几篇作品,分别被《小说月报》、《小小说选刊》、《传奇文学选刊》、《南方散文大卷》、《中国建国5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民族卷》选载。《伤寒》获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洪荒》获贵州省政府民族文学优秀奖。1996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和“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获贵州省“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

吴恩泽的文学创作,题材以苗族社会生活为主体,忠实于梵净山地域特色,系坚持乡土守业和勤奋刻苦创作的文学黔军重镇的领军人物之一,是苗族当代一位著名的小说家。

向本贵(1947—),1947年出生于湖南省沅陵县,苗族。高中毕业时,因受“文革”影响无法考入大学深造,回农村种地当农民,做过生产队长和大队长。1980年在乡文化站做文化辅导员,1985年在沅陵县文化馆做文学专干。1992年调《雪峰》文学杂志社,曾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社长等职务。1996年5月至1998年5月在芷江县公坪乡挂职任乡党委副书记;2001年3月调怀化市文联做专业作家。后任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怀化市作协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他先后发表与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集《苍山如海》、《凤凰台》、《乡村档案》、《盘龙埠》、《遍地黄金》、《非常日子》、《毒案喋血》、《暑假六十天》、《金客》、《盘龙埠》等10部;中篇小说《土地》、《戏法》、《病房》、《花瓶镇》、《修桥》、《洪荒作证》、《搬迁之喜》、《九月一台戏》、《花落水流》、《生产助理》、《农家子弟》、《新年》、《步入辉煌》、《大山苍茫》、《扯扯桥》、《小城故事》等16篇;短篇小说《农民刘兰香之死》、《碑》、《憨佬的光荣任务》、《1959年的三月》、《繁华街口》、《栽在城市的树》、《1975年的爱情》、《车轮滚滚》、《没这回事》、《农民诗人赵鹏》等1多篇;另有散文随笔等多篇。总计共800多万字。其中,长篇小说《苍山如海》被评为建国50周年全国最优秀的10部长篇小说之一,同时获全国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第六届“骏马奖”,而且已经由中央电视台与潇湘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成了十五集电视连续剧在全国各地播放;长篇小说《盘龙埠》获1999年华东地区优秀图书奖;中篇小说集《这方水土》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第七届“骏马奖”。他的创作,题材以农村的农民为主体,兼涉及到城市与其他生活乃至少年儿童等。他本人以及他塑造的人物,描绘的湘西山光水色,走进了千家万户。

向本贵系湘军文学重镇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坚持乡土守业,视野开阔,勤奋刻苦,作品甚多。是苗族当代一位优秀的小说家。

肖仁福(1960—),1960年生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苗族。1982年毕业于湖南邵阳师专中文科后分配在城步三中任教。1985年考入吉首大学中文系教师本科进修班,读了两年毕业,获得了本科学历。在此期间,由于受沈从文的影响,热爱文学,开始写作。先后做过中学教师、县志办编辑、市财政局办公室主任,后弃政从文。历任湖南省邵阳市文联副主席、邵阳市作家协会主席、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他先后出版的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箫声曼》、《脸色》,中篇小说集《局长红人》,长篇小说《官运》、《心腹》、《待遇》、《位置》、《意图》、《仕途》等。其中历时5年创作的分为上下两部有100多万字的《仕途》,展示了独特的机关生活和官场文化,出版后成为2009年中国十大文学畅销书之一。

肖仁福系湘军文学重镇的领军之一,他坚持乡土守业,忠于现实主义,创作丰收,是苗族当代一位有实力的小说家。

龙宁英(1962—),女,1962年生于湖南省花垣县,苗族。1979年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95年6月至1997年12月在湘西自治州州委党校学习经济管理专业,获大专毕业文凭,2003年5月于湖南毛泽东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班毕业,2014年6月鲁迅文学院第十期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结业。2001年3月至今任县文联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湖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湖南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湘西自治州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文学创作系列高级职称评委、国家一级作家。创作上,先后在《民族文学》、《湖南文学》、《芙蓉》、《中国作家》、《中国民族》、《文学界》、《红豆》、《十月》、《青春》、《花城》、《都市》等文艺刊物上发表了有关创作作品。其中,短篇小说有《女儿桥》、《地地菜》、《满地黄花》、《淡淡的桐子花》、《挑灰人》,先后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女儿桥》等。短篇小说《细雨打湿了黄昏》获小说选刊2012年度一等奖。《女儿桥》于1997年获第一届沈从文文学奖优秀奖。

龙宁英是文学湘军重镇的新生代之一,她的创作刻苦努力,作品紧紧围绕与突出苗族特点,乡土气息比较浓厚。在坚持乡土守业与突出苗族文学的本质方面作出了积极地努力和贡献,是苗族当代一位有作为的著名女小说家。

向启军(1962—),1962年出生于湖南省古丈县,苗族。大专学历,先后做过小学教师,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湘西自治州电视台编剧、记者。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现任湘西自治州文联秘书长,州作家协会主席。1983年开始其业余文学创作。先是搞散文创作,颇有成就;后转入小说创作,至今笔耕不止。

1993年1月,在北京《民族文学》发表中篇小说《漂乡》。此后10余年,在北京《民族文学》、《湖南文学》、广州《花城》杂志等发表中短篇小说20余部,50余万字。其中,中篇小说《南方》2003年3月在广州《花城》发表后,2004年2月获得由中国小说家协会评选的“2003年度优秀中篇小说奖”,并入选《2003年中国中篇小说经典》一书。2007年12月,《南方》荣获湖南省最高文学奖——第三届毛泽东文学奖。同月,被湘西州委政府评为“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记立二等功。2008年8月,33万字的《向启军小说散文选》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2009年3月,贵州《山花》杂志头条发表中篇小说《浮向空中的鱼》。同年11月,完成了28万字的长篇小说《台地,台地》的初稿,并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扶持和关注作品”。目前,该小说正在修改之中。

向启军系文学湘军重镇之新秀,他在坚持乡土守业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是苗族当代文学中的一位有作为的实干小说家。

蒲钰(1970—),人称老苗,1970年出生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米贝苗族乡碧李桥村、苗族。1997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后为毛泽东文学院湖南省第八期中青年作家研讨班学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做过编辑,自由撰稿人。迄今已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了小说等文学作品数百万字。其中长篇小说有《我还活着:一个湘西土匪的自述》、《青春的手枪》、《脑袋开花》、《出门在外》(与蒲风雅合著)。其中长篇小说《龙虎镇》2012年7月28日开始在南京日报连载[1] ;根据长篇小说《脑袋开花》改编的3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边城汉子》(又名《边城匪事》《浴火湘西情》《浴血边城》)获福建2010年年度收视十佳电视剧、南宁电视节2011年年度最受观众欢迎剧情奖,该片由著名导演马鲁剑先生执导;长篇小说《竿民》获湖南省作协2012年度重点扶持作品。系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入选者之一。现为怀化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新晃侗族自治县作家协会主席。

蒲钰是文学湘军重镇之新秀之一,他的小说创作道路越走越靓彩,在坚持乡土守业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是苗族当代一位有作为的青年实干小说家。

刘萧(1966—),女,1966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苗族。大专学历,1988年参加工作,在县文化馆担任文学专干;2003年调县文联至今,先后担任秘书长、作协主席等职。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学创作多年,先后在《民族文学》、《滇池》、《三月三》、《花溪》,《当代》、《青年文学》、《伊犁河》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作品曾获中国作家杂志社等颁发的小说创作奖,小说《河的儿子》入选《现当代小说选》、《忧郁村落》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经典文库》等多种版本。先后在作家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小说集《忧郁村落》和纪实文学作品《挺进美利坚》。2007年,短篇小说《人灾天祸》获《中国作家》杂志颁发的小说创作二等奖。

2014年6月,长篇小说《筸军之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因全面反映历史上筸军兴衰存亡、艺术展现湘西地域文化魅力和富于民族特色的精彩叙述,而获得了业内专家好评。同年11月,在北京现代文学馆举行了该作品研讨会。2015年第1期《长篇小说选刊》全文选载了《筸军之城》,尚属于罕见之举。

她所发表与出版的作品总计有100万字以上。刘萧系文学湘军重镇之新秀,其作品乡土气息比较浓厚,在坚持乡土守业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是苗族当代一代有作为的女小说家。

刘炜(1982—),笔名血红,祖籍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本人在湖南省吉首市长大,苗族。2003年,于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后到长沙某公司打工,同年开始从事网络小说创作。先后担任《起点中文网》和《17K网》签约作家,2005年成为中国第一位年薪超过百万元的年轻的网络作家。几年以后,到上海社会科学院攻读哲学研究生,并获得了硕士学位。2013年,以年收入1400万元排列于中国网络作家第五位,是我国唯一进入前十强的少数民族网络作家。

迄今,先后发表和出版了长篇小说《龙战星野》、《升龙道》、《邪风曲》、《神魔》、《林克》、《巫颂》、《人途》、《逆龙道》等数十部,超过1500万字。

2014年6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7月当选为上海市第一届网络作家协会副会长。

刘炜本系湘籍作家,他在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上,转战华中与华东,下魄力攻克网络文学,是苗族当代年轻有为的一位实力的小说家。

姚笛(1982—),女,网名红娘子,湖南省泸溪县人,苗族。读高一时,因家庭困难而缀学。21岁奔赴深圳,200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经过了打工、自由撰稿、网络写作到签约出版社的过程。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文学院第二届签约作家。迄今,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不归鸟》、《戏服》、《红灵》等多篇;出版了长篇小说《红缎》、《青丝》、《绿门》、《橙子》、《迷藏》、《穿越公主我最大》、《乌龙公主私奔记》、《七步桥》、《补天》、《杜若流年》、《怨灵》等20多部。

2012年移居武汉。截止2014年12月,总共创作了10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是中国当前的畅销作家之一。长篇小说《怨灵》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于2014年11月14日起在全国公映,仅四大票房就突破了千万元。她的作品不但在国内畅销,有的作品已经译成意大利文、韩文等在国外出版,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欢迎。

姚笛本系湘籍作家,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力拼搏,努力读书和写作,转战广东、湖北,是苗族当今年轻有为的女小说家。

虹玲(1978—),女,原名杨玲,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人,苗族。1998年毕业于红河州财校,2002年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会计大专毕业证书,2006年毕业于云南省委党校。1998年12月参加工作,公务员,曾在三个乡镇的六个部门工作过,历任过妇工、秘书、副乡长、纪检组长等职,现为金平县纪委派出第四纪工委副书记。

2009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8月开始在新浪原创连载的长篇网络小说《情殇》有60万字,点击超过一千二百万,上架当日连续三天突破百万点,打破了新浪原创作品的点击纪录,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网络小说之一。2010年11月,将有十多万字的长篇网络小说《市长红颜》再次放在新浪原创上架,人气再次突破一千万点,从而被贴上了网络作家的标签。2011年于云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了长篇小说《情殇》,压缩为28.8万字。2012年加入云南省作家协会。另外,先后在《文艺报》、《民族文学》、《边疆文学》、《云南日报》、《红河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有十余万字。2014年10月,被鲁迅文学院录取,到上海参加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班学习。所发表与出版的作品总计有160多万字。

红玲在写作上勤奋努力,刻苦攻关。她自己在《写作感言》里说道:“是文学拯救了我,让我重新点燃了生活的激情。……作家的写作,往往像在山谷里擂鼓,你擂得轻,回音就轻;你擂得重,回音就重。如果持续不断地擂鼓,并让节奏不断加快、力度不断加重,那么你一定能听到千军万马奔驰而来的声音碾碎你的擂打,发出震撼世界的声音。文学是我的鼓,笔是我的鼓锤,我会一直擂下去,从轻到重,并不断加快自己擂鼓的节奏,期待着整个山谷都回荡着我的鼓声……”

虹玲系文学滇军重镇之新生代,她在坚持乡土守业和奋战文场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是苗族当代年轻有为的女小说家。

以上,重点介绍了苗族现当代小说界的20多位作家,从他(她)们的生平事迹、生活基础到如何走上文学道路及其小说创作的成就等作了一番较详细的叙述,基本上理清了一个明目。其实,苗族当代小说界的队伍远远不止上述这20多位握笔者。在苗语三大方言地区和其他地区一边工作、一边从事小说业余创作的还大有人在,诸如 龙潜、梁国赋、覃智扬、王月圣、 韦文扬、龙永文、杨文升、赵朝龙、杨村、罗漠、第代着冬以及其他人等等。他们当中,有的小说创作颇有造诣,经常在省内外的报刊上发表作品;有的已经结集出版,社会反响也较强烈。另外,还有一批本来从事诗歌、散文、戏剧和其它文体创作与写作的作者,近些年来也写起小说来了,有的小说创作尚有一定建树。此外,各地还有一批尚未出名的小将,他们于业余中埋头练笔,虎视眈眈,是苗族小说的潜在力和后备军。事实上,小说创作已成为苗族当代文学的一个热门和重要内容,其发展前途是十分可观的。

苗族小说从产生到发展,一步一个脚印,正朝着健康的方向继续不断前进。有名有姓的作家,从沈从文开始,随着时代的发展,队伍庄不断壮大,而今已是老、中、青三结合,基本上形成了自己民族的作家群。这是苗族小说发展的标志。如果说沈从文早于20世纪30年代树立了苗族小说发展的第一块里程碑,紫沫跟着栽花莳草的话,那么到了50年代至80年代一直到了今天,从陈靖到姜穆和李敖,又树起了第二块里程碑。与此同时,伍略、李必雨、向秀清、石定、吴雪恼、贺晓彤(女)等,从另一方面努力拼博,开辟了苗族小说的一个新的领域,又树起了第三块里程碑。其次是侯钰鑫、吴恩泽、向本贵、肖仁福等,从另一条战线上努力拼搏,扩展了苗族作家文学的新天地,又树起了第四块里程碑。再其次是龙宁英、向启军、蒲钰、刘箫,以及刘炜、姚笛、红玲等,从传统文学创作和网络文学创作两个方面投笔,再次扩大了苗族作家文学的新天地,又树起了第五快里程碑。

在这周围,还有其他作家和一批业余作家与作者,又继续栽花莳草,从而使苗族小说这个鲜花盛开的园地更加芳香扑鼻。

苗族小说从产生到发展,已经跨越了好几个时代。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应时代潮流而兴起,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当今各种艺术流派互相竞争当中,苗族小说仍不减本色,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独特风貌。从总体上看,苗族小说牢牢地扎根于本民族的社会历史生活的土壤,所以不但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而且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浓厚。无论是老一辈的作家还是年轻一代的作家,也不论是专业作家还是业余作家,他们的创作,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题材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充实,主题不断深化,艺术表现手法也在不断更新。同时,汲取了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小说的优点,经过消化,以丰富自己的营养,从而使其作品得以逐渐丰满壮实,并朝着纵深的方向不断进取。这大凡是苗族小说发展的总体概貌和基本规律。例如,由《中国苗族文学丛书》编辑委员会选编并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苗族《现当代小说选》和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苗族作家作品选集》就是其中的两例。

诚然,苗族小说也还有自己的一些不足和需要努力的地方。苗族小说是整个苗族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苗族文学又是整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简称民族文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从民族文学的根本性质来说,它要求各自不同民族的作家所创作的作品必须重点反映本民族的社会历史生活(当然也不排斥反映外民族的生活)。作为民族文学本身,它必须树立自己的形象,必须有自己的重心与核心,这样才能展示出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学的特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从这个方面看,我以为苗族小说的最大不足之处就是对本民族的重大历史题材反映的还很不够。

恩格斯在1890年8月5日《致施米特书》中指出:“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①由此可见,一个作家对于了解和掌握历史的重要性,尤其是少数民族作家更需要了解和掌握本民族的历史。

苗族是一个具有数千年非凡历史的民族。自从古代炎、黄、蚩三大部落集团互相争衡以后,苗族的先民们经历了一次浩浩荡荡的震撼寰宇的大迁徙的历史过程。他们由北而南,由东而西,涉水爬山,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古长征。其中,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有他们的功劳,楚之兴邦留有他们的足迹,一直延伸到后来的反抗历代反动封建王朝的征讨中,无数英雄人物前仆后继,可歌可泣,而且早已载入了世界史册。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即重大历史题材,在苗族民间文学当中,已经有一些宏篇巨著作了真实的反映。但是,在跨越好几个时代的苗族现当代作家文学当中,除了诗歌有一些零星的反映以外,小说至今尚无一部作品作过这方面的比较详细的叙述与描写,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

小说是能够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能够表现更为复杂和更为完整的故事情节、能够具体地描绘各种复杂的客观环境的文学样式。因此,寄希望于苗族当代小说界众多的作家与作者们,不但能创作出大量的反映现实题材之作品,而且能创作出一批反映本民族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

另外,还有一个传统文化意识与现代意识的关系问题,似乎也值得我们去注意一下。首先,传统文化意识在苗族小说中似乎始终占着主导地位,这是必然的。但是这种传统意识如何朝着优质的方向继续深入发展下去,它可否适当地参与一点现代意识,或者说可否与现代意识相结合,以便使之更加富有时代新意和成为多学科对话的交叉,尚有待广大苗族作家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去努力尝试。其次,现代意识在苗族当代小说中也有所反映,但这种现代意识并非意味着要赶时鬃,它如何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还有待广大苗族作家们去努力探讨。当然,这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讲清楚的,我只是说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因为客观上的确存在这个问题,而且各个民族的文学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这个问题。苗族文学是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除了本身特有的民族属性及其风格以外,凡是中国文学所面临的问题,它都必须引起注意。

说了这些,我并非低估苗族小说的成绩。恰恰相反,而是说明创作是一种需要多方努力的艰苦劳动,说明苗族小说虽然已经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却不能满足于现状。诸如前面所述种种,苗族小说的发展,现代小说是个分水岭。从现代小说到当代小说,在前进的道路上已经树立了三大块里程碑,巍然屹立天下一方,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作为一种艺术高标准的追求,它必须继续不断前进,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力,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才能把苗族小说全面推向一个崭新的境地。

现在,早已经是21世纪的时代了,随着祖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苗族小说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必将会有一个新的进展与突破。预计,再过几年或十几年,必将会有一批苗族作家拓开巨手,再树起苗族小说的第6块里程碑和第7块里程碑。到时,广大读者必定会再饱眼福的。

主要参考书籍和资料:

I、《中国小说史略》,见《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有关分册,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3、《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吴重阳、陶立番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从文自传》,见《沈从文文集》第9卷,1984年9月香港版。

5、《沈从文自订年表》,张兆和整理记录,见《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2期。

6、《悼沈从文老》,吴重阳摄写,见《民族文学》1988年第7期。

7、《湘西苗族》,见《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1982年第3期增刊。

8、《贵州少数民族作家笔耕录》,王鸿儒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9、《苗族现当代作家登记卡》,《中国苗族文学丛书》编委会内部存档资料。

10、《苗族现当代作家小传》,《中国苗族文学丛书》编委会内部存档资料。

11、民族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的《苗族作家作品选集》有关专集。

12、笔者有关采访录、笔记本、资料卡,有关网络资料等。

1994年4月,初稿于贵阳花溪

2014年8月,修改于湘西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