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民族研究

让美丽的苗寨传唱古老的歌谣

 

让美丽的苗寨传唱古老的歌谣

——关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传统村落的调研与思考


  传统村落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遗存,是一个地方的文明名片。支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加快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意义。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政协为掌握了解该县传统村落的保存现状,于2015年下半年组织了对该县传统村落保存现状的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该县现存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并就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提出了科学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一、城步传统村落保存现状

  城步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迹象,至今保存有西岩镇花园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兰蓉乡报木坪村瓦罐窑遗址。至秦代,秦始皇发兵10万屯古田(今城步十万古田),说明秦时城步地方已很繁荣。至汉、唐时期,随着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一支由江西经宝庆、武冈迁入城步落籍,成为现今城步苗族的先民,迎来了城步苗族发展的鼎盛期,杉坊、铺头、清溪、大连等地传统村落,就是当初遗留下来的。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实行“江浙填湖广,湖广填云贵”大移民活动,城步再次迎来大量移民,徙居在巫水河以南五峒四十八寨地区的丹口、长安、兰蓉、汀坪、五团等地,这些地方许多传统村落就是那个时候保存下来的。

  据调查,城步保存至今的传统村落分布情况如下表:

  在全县13个乡镇场中,传统村落和其他古建筑保存较多较好的有儒林镇、蒋坊乡、丹口镇、长安营乡及五团镇、兰蓉乡等。儒林镇作为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至今保留下来了大量的传统村落和其他古建筑,其中县城有诸葛门(利济门)、孔圣庙、吕家大院、八角社区敬字亭等,城郊有清溪古村落、大竹坪古村落、木大坪古庙宇、塔溪古凉亭等。清溪古村落自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始建至今已有740多年历史,全村保留有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110余座,完整的四合院18座。明洪武元年(1368年),当地杨姓族众筹资在清溪河西北处修建了一座清安桥,属连续三拱的石拱桥,规模仅次于县南门河的“荣昌桥”,原桥面上筑有20排19间凉亭,属木制樑柱结构,遮盖青瓦,桥中央和桥两端建有亭台楼榭,供有佛像,斗拱翘檐,风姿招展,为过往行人、商贾、旅客歇脚乘凉之佳处。可惜毁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又集资修筑了一条长2000米,宽60厘米、深70厘米的穿村水渠,渠水流量大,常年清澈见底,味道甘甜,冬暖夏凉,从不枯竭,既可供人畜饮用,又可灌溉大片良田,更可用于防火救灾。该水渠至今仍在造福清溪村民。清溪古民居内至今还保存有昔日杨家将练武用过的石礅、石锁、上马石、插枪石等遗物。2008年申报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成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申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入公示阶段,最后以微弱票差与“国保”擦肩而过,成为遗憾。

  蒋坊乡境内的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建筑工艺高超。杉坊村、铺头村、大寨村和丁界村等地都是杨姓苗族先民居住过的古村落,其中杉坊大屋场历史最为悠久,系唐末杨再思之三子杨正修封据赤水峒时的建寨遗址,至今保留有50多座具有较高民族特色的古民居、祠堂和桥梁等,“飞山文化”在这里有极为浓重的积淀。

  丹口镇羊石田村是一个整体连片的古代苗族建筑村落。该村驻县城西北方向28公里,现有9个村民小组,300余户1300多人口,其中陈姓苗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0%以上。据《陈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初年,羊石田陈姓始祖汉彪公三兄弟自江西迁至湖南,在新化、绥宁、城步各居住一处。当陈汉彪涉至羊石田时,发现这里四面环山,有一片上、下两梯约百来亩平整开阔地,前有一条宽阔的河流,后有一块高约两米的巨石,形似卧羊,故取名羊石田。因此,陈汉彪便决定在这里定址建寨,繁衍生息。至解放前夕,羊石田已建有民居房屋300多座,全部砖木结构,青石板路面,鹅卵石庭院,还有檐角高挑的挡火墙。解放前土匪匪首张云清在这里报复放火,三天三夜不熄,烧毁古民居200多座,现保存较完整的古民居60余座。

  长安营乡和五团镇保留了大量苗族吊脚楼古民居建筑。长安营乡上排村、下排村、长兴村、岩寨村、大寨村和长坪村、横坡村等苗族聚居区,至今留存下来200多座清代和民国时期修建的吊脚楼民居,以及建筑结构优雅美观的风雨桥、鼓楼、文昌阁等古代建筑。五团镇的金东、独树、石空、茶元、恒洲、步林、上树、团寨和凉伞寨等苗族聚居区,共留存清代建筑的苗族吊脚楼200余座,结构精美,特色浓郁,场面壮观,气势恢宏。五团、长安营古民居是古代城步苗族“干栏式”建筑的典范和杰作。

  而兰蓉乡的漆树田、梨树坪和白毛坪乡的黄伞村,留有大量“燕子口”式建筑,这种建筑的民居、正屋的四排三间不在一个平面上,中间部门凹进去,形同“燕子口”,故叫“燕子口”式建筑。这种建筑是瑶族独有的民居,它与长安营乡和五团镇的吊脚楼式建筑,以及大竹坪、清溪、羊石田等处的徽式建筑有明显的区别。

  二、城步古民居古村落的保存价值

  (一)苗族历史价值

  城步的传统建筑历史悠久,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极赋历史价值。唐末五代时,诚徽州首领杨再思以飞山为中心,割据今靖州、城步一带,史称“飞山蛮”,自称飞山令公。马殷占据湖南后建立楚国,杨氏归附马楚,将其地分为十峒,分封给他的十个儿子,即史上有名的“十峒首领”,建立起封建领主的统治。其三子杨正修居城步赤水峒,即今蒋坊乡和绥宁关峡乡一带。现蒋坊乡杉坊村老屋场,即为杨正修及其族人居住地,还有铺头、大寨、丁界、金塔及大叶头等处,都为杨氏苗族的“发祥地”。这些地方保留有100多座古民居,严密的四合天井,高高的马头墙,弯弯的鳌头,雕龙画凤的门窗和榔坊,精美的石雕柱石,精致的鹅卵石“禾堂”,八字形大槽门……这些精美的古代苗族建筑特色,无不展现了城步苗族先民高超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近年来,周边地区省市杨氏一族后人前来杉坊一带认祖归宗,祭祖拜奠,清明节期间络绎不绝,流水席要摆几百桌,最多时上万余人。

  随着封建领主杨氏一族统治范畴的扩大,其影响力继续向南扩张,清溪、大竹坪、城溪直至五团等地,都成为杨氏的集中居住地。元至元四年(1267年),杨再思第六世孙杨应魁,携家人由赤水下籍清溪定居,至明万历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发展,人口迅猛增加,清溪、大竹坪一带民居建筑逐年增加并基本连成一片,公共建筑如龙拱桥、清安桥、拦河坝、引水渠、商铺等逐年建成,政通人和,商业繁荣,地方发达,成为当时城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崇祯五年(1632年),钦命太僕寺少卿、湖南巡按监军监察御史杨乔然由京奉旨还乡祭奠竹枝坡先祖杨昌万、杨洪,始建杨氏官厅。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杨正校为首动员清溪民众筹资在清溪大水口修建了杨氏宗祠。这些古迹至今保存完好。

  在城步众多古民居建筑中,蓝玉故里的存世更带有一股浓重的历史悲凉感。蓝玉于元朝至元六年(1340年)出生在城步扶城峒(今丹口镇)。元末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蓝玉的父亲蓝春应与同乡李十一(即沐英的祖父)参加了城步苗民反元大起义,兵败,举家被充军到安徽定远。在这里年少方刚的沐英和蓝玉又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凭着智勇双全,他们均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朱元璋建立元明王朝的勋臣,沐英被封为黔宁王,蓝玉被封为梁国公(后改为凉国公)。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向朝廷诬告蓝玉有谋反行为,被朱元璋诛灭三族。蓝玉侍妾匿于黔宁王府中逃过一劫,生遗腹子昌建,沐府为保蓝氏一族不致灭绝,将昌建改姓沐氏。到了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蓝狱”禁网逐渐松驰并被解除,黔国武僖公沐淙见昌建子孙发达,令其恢复蓝姓,命他携家眷返回故里城步扶城峒,嘱其世守王坟,并行文城步县府给予关照。昌建回到扶城后,择址太平村修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四合院,三正两横,呈长方形,占地总面积700平方米。中轴线从前至后,分为戏楼、中堂、主堂。戏台四排三间,是看戏娱乐场所;中堂是议事的场所,左侧厢房两间,旁边立有黔宁王沐英的大石碑;主堂的正中间设立神主台,台上置有凉国公蓝玉的高大塑像,侧有沐英和常遇春塑像。到了明隆庆三年(1569年),蓝氏后人建立“黔国先茔”碑于观音阁,观音阁被焚后,这块石碑被移入蓝氏宗祠。隆庆五年(1571年)又在祠堂的扶城河上修建了太平桥及观音阁。蓝氏宗祠修建至今有450余年的历史,保存完好,祠内常年祭祀蓝玉、沐英及沐英先祖,蓝氏后人代代遵循了“世守王坟”的承诺。

  而城南诸葛门(今利济门)更是城步历史和巫傩文化有机融合的产物。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领大军南征九溪十八峒,进驻城步雄溪北岸,因为河面上既无桥梁,又无舟筏,将士们只得涉水过河,渴饮河水,以致不少士兵腹痛难忍,上吐下泻,羸弱不堪,无法行军,更不能作战,只好在河北岸修筑土城,安营扎寨。每到夜晚,将士们都能听到河中传来悽厉哭声,可当巡逻士兵举火观望,哭声立止,并无人影;而火把熄灭之后,哭声又起。久而久之,搞得蜀军不宁,军心涣散。诸葛亮为解此谜,安抚军心,便深入蛮首家中查询,得知此河叫雄溪,河北属荆楚地界,河南属骆越人地界,河水是从楚越地界的古田山上流下来的。当年秦始皇帝派大军征岭南,与当地蛮人和骆越人大战,死伤数十万,血流成河,尸首枕藉,以致溪流悉被污染,阴魂不散,河水不可饮用。而居于雄溪南岸的蛮人,历代有巫师傩祭施法,祀神驱疫,因而河水澄清,可直接饮用。得知此情,诸葛大师急令帐下备好三牺大礼,在河北岸立下祭坛,摆好香案,对着河面行傩施法,祭奠冤魂,驱除厉鬼,扫荡阴霾,终使雄溪恢复了安宁。于是蜀军乘势渡河,挥师南下,收复了九溪十八峒。诸葛城至今犹在,巫傩风气也流行至今……

  (二)文化艺术价值

  城步众多传统村落是苗、侗、瑶各族先民千百年来留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各地村寨形式不同,风格各异,县城北部古民民以砖木结构的徽派建筑风格为主,南部古民居以全木结构的吊脚楼式“架尞”风格为主,体现了不同地区苗汉侗瑶民族不同的生存状态、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色。

  北部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开阔,良田沃野,阡陌纵横,百姓民居无需选择坡地来修建吊脚楼式建筑,而是选择以砖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这种四合院一般以矩形、方形庭院四面修造房屋,每座房屋之间用走廊连结起来,各房屋的外墙形成对外封闭式的“马头墙”,连窗户都不开。而院内设有小天井,用于采光。天井的地面用鹅卵石铺设成圆形、柳叶形图案,美观大气。四合院的正屋最为讲究,六扇堂屋门精雕细琢,上半部雕饰花窗,下半部为平板,上下部的中间隔板雕刻有福、禄、寿、禧等文字及花草图案,精美秀气。堂屋内正面墙上设有家先神龛,安置了“天地国亲师位”牌匾和地方神祗牌位,设置了香檀,雕饰了龙凤呈祥、蝙蝠送福图案,精刻了对联,神秘古朴,庄重肃穆。四合院的大门叫“槽门”,设计十分讲究,呈八字形,有三至五步台阶,有门额,对联,槽门顶上重檐翘角,,门口有石狮、石虎或麒麟守卫,端庄气派。除大槽门外,有的还开设东西两页侧门,同样有精美的门檐门额。四合院外加修马头墙,屋脊高耸,与邻宅隔开,可防火防盗。这些徽式民居体现城步北部地区苗族已受汉族文化影响,具有鲜明的地方传统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城步西北地区的蓝玉故里、易家田和羊石田古民居也属这种建筑风格。

  东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苗族民居建筑,大都为三层重檐木质卯榫结构,一般是四排三间,共同特征是半边多层的吊脚楼。城步当地苗族称之为“架寮”,也叫“架舍”、“干栏”、“麻栏”。“巢居”等。这种吊脚楼为杉木结构,一正两横,正屋四至八排,视子女、兄弟多少和地基的长度而定,规模最小的为三柱五瓜,一般为五柱七瓜或九瓜,多的为七柱十一瓜。这种吊脚楼建筑设计精巧,横屋和正屋配置合理方便,枋柱之间不用钉铆衔接,而以木榫相扣。楼层一般为四层,最底层的下楼用于圈养猪、牛、羊、鸡、鸭、鹅等禽畜,或堆放柴草粪肥。正屋中楼的正屋叫堂屋和后房,左侧为茶堂,右侧为住房,横屋中楼为子女住房或客房。正屋上楼为仓库,储放稻谷杂粮,摆放石磨、风车、谷桶等。横屋上楼为书房,外有走马栏杆,用于年轻姑娘绣花、缝纫,亦可观赏风景,对唱山歌。顶层是天楼,用于置放杂物。苗族木工的木雕工艺极为高超,龙凤狮虎,花鸟虫鱼,无不雕饰得栩栩如生。一般较为富有的苗家都会在中楼木柱上雕刻龙凤图案,横坊上雕刻龙虎蝙蝠图案或“福禄寿禧”字样,栏杆上也拼花饰凤。这种吊脚楼,外观美丽,壮观气派,与山区优美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住在这种楼房里,冬暖夏凉,干净舒适,空气清新,心胸开阔。苗族多寿星,大半缘于此。

  (三)经济社会价值

  城步是全国苗族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五个单列苗族自治县之一,域内保存了大量的苗族特色古民居古建筑。作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城步境内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达到83%。古朴的苗族特色建筑与优美的自然环境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似梦似幻的自然山水图。传统的村落维系着乡情、宗亲和人缘等社会关系,是传承苗族风俗、节庆的重要载体,至今每逢清明、中元和春节等节日,从贵族、广西、云南等地前来寻宗认祖的苗族后裔每年成千上万。城步是各地苗族后人的“精神家园”。保护开发好古民居古村落,就是保护了苗族先祖的“精气神”,就是传承了苗族先民的“衣钵”。把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物”看守好,对于凝聚民心,维护团结,加快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其经济社会价值不可限量。只要适当加以引导、培育,开发,深入挖掘苗族古民居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其有机融合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当中,就能通过旅游业这驾马车带动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的开发就是成功范例。2014年西江苗寨景区共接待游客272.2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1.36亿元。2015年1—6月,西江千户苗寨共接待游客147.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41亿元。而进入8月份旅游旺季以来,西江景区每天的游客量超万人次,进入景区的车辆排成长龙,千户苗寨住宿一席难求。

  三、城步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城步具有数量众多,形式多样、保存价值较高的传统村落和其他古建筑,但在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的工作仍没有做好,除清溪、大竹坪古村落和孔圣庙、利济门、蓝玉故里等古建筑得到妥善保护外,其余基本未列入保护规划,没有保护措施,任其自生自灭。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一)重视不够。各级党委政府(包括村支两委)和县直职能部门对传统村落及其他古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未能引起高度重视,未列入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未成立专门工作班子,未落实专项保障资金,未建立完善的政策规定,未形成科学的考核管理办法,使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成为被人遗忘的真空地带。

  (二)家底不清。城步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沅江支流巫水上游,东接新宁县,西连绥宁和通道,南邻广西资源和龙胜,北毗武冈市,东西宽65公里,南北长83公里,总面积2647.07平方公里。地广人稀,人口居住分散,境内居住着24个民族,大多数少数民族居住在雪峰山脉和越城岭余脉交汇的大山区,丹口、长安营、南山、兰蓉、白毛坪、汀坪、五团7个乡镇的苗、侗、瑶各族同胞都生活在这个史称“五峒”的地区,这些地区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和民国时期苗、侗、瑶各族同胞的民居古建筑。这些古民居,体现城步古代少数民族择址建寨的生存理念和高超的建筑水平。但是,这种古民居全县各地到底有多少,民族、建设和文化部门等均未进行调查摸底,心中无数,家底不清。

  (三)规划未编。各乡镇场及县直有关单位至今尚未编制《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开发规划》,未能将该项工作纳入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范畴,也未能纳入民族、建设、文化、旅游等工作范畴。

  (四)宣传不到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学习、宣传和贯彻不够,干部群众基本没有文物保护意识,对传统村落未加以妥善保护,有的任其自生自灭,有的随意拆毁,加之风吹雨淋,电路老化,火烧蚁蚀,水浸雪打,百年老屋不堪一击,无奈消亡。

  (五)法律规定欠完善。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对古民居等“谁拥有谁保护”,当古民居的拥有者无力保护或不想保护时,便会放弃对古民居的保护,让其自然消亡或人工拆除,重建新居。丹口镇羊石村至今保留有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房屋60余座,其中一座“进士第”最赋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进士第”是一座座北朝南的四合院,修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有三百多年历史。四合院为砖木结构,院内有小天井,东西两面有晒楼,地面铺设青石板,正屋堂屋及门窗精雕各种花草图案,主体外墙四周檐头高耸,防火墙高大壮观。四合院大槽门修得古朴端庄,黛瓦灰墙,飞檐翘角,门额上题刻的“进士”两字光彩耀目,大门两边题刻了对联“德积百年元气厚,书经三代善人多”。除了开设大槽门外,东西两边还开了两条侧门“德义门”和“芝兰室”。据《陈氏族谱》记载,考取进士的是羊石田陈姓始祖陈汉彪的第六世孙陈公谟,陈公谟生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考取进士当在1860—1870年左右,曾在宝庆府任职。“进士第”的建筑、雕绘艺术和教育价值极高,保护意义重大。而今陈氏后人有的已搬迁至县城居住,有的在村外河岸边另建新房,“进士第”已无人看守,谁来保护成为问题。或许要不了几年,“进士第”将出现损毁倒塌,一座颇具儒家风范和苗族特色价值连城的书香门第将从城步苗乡消失,这一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

  四、采取积极措施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

  (一)要将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我县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体现了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相对完整地保留了苗、侗、瑶各族的文化基因,是各族生存发展至今的历史结晶,也是传承和弘扬我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传统村落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所在,是难得的“镇寨之宝”。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那些颇有灵气的传统村落,要将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工作列入绩效考核范畴。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和文化、城建、民族部门提高保护意识,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战略眼光,要制订措施加以保护,要明确责任,主动担当,把保护开发传统村落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把祖宗留给我们的“宝物”看护护好,传下去,不让它们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之手。

  (二)要认真进行调查摸底,制订好保护规划。各乡镇和有关职能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对全县的传统村落和其他古建筑进行一次详细的调查摸底,整理好文字档案和电子档案,列出重点保护单位,进行挂牌保护。要编制好全县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将清溪、大竹坪、杉坊、铺头、羊石田、易家田、梨树坪、大寨、长安营以及孔圣庙、蓝玉故里、龚家大院和迴龙桥、永镇桥等传统村落和古建筑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层层申报为市、省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使其得到很好的保护。

  (三)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县人民政府要尽快出台《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办法》,对古村落古民居和其他古建筑进行立法保护。要组织专门班子,预算专项经费,购置保护设备,创造条件保障传统村落万无一失,造福当今社会,传承子孙后代。2009年以来,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安排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资金,并根据需要逐步加大力度,主要用于项目村的特色产业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生产性技术培训等。县政府一要积极向上争取特色技术村寨项目,二要安排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项资金,三要动员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筹备各方资金力量,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力度。

  (四)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利用普法课、中小学教学、宣传车、电视、通信和农民夜校、培训班等手段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自觉维护传统村落和其他古建筑的安全。对干部群众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充分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保护传统村落和其他古建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五)要编制好保护开发规划。要迅速启动《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开发规划》编制工作,并融入特色村寨建设计划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内容,使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六)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将对传统村落和其他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上升到国家行为,修改“谁拥有谁保护”的规定,当老百姓无力保护或不愿保护、放弃保护的时候,政府要及时接纳,使古民居古建筑不致损毁。

  (七)要积极申报和创建国家、省、市历史文化名镇。儒林、丹口、长安营和五团等地古民居、古建筑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苗族传统特色浓郁,现代革命史实也有大量留存,具有申报国家、省、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良好基础。有关部门和乡镇应立即着手搜集资料,编制规划,积极开展申报工作,全力创建各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作者简介:

  雷学业,1962年4月出生,男,苗族,中共党员,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兰蓉乡人,大学文化,现为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南省民族研究学会会员、湖南省苗学学会会员、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苗族历史、文化、民俗和苗族古代文字。主要著作有《城步苗族简史》、《湮灭了两个半世纪的城步古苗文字》、《难解的城步古苗文之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苗族人民的政治生命》、《全国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比较研究》等等,其中《全国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比较研究》获湖南省社科联2015年年会论文一等奖。

保存完好、规模宏大的城步杉坊古民居

我国南方杨家将文化发源地-城步大竹坪杨氏官厅古村落

修建于明末时期的城步红苗一族聚居村落-上排古村落

修建于明成化年间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城步蓝玉故里(蓝氏宗祠)

山环水抱水口密闭特色浓郁的城步大寨古村落

地处湘桂边境的城步长安营乡南桂村寓意趋吉避邪文化的“吞”字型苗族古民居

雕工精美寓意深刻的城步清溪古民居中“福禄寿喜”窗雕

 

精美大气的城步铺头别墅型古民居

气势磅礴的城步五团坳头古苗寨

代表城步苗族文化特征的明末修建的羊石田进士第全景

城步羊石田古村落之木雕福字,福字由木雕龙凤组成

城步清溪古民居中雕工精美、寓意深刻的“福禄寿囍”窗雕

堂屋正门口装上写有“吞”字“影子墙”造型的城步苗族吊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