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民族研究

郎德上寨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郎德上寨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引言

  从2012-12-20到2014年国家住建部等四部局先后公布了三批列入国家保护名录共计2555个中国传统村落。其中贵州省有426个,黔东南州有276个,雷山县有57个。而雷山县上郎德村(又称郎德上寨)是该县第一批4个中囯传统村落之一。此村位于该县西北部,距凯里29公里,距县城15公里。2014年底时该村共有143户,566人。限于篇幅, 拙文只简介郎德上寨是怎样保护传承该村的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的。

  二、蕴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郎德村里到底蕴藏着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许多权威的专家学者说: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承启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桥梁,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雷山县自2006年至2014年先后共获得13项(其中有贾理和仰欧莎是全州共享, 是全国获最多的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苗族芦笙制作工艺、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银饰制作工艺、苗族刺绣工艺、苗族鼓藏节、苗年、苗族飞歌、苗族织锦、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苗族铜鼓舞和苗族芦笙舞、苗族贾理和仰欧莎;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9项,即: 苗族酒礼歌、嘎别福歌、苗族招龙节、苗族三月坡、苗族扫寨、苗族吃新节、苗族服饰文化、苗族古瓢琴制作技艺和苗族古瓢舞;此外还有5项州级和101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述国家级、省级以及上面未列名的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几乎有一半都分布在郎德上寨中。因此1982年该寨就先后被列为黔东南州7个和贵州省5个开放的少数民族旅游村寨景点之一。1986年又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第一座露天苗族风情博物馆,1995年和1997年分别被贵州省文化厅和囯家文化部授予“苗族歌舞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1998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百座特色博物馆”之一,2001年该寨的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列为“中国景观村落”,2010年7月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三、保护传承措施

  上郎德村是怎样的保护传承本村蕴藏着的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项。

  (一)、成立领导机构,加強领导。20世纪80年代,对于上郎德村的保护工作,在2002年以前,上郎德苗寨的具体管理工作主要由村两委会负责。从1987年起先后出台了《村规民约》、《接待公约》、《卫生管理公约》、《安全防范制度》、《演员规章制度》、《手工艺品销售管理公约》等等。2000年8月州和县共同编制了《贵州省雷山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5)》。不久在编制《郎德综合性详细规划》中设立县级发展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2010年5月25日,《贵州省雷山县郎德上寨保护规划》通过省级评审。2012年12月上郎德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后,县及郎德镇党政领导都十分重视对上郎德村的保护和发展工作。2014年10月16日雷山县人民政府根据2014年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的要求制定了《雷山县郎德镇上郎德村传统村落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成立雷山县郎德镇上郎德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县新农村办主任担任。《方案》中拟订了若干实施的项目并安排(1)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6个和(2)“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6个,合计总投资约348.5万元。2014年底上级同意下拨给上郎德村获得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150万,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55万,共305万元人民币。目前正在努力组织实施中。包括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消防安全、博物馆室內陈列室等等。《方案》中制订了保护监督管理制度。

  (二)、整顿村容寨貌。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将郎德上寨定为“民族文物村”和“乙类农村旅游开放点”。后来下拨9万元人民币,作为维修寨门及村寨巷道(砌花街路)及修建杨大六文物陈列室之用。1986年,贵州省文化部门先后共拨款9万元,村里由党支书、村长等7人组成“整顿村容寨貌”和编制建设规划指挥部。按照“村寨博物馆”要求,当年全村青壮年都投入建设文明村寨的劳动。据当年统计,每天投入劳动力217个,采运块石100立方米,鹅卵石2100立方米,在寨中5条主要道路及通往寨中各户的86条巷道上,用古老的花街路模式铺砌路面3230平方米;选派村中砌石匠人,按铜鼓花纹图案,铺砌成一个343平方米的铜鼓芦笙场,在原有的进寨的三条主道上,修复了3个护寨门楼;并修复自渗山泉水井5个,开挖防火水池蓄水;疏通和拓宽各户的排水沟,使污水及雨水排除寨外。改建公厕3个;1987年正式开放。以后先后在上级有关部门如省卫生厅、省旅游局、州文化局、振华电子工业公司等的资助下,村民投工投劳,又修建医疗卫生室一个,占地30平方米;建村民委办公室一幢,60平方米。并接通了国家电网,为村民用电及加工提供了方便。建容量16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一座,铺设管道5400米,并配了村民自来水供水网。1995年由国家交通部资助,完成从省公路道到郎德上寨1500米长,8米宽的公路拓宽,为带车的旅客提供便利。郎德上寨是有计划、按规划进行和谐保护与合理开发的,村寨保护核心区、缓冲区、核心区民居、河道、田土、树木保持原样,不修新房,不开新土,不占空地,自然景观未受人为破坏。目前正在实施《雷山县郎德镇上郎德村传统村落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新安排的项目中。

  (三)、宣传工作。自1985年阚平涛科长写的《郎德上寨简介》一本小冊子后,除了在县州广播电视上常有记者撰稿宣传郎德上寨的情况,之后又由县内外作者先后在报刊上刊文豈传该寨。还先后出版了《郎德》、《郎德苗寨博物馆》、《郎德上寨的苗文化》、《杨大六之歌》、《雷山县旅游志》、《“郎德现象”的启示》等著述。县委和县人民政府还经常组织相关人员到成都、重庆、广州、南宁、杭州、上海、北京等大都市宣传雷山县包括郎德上寨在内的旅游景点景区的推介工作。

  (四)、消防安全常抓不懈。郎德上寨的吊脚楼鳞次柿比,全是木质结构。郎德上寨对外开放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和单位更加关注、支持其消防工作。郎德上寨还实行“邻户联防”。 村里有一支60人的义务消防队。1993年得到凯里083基地771厂的铸管支援,建成了消防体系。2000年以后,该村寨全面推进农村消防工作“六改”(寨改、房改、水改、电改、灶改、路改)工程,不仅美化了环境,还筑牢了消防安全“防火墙”。2014年郎德上寨博物馆经请示从有限的资金中聘请2名专职消防协管员负责全寨的消防日常监管工作,督促村民每天鸣锣喊寨等。2015年1月贵州省民委下文在贵州开展以175个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为重点,开展以“寨改”、“房改”、“电改”、“厨改”、“水改”和“路改”等“六改工程”保护民族村寨工作。该寨正在实施中。

  (五)、修复历史遗迹

  在有关部门资助下,村民投工投劳在寨子右边的山岭上修复反清抗暴斗争时用的防御土墙200米;修复杨大六故居一幢126平方米,建成文物陈列室一幢158平方米;改建接待室一幢184.8平方米;

  1995年至2000年,完成了炉雷公路郎德桥头至郎德上寨1.3公路柏油路铺设。以后又完成全长48米的杨大六风雨桥驾设装饰工程和“三线地埋”工程;郎德下寨用招商项目40万元俢建“休闲度假村”。寨前还建有近200平方米的停车场等设施。

  (六)、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旅客、人类民族学专家和国內外官员(以下简称来客们)来郎德上寨目的是观看村寨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内容有:古建筑群建筑工艺。来客们了解到建房的过程、习俗和居住文化以及建筑工艺上溯到七千多年前河姆度干栏式民居文化的源远流长。(2).郎德上寨的苗族服饰制作工艺。来客们可在表演场上或深入农户中,一定会看到苗族女性服饰多达二三十种,便装和盛装均为精湛的手工制作。(3).苗族歌舞文化。来客们在该寨的表演场上一定会观赏到苗族的芦笙舞、木鼓舞、 铜鼓舞、锦鸡舞、板凳舞、莽筒演奏和飞歌、情歌、嘎别福等等。(4).民俗和节日文化以及宗教信仰与禁忌等文化 来客们在感受苗家十二道拦路酒、苗族农家乐中的苗族饮食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均被作为迎接游客的重要展示内容。(5).值得一提的是,该村在发展旅游业中还运用了一种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制即工分制。自1987年由村民自己创立,并沿用至今。旅游接待室从每场的接待收入中,抽出25%作为全寨平时的公共开支,75%纳入全寨参与文化旅游活动者按工分进行分配,调动了全体村民的积极性,激发了全民参与的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模式。被称为“郎德上寨民族文化旅游的运作模式”。

  四、取得的成绩

  (1)郎德上寨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保护。如节庆类:苗年、吃新节、扫寨日、鼓藏节(农历二月)等至今仍过得红红火火,因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年过得比一年热闹的趋势;从民族文化保护的角度来说,最值得骄傲的是吊脚楼,近30年来,郎德上寨还是保持原来“清一色”的干栏式青瓦盖顶木质吊脚楼,未出现1栋混凝土砖房。多数村民已经认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并从中找到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已形成自觉保护本民族文化资源的意识;

  (2)郎德上寨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的改善。具体体现在寨容寨貌,整体统一、风格一致,新修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与原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整体协调统一,寨内所有的寨道、铜鼓坪等公共场所均用鹅卵石以鱼纹形平铺,巷道纵横交错,并长年保持清洁干净;消防设施基本齐全,有专人维护;寨内设有公厕所,有专人管理。

  (3)有人统计,郎德上寨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到2007年4月时已接待中外游客60多万人,成为贵州东线旅游热点。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乔石、贾庆林、朱镕基、贺国强、彭佩云、布赫、胡启立、司马义.艾买提等到过郎德上寨视察。到2014年已达百余万人。

  (4)郎德上寨的村民得到了实惠。例如2003年旅游收入占村民家庭收入的31%,2008年高达50%以上,户均旅游收入超过1万元。大多数村民通过开展民族文化旅游走上了脱贫至富之路。

  (5)最大收获的是郎德上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有力的促进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到保护和传承。对外开展乡村旅游不仅没有造成苗族文化的破坏、消失,反而更加激发了当地人对苗族文化的自豪感、自信心,更加有利于苗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五、存在的问题

  (1)由于郎德上寨的旅游资源与凯里市南花苗寨和县内西江千户苗寨均大同小异。而南花苗寨离凯里市区近因而吸引了部分旅客,2008年9月省第三次旅发大会在西江千户苗寨召开之后,由于交通更便利又吸引了大部分游客。因而来郎德上寨的旅游者多是散客和人类学民族学的专家学者。人数也就不如2008年8月以前了。农民个人的收入也就随之减少。

  (2)由于有上述(1),部分村民发展意识不强。他们对郎德上寨文化旅游的发展壮大有悲观情绪。造成部分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强等,使得有部分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在流失。

  雷山县委县人民政府、郎德镇人民政府和上郎德村两委都看到了上述问题,决心在中央、省、州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依靠和组织全村人民共同奋斗,一定能夠克服困难,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一定保护和传承好各种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作者简介:

 

  潘定发,苗族,雷山县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博物馆苗族文化雷山研究中心原特约研究员。县政协文史委特约釆编员。研究方向:苗族历史、苗族医药史和雷山苗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