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人文地理

从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看巴马旅游发展

 

从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看巴马旅游发展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江苗寨比较完整的地保存了苗族的特色文化,在旅游大市场中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吸引着世人的眼球。巴马和西江苗寨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文化氛围都很浓厚、旅游特色都非常明显等等,但是巴马作为后起之秀在很多方面还需要借鉴成熟旅游地的经验成功做法。,这就需要找准参考物,在综合分析众多旅游地的基础上,西江的旅游发展之路还是最值得巴马借鉴的,因此,本文从比较视域分析了西江苗寨的成功做法,并结合巴马的实际情况,对巴马的旅游发展提出了若干意见。
  
  一、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与巴马旅游业发展概况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西江可以说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
  
  巴马和西江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充分认识西江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有助于更好的把脉巴马的旅游业发展,使巴马从西江的旅游发展轨迹中寻找灵感、借鉴思路。
  
  1、西江千户苗寨基本情况
  
  西江千户苗寨现共有1288户人家,共5120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预选地。2006年,苗族刺绣、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古歌和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益于西江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独特的历史背景,西江成为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看西江知天下苗族”这一口号现在广为流传,西江作为体验中国苗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吸引力开始显现。
  
  2、巴马基本情况
  
  巴马地处广西西北部,属广西旅游资源富矿区的核心地带,是世界长寿之乡、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铜鼓之乡、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具有发展长寿养生健康旅游产业的特殊优势,是我区七大精品旅游线路之一的长寿养生旅游线路的核心区域。自2007年以来,巴马的旅游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坚持以“长寿养生”为核心品牌,以“重大项目、重点推动、重要战略”为主要抓手,旅游跨越发展势头凸显。近年来,巴马接待旅游者人数逐年攀升,2009年巴马接待游客数量为93.81万人,2010年接待147.09万人次,2011年接待176.41万人次,2012年,巴马共接待旅游者217.67万人次。目前,巴马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新兴产业发展最具号召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二、西江苗寨旅游发展的特色与亮点
  
  (一)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并传承与创新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和旅游进行结合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底蕴的旅游就没有魅力。
  
  西江厚重的苗族文化是发展西江旅游的内涵所在,当地政府很清楚要想发展好西江的旅游业,就必须不断的挖掘、传承当地的苗族文化。在传承文化方面,当地政府的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展现民族文化,举办好民族节日活动并创新活动形式,最终让体验民族风俗文化成为发展西江旅游的主线。自2006年以来,当地政府协同贵州省社科院在西江开展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并且成立了纺织、刺绣、古歌、老年芦笙、民间歌舞等苗族文化传承基地,举办了两届民间艺人技艺大赛。此外,还在中国民族博物馆的指导和帮助下,成功举办了首届和第二届西江苗族赛装会。在旅游旺季和苗年节开展古歌对唱、情歌对唱、民俗祭祀活动、民族服饰及生产生活工具展演、罩鱼比赛、刺绣比赛、芦笙比赛、苗寨相亲等民俗活动,浓郁的少数民俗文化风俗氛围对游客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特别是2006年以来推出的千人长桌宴,更是成为了千户苗寨的一大品牌和亮点。其次,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活动,传承民族文化。目前,西江小学有苗族刺绣班、芦笙班和歌舞班,在课余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使苗族的后代掌握了一定的苗族民间技艺,有效推动了民族文化事业的发扬光大。
  
  (二)采取“梯度”管理模式,提高参与旅游的意识
  
  目前,西江景区管理局作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履行行政管理职权;西江旅游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包括本地农家乐的经营管理和旅游商品开发等;村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农户参与到旅游活动过程的三级“梯度管理”运作。以规范农户的行为,保证接待水平,保障农户和游客的利益。采取三级“梯度管理”运作,规范农户的行为,保证接待水平,保障农户和游客的利益。在这方面当地政府部门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起步之初,积极开展动员工作,采取一帮一的办法,资金由扶持部门和农户均摊。西江发展旅游的起步时期,当地村民不知道旅游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所以人们普遍不是很支持发展旅游。针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和相关部门围绕重点旅游乡镇,选择条件较好的农户开展动员工作,并通过政府扶持的示范户的带动作用,逐步引导其他的农户开展旅游活动,随后,当地旅游规模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齐全,服务越来越规范;②帮助农民解决信用贷款。随着西江知名度的提升,当地所接待的游客量激增,原有的接待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源需要,而农民又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规模扩张。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地政府部门与农业银行进行合作,将西江作为乡村旅游的信贷示范点。对开办农家接待和从事旅游业的农户,所需资金在五万元以一下的,只要有个人申请,乡村一级开出证明,得到县旅游局认可后,一律不需担保即可获得贷款。有了资金的保障以后,西江的旅游发展步伐更快,从旅游中收益的人群也更大;③努力营造民族氛围。自发展旅游以来西江旅游部门规定,所有的干部职工和西江村委人员在节假日和民族节日一律着民族服装,并且要求每名干部都要学会唱一到两首苗歌,在干部职工中营造良好的民俗旅游环境;④由村民承办旅游活动。把节假日的旅游活动交给村民承办,让村民从参与旅游活动中获得经济收入,逐步提高群众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⑤大力开展宣传活动。通过晚会、广播、会议、鸣锣喊寨的形式向群众宣传发展旅游的重要性,提高群众的觉悟和认识,营造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三)提升接待条件,培训服务人员
  
  一是政府扶持改造基础条件。2005年以来,当地政府投入专项资金陆续对数十户苗家乐接待户进行改造和提升,实施多项改造工程,使苗家乐的接待硬件设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二是在接待服务方面,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并且为了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县委、县政府从县直机关、乡镇、企事业单位抽调专业人员到西江采取一帮一的方式对一千多户村民进行培训,从家庭卫生、室外卫生、迎宾送客等诸多细节方面进行手把手帮教;三是进行民族歌舞才艺培训,通过镇旅游接待站歌舞表演教练和队员,对苗家乐从业人员进行苗族歌舞培训;四是多次组织苗家乐代表到外地进行参观和学习;五是利用各地大学生来开展“三下乡”活动的机会,请他们对苗家乐进行英语和普通话培训。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提升了西江旅游服务队伍的从业素质和接待水平,增强了旅游服务能力。目前,西江千户苗寨苗家乐接待户发展到了138户,歌舞表演人员180余人,服务人员达到了600余人,民族工艺品店75家。
  
  (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拓宽客源市场
  
  在对外宣传促销工作上,当地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资源进行广泛的宣传。自2006年以来西江借助强有力的媒体宣传,使千户苗寨的美丽形象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比如,配合中央电视台和英国BBC电视台完成《美丽中国》专题片西江千户苗寨的拍摄工作,完成中央二台《为你服务》栏目拍摄工作,并配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采访工作等。西江还在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配合县人民政府在北京开展“文化遗产和活在遗产中的人们--西江千户苗寨图片展”,另外,西江千户苗寨还广泛与其他历史文化名村加强沟通和交流,与其他省市的民族博物馆互通信息,开展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使西江的知名度得到不断提高,特别是大型原生态歌舞《天下西江》的成功演出,更是让人们在脑海中深刻留下了西江的名字和影子。
  
  三、巴马目前旅游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巴马的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旅游接待量和旅游经济效益逐年增加,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越发凸显。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一些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巴马现在的旅游发展方式不合理、养生旅游居住设施建设低端化、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养生化特色等等,这些情况的存在也将成为巴马养生旅浮游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的潜在因素。总的来说,巴马的问题可以归结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色旅游产品培育力度较弱。
  
  经济欠发达县域培育特色旅游产业的目的,就是通过构建产业着力点和空间立足点,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并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推进点,以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巴马的旅游产业并未从简单的游山玩水转变成一个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支柱产业。巴马旅游业本身发展模式粗放、产业体系粗糙、资源整合力度弱、产品单一且质量不高等一系列深层结构问题决定了其需要在产品深度开发上下大工夫,以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点,进而产生“裂变效应”,带动县域经济整盘棋的快速发展,造福一方百姓。
  
  (二)旅游产品高附加值低
  
  巴马现有的旅游产品开发表现出以观光游览为主特点,观光旅游是旅游产品中最为常见、最为初级的旅游产品,其特点是旅游的季节性较强,游客在旅游地停留的时间短,并且游客的重游率较低,巴马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导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游客在巴马停留的时间较短,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是特别明显。
  
  (三)养生旅游内涵欠缺
  
  巴马优越的生态条件和水质、气候、环境,使得巴马拥有许多养生旅游资源条件,然而,目前开发的养生旅游产品只有概念,在实质开发的景区中并未有效彰显,诸如水晶宫、百魔洞以及百鸟岩等诸多景区,具有养生功能的产品非常少,产品的文化内容和附加值都非常低,内涵不丰富,缺乏竞争力和市场轰动效应。就目前来说,巴马旅游能够取得如此成功并不是实际产品本身吸引游客,而是通过宣传长寿养生概念营销的结果,游客来到巴马以后并不能够融入到养生旅游的氛围之中,不能够深切体验到巴马的旅游特色,若长期下去,这将会给巴马的养生品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养生旅游方式链条单一
  
  目前,到访巴马的旅游者呈现出两种典型的类型:短期旅游者和长期养生度假者。短期旅游者在巴马的旅游时间短的在2一3天左右,长的在一周左右,这一类类型的旅游者受世界长寿之乡的吸引,远赴巴马探寻体验长寿养生之旅,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养生度假旅游。长期养生度假者则一般选择一个月以上,甚至长达半年的旅游度假,这一类旅游者出于养生度假的目的在巴马开展养生旅游,他们的养生旅游活动主要体现为公寓休息、在百魔洞开展有氧呼吸等,总的来说他们在巴马的养生旅游方式尚未形成系统化。
  
  (五)缺乏有力的支撑要素:
  
  旅游活动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基本要素,涵盖的层面很广,牵涉的部门很多,因此,要想发展好一个地方的旅游,必须联合各个部门、整合各种力量共同致力于旅游发展。目前,巴马地区的政府部门已经制定了若干旅游发展规划,在政策和制度上支持本地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总体看来,巴马旅游发展中的支撑要素还不是很完备,这导致巴马的旅游产品体系有些混乱,在旅游市场中未形成自身的亮点和特色。可以说,巴马的旅游发展方向就是朝着养生旅游前进,但是,就目前来说养生的品牌还未打响,市场还不稳固。归根结底,巴马的旅游发展缺乏有力的支撑要素,前进的后劲不足,没有持续而稳定的推动力。
  
  四、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发展之路的启示
  
  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成为贵州乃至国内旅游的一张名片,可以说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成功典范。总结西江的旅游发展经验,为巴马的旅游发展提供了以下几点重要启示:
  
  (一)以村民为基,强化引导
  
  西江的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着重突出了政府和农户两个主体要素。西江旅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前期宣传和投入,更离不开西江百姓的积极参与。目前,在乡村地区开发旅游,一般都是政府、公司、行业协会、农户等几个主体的组合,而西江近几年着重突出政府和农户两个主体。政府是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推介的主要力量,解决了西江发展旅游的基本问题,村民是西江苗族文化的最根本载体,他们负责保护、传承和展示民族文化。
  
  对于西江来说,在旅游开发初期,完全是凭着农户自身来发展旅游,“农家乐”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来游玩的旅游者更多的都是散客,难以大规模的聚集人气来达到宣传和推西江马名声的作用,也很难使本地成为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景点。所以对于巴马的旅游发展来讲,一定要处理好各个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使各种关系拧成一股绳,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单单凭借民众自身的力量去开发巴马的旅游,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旅游开发道路可能会更曲折,所以地方政府必须站在一定的宏观层面,,把握巴马旅游的发展方向,,为巴马旅游发展框架找到更清晰的道路。此外,政府部门需要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结合“政府+农户”和“公司+农户”的模式在巴马旅游开发过程中找到均衡点,,尽量趋近于结构最优化,,保证旅游开发和本土化之间和谐发展。
  
  (二)以保护和传承为中心,展原生态文化
  
  文化的原生性是西江旅游的生存之本,保护文化成为发展当地旅游的重中之重,同时文化的保护力度与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西江旅游的开发把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放在第一位,非常注重保护西江厚重的民风民俗、苗族歌舞、农耕文化等当地的原生态文化。千户苗寨是一个苗族聚集地,由于该地交通不便,远离现代文明,所以这个寨子比较完整的保留了苗族的建筑、服饰、饮食习惯、民俗活动等文化层面的东西,所以这里被誉为保留苗族原生态文化最为完整的地区。千户苗寨充分的挖掘了本地区所保留的传统文化,然后把民族文化进行了舞台化展示,利用文化作为支撑,通过相关的旅游项目使得原本沉寂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巴马是一个瑶族聚集地,瑶族在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方面也有许多与其他民族不一样的地方,特别是瑶族的文学艺术有着比较大的影响,比如《密洛陀》。另外,瑶族的婚丧嫁娶、饮食习惯、宗教信仰都有很多独特的地方,特别是瑶族医学有着非常独特的民族风格。以上这些文化习俗都是可以进行挖掘开发,并且若结合有效的形象包装和市场推广,那么必将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三)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谨防“一窝蜂”现象
  
  旅游开发的特色化差异化是形成一个地方旅游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差异化策略是指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特殊的需求形成竞争优势的策略。巴马地区的民族旅游及养生旅游也是原生态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原生态旅游产品要形成竞争优势,提高竞争核心力,必须尊重自身特色,结合实际,运用差异性策略,挖掘旅游产品的内涵,培育自己的品牌,增强旅游者的忠诚度;同时应注意旅游产品的整体效能,从满足旅游者需求的角度出发提供整体概念上的产品,并在形式部分和延伸部分形成自身产品的差异化,以赢得竞争优势。
  
  民族地区的差异性特征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选择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中差异化是发展民族地区旅游必不可少的因素。在规划建设巴马地区的旅游项目建设时一定要根据每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资源整合和开发,一定要避免出现由于经济效益的影响导致某一片区一窝蜂地的进行同一种旅游活动,这样看似大家都从旅游中收益,但是从长远来看,会造成巴马旅游的旅游定位不准,最终会影响到访巴马游客的旅游选择,进而会对巴马的旅游长远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合开发旅游,一定要因地制宜,看清形势。同时,旅游开发应该是根据各地区的特色展开,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某种成功的开发模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旅游开发的特点和条件。如果旅游开发特点不鲜明,,导致同质化现象的产生,,可能会造成原本稳定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不可恢复,,最终走向衰败。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从粗放型的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若要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要自我发展,也就是要进行改造与重构,其次是发展的目标和方式要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巴马的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决杜绝“杀鸡取卵”式的发展模式。要实现以上发展路径,,就需要对巴马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和灌输文化知识,,提高加强巴马群众的文化水平,尤其由其是让人们认识到旅游能够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收益,,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使得他们主观能动的保护改变和主导自己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以“点到线,,线到面”的方式辖辐射到各个家庭,最终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就是实现旅游发展的“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
  
  2013年7月,在全区旅游发展大会上,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主席站在一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打造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这就给巴马的未来旅游发展定准了方向,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需要紧密结合区党委、区政府的政策精神以高标准、高起点来发展巴马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