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文学艺术

吉首西部第一苗寨——三岔坪

 

吉首西部第一苗寨——三岔坪

 

吉首市西部三个乡镇——寨阳、矮寨、社塘坡的辖区内,像三岔坪村这样面积宽、人口多、村子大的苗寨比较少见。无论从哪方面来评比,三岔坪都是个中翘楚,当之无愧为吉首西部第一苗寨。

三岔坪村距离吉首新城区2.5公里,全村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有400多户2000多人。村子坐落在山间小盆地上,地势较开阔平坦,溪流众多,土地肥沃,加之交通便利,发展一直领先于周边村寨。在本地历来以人口众多、经济富庶、人才辈出而得名。三岔坪在史书上又写作三叉坪,地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有三条河流交汇于此,一说是有三条要道在此交汇。三条河流为万同溪、麦地溪及虎狼溪。三条要道一条向南经竿子坪去凤凰;一条向西上社塘坡达腊尔山;还有一条走西北过矮寨到花垣。村域东邻乾州,南接凤凰,北达寨阳,共计与4个乡镇13个村寨相接壤。

村中寨落布局总体坐西朝东,其中因地制宜,各有变化。形状上呈“丫”字形、分西南及西北两个方向聚居在万同溪与麦地溪两岸。全村7个自然寨落,分别名为:湾里、坨里、后坡、廖家寨、万同溪、麦地溪、龙牙。其中龙牙寨是1964年吉首县政府修建黄石洞水库,从社塘坡乡龙牙村搬迁下来的库区移民。他们把在三岔坪的安置区仍叫龙牙,以示不忘故土。村里姓氏以吴姓最多,其次是石、龙、廖、杨等。改革开放以来,与外地通婚人数大幅增加,各种姓氏随之而入,至今多达二十余姓。

历史上,三岔坪村沿革多次变更。明代属镇溪千户所辖地,清初属乾州厅;嘉庆年间一直到民国初期,为乾州厅中营驻地。之后设新坪乡,乡公所在三岔坪,新坪乡后改为新民乡。临解放前,当时的乾城县国民党政府要与解放军作抵抗,曾计划将县政府迁往三岔坪,后来达成和平解放协议,此计划未实行。新中国成立后,三岔坪村一直隶属社塘坡乡管辖。如今,三岔坪村已被吉首市政府纳入城区建设规划范围。新建的城区大环线、吉(首)—恩(施)高速下线都从村中经过。根据规划,未来的吉首火车站新址,也将设在三岔坪。

 二

在本地自古流传有一句俗语:“讲理不过三岔坪”。说的就是三岔坪人有文化,识文断字、学识渊博的人才多,能言善辩、会讲道理。自古以来,三岔坪村文风兴盛、人才辈出,是当地有名的文化村。历代三岔坪人对教育之重视,民众受教育程度之高,为周边各村寨之首。村里有三多:教师多、公务员多、大学生多。这三多,特别令村人引以为豪。

尊师重教、崇文尚礼的风俗在村里源远流长,有悠久历史传统。三岔坪学校是吉首市最古老学校之一,迄今有500年历史。据《教育志》(湘西州志·杨昌鑫主编)、《湘西文化大辞典》(马立本主编)记载:“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中国古代大教育家王阳明的门生高徒吴鹤……先后在故乡上涝和附近的司马溪、然垴、三岔坪等地开馆授业。”吴鹤是吉首上涝人,明代苗族学者,杰出教育家,为唐宋以来苗族第一代知识分子。他得王阳明真传,为人刚直不阿,不乐仕进,坚持在乡里设馆办学。“一心致力于教训其乡里子弟,虽牧夫竖子,皆授其教。”他选在三岔坪开馆授业,证明三岔坪早在明代以前就人口兴旺,文化氛围浓郁。

《乾州厅志》记载:乾隆三年(1738年),乾州厅同知王玮建训导署,设潕溪书院、镇溪书院,并在寨阳、三岔坪苗区设蒙馆。这是三岔坪学校第一次以公办身份见于史册。近代以来,传统私塾改为新式学堂,到民国时,三岔坪学校逐步发展成一所完全小学。抗日战争期间,大批从沦陷区撤退来的教育机构被安置在吉首,1939年春在所里(今吉首老城区)成立的“教育部战区中小学教师第九服务团”,集中了来自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北京、河北、江西等省市的外地教师近200人,这些教师被分配在吉首各中小学任教,三岔坪学校亦有不少名额。他们给地方教育带来新的文化知识,如国音符号教学(类似现在的拼音)、唱歌识谱、作文教学,还有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各种体育技巧等。战教九团为三岔坪注入新的风气,影响深远。

新中国成立后,三岔坪学校规模扩大,建制更完整,当时有教师6人,学生150多人。除本村适龄孩童就读外,还接纳了城江、塘坝冲等村寨的学龄儿童在此入学。1972年至1976年间,这里还增办初级中学。如今,三岔坪学校只保留一至五年级建制,有教师6人,学生70-80人左右。

地灵人杰,三岔坪自古英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从这里走出去的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苗族干部,原吉首县县长、州政协主席石元星;原湖南省计生委副书记吴生银;原吉首县公安局长石宗生;原吉首市市长石绍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接龙舞”传承人吴国勤等一批杰出人才。另外,曾两次受过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接见的苗族第一代女鼓王龙英棠;原上海电影制片厂知名导演吴天忍;湘西知名青年苗歌手吴廷翠等都曾长期在三岔坪生活和学习过。如今,三岔坪有医生、记者、公安干警、公务员、教师、企业高管、高级工程师等各类人才活跃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三

作为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苗族聚居大村,三岔坪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许多传统习俗至今仍保留完整。随着时代发展,各种民俗也与时俱进,在摒弃不少旧风气同时,又添加更多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元素进来。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不断发生变化。

婚丧嫁娶,即村人俗称的红白喜事,便体现了许多新特色。

婚嫁方面,多为自由恋爱结婚,但男方仍须托媒人提亲。谢媒礼除传统的猪头、衣裳外,还从男方送女方的聘金里按10%比例抽取报酬。成婚前三年,每年春节要带上厚礼去媒人家拜年。还有摆酒,过去要请众亲友吃上两三日流水席,现在基本只一日。吃排家饭的传统也已取消,改成家族兄弟直接送上礼金。晚上除了请巴将莎(苗歌师)通宵唱苗歌外,还要请地方民间艺术团演出新剧目,并大放烟花庆祝。女儿出嫁,不像以前只小范围内通知至亲好友来贺喜,而是按娶媳的规格宴请全寨人。不论嫁娶均一视同仁,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丧事在本地称为“当大事”。遇有丧事,全村人都自发前往丧家表示哀悼慰问,如果不到,会被全村人唾骂,今后有事时无人肯帮忙。治丧期间,叫到谁帮忙,无论有多要紧的事,也绝不推辞。治丧时,要请道师来做法事,三五七天不等。下葬那天,除道师跟随护送外,现在还会请一班西式鼓乐队一路吹打相送。亡者的女儿、侄女要按长幼次序沿路给送葬亲友散发烟酒糖果,表示感恩。丧事完毕,还有两道仪式要做。一是请仙娘杠仙,问亡者在地下是否安好,有什么未尽事宜要交待?一是请巴代雄(苗族祭师)安家先,托他给亡者引路,护送亡灵归家享受子孙供奉。

现在盖的都是新式水泥楼房,但传统的上梁仪式并未废弃。上梁时不仅撒糍粑,还撒糖果,并且嫁出去的女儿也会回娘家来,参与上梁仪式。这在以前是不允许的,但现在女儿会另买一批糖果,在仪式中以自己的名义分撒给众人,表示庆贺。这种做法,令娘家与本人都有面子。新居落成宴请宾客时,也要请民间艺术团来演出。这笔费用,大多是同族兄弟凑份子共同承担,一来给主家贺喜,二来向外人宣示家族成员团结和谐。

三岔坪村的节日多,每个节日有不同过法,并且在不少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村里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清明节、四月八、端午节、赶秋节、中秋节、重阳节。

春节从年前的腊月中旬就开始了,整整持续一个月。腊月十五后,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年货,在外工作的人也陆续返乡。打糍粑、杀年猪、做糕点……打糍粑是几家相互帮忙或合伙打,蒸糯米、捏糍粑,大人小孩齐上阵。杀年猪更热闹,无论谁家杀猪,都要把村里的亲友叫来一起聚餐,今天是我家,明天到你家,轮流坐席。一般腊月二十五前,还要去上坟,给先人烧纸。过年上坟与清明节不一样,不能挂青,不能修整坟地。

除夕在村里俗称“三十夜”,是最重要的日子。三岔坪的年夜饭吃得很早,一般从中午十二点开始。吃年夜饭前,有许多仪式要完成。先是上坟给先人送年饭,带去的饭菜要吃下肚。苗族观念,这是代先人享用,如果不吃,先人就收不到。末了,放一挂鞭炮才走。然后去寨子的土地庙酬谢土地神,再回家到“杭果”(苗族供奉祖先的场所)祭祀祖先,有的人家还在大门处酬谢门神。除了不放鞭炮外,仪式均与送年饭相同。年夜饭有八至十六或二十个菜不等,一般以鸡鸭鱼肉为主。现在花样翻新,许多人家把牛肉、羊肉、狗肉这些从前比较稀罕的东西也搬上了年夜饭正席。吃过饭后天色尚早,大家就聚在球场上举行篮球比赛、打苗鼓、唱歌跳舞。入夜后,老人在家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年人聚在一起打牌,年轻人则跑到城里去上网。半夜的“接年”仪式是除夕重头戏之一,即抢在零点时分燃放鞭炮、烟花,迎接新年到来。鞭炮从半夜十一点放起,直到凌晨一点才结束。

大年初一至初三,村里继续举行篮球比赛、苗鼓表演等各种活动。除看比赛,大家就去城里逛街游乐。初四初五过后,开始上舅家拜年。拜年有讲究,辰日和巳日不能登门,因为龙和蛇体性寒冷,这两日进门主人不喜,最喜欢马日和羊日。初六过后,在外地工作的人陆续出门,初八至初十日是出行高峰。这时各村举办的春节庆祝活动也开始上演,在家的人每日忙着四处看热闹,或者组团去全国各地旅游,过年的气氛要到正月十五后才结束。

元宵节又称灯节。村里有俗话说:“三十夜的火,一十五的灯”。意思是说除夕夜要烧大火,元宵夜要通宵亮灯。在三岔坪,除夕夜在火塘烧一堆柴火守岁,元宵夜堂屋里亮通宵电灯,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过元宵节,也要放鞭炮,但场面不如春节。这天也有不少人家煮汤圆吃,是随外面的潮流,以前没有这种风俗。村人又把元宵节叫“烧月半”。如今吉首的马颈坳、河溪、乾州等地仍保留有元宵节“钢火烧龙”的传统习俗,可见这个烧字大有历史。村里还有句俗语:“烧了月半了了年。”说的是元宵节过毕,才算过完年。

农历二月二,在三岔坪村俗说是土地公公生日。这一天,全村人都要去土地庙烧香,祭祀土地神。全村七个自然村寨,各寨都有土地庙一至二个不等。二月二祭祀土地,有分祭和合祭两种,分祭是私祭,合祭是公祭。分祭较简单,各家带上香烛供品自行去土地庙焚烧祭拜即可。合祭十分隆重,全寨人共同集资参与,先请巴代(苗族祭师)主祭,民众随后陪祭。仪式完成后,在寨子的公共坪场举行集体会餐,大家聚在一起开心吃喝,闹到日落时分才散。这种做法,有古代“社日”遗风。

三月三,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勃发。这一天,村民们要用荠菜煮鸡蛋吃。

清明节,是给先人扫墓,祭拜祖先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去给先人上坟、挂青,往坟头添土,把坟地修整干净。扫墓时要放鞭炮,挂青的纸幡有讲究,挂白纸表示死者有儿女,挂红纸表示死者有孙子。扫墓回来,要做一顿好饭菜吃表示过节。

四月八是苗族传统节日,三岔坪村另有说法说这天是牛的生日。牛为人类辛勤劳作,这一天要让它休息好,不能使唤它。同时,这天许多苗寨要举办各种庆祝活动,村民们会给自己放假一天过四月八节,到处去看热闹。

三岔坪村过两个端午节,俗称大端午、小端午。五月初五是小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小端午比大端午隆重、热闹。端午节这天,要包粽子吃,做女儿的要带上礼物回娘家拜节。有些人家还在门口挂艾草、菖蒲,沿房屋四角撒上雄黄。这天,大人还要孩子下河洗个澡,据说可祛病消灾。晚上,全家团聚吃一顿丰盛的晚餐。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是苗族的一个节日,俗称赶秋节,三岔坪村叫“交秋”。这天,许多苗寨举行庆祝活动,如荡八人秋千、上刀梯、舞狮、苗鼓表演、苗歌比赛等。村民们会休息一日,去各苗寨赶秋。

三岔坪村过中秋节的习俗,是杀鸭子、吃月饼和包桐叶糍粑。不过现在包桐叶糍粑的人家越来越少,因市场上大量有卖,大家嫌麻烦,懒得亲自动手,想吃直接去市场买。女儿需回娘家拜节,鸭子和月饼是必不可少的节仪。

重阳节在三岔坪村不受重视,过重阳节就是做一顿较平日丰盛的晚餐,算作庆祝。

 五

三岔坪村的苗族鼓舞,在地方上比较有名,各种动作技法每代均有系统传承。如今名扬于世的天下鼓乡——德夯,当地流传的诸多鼓舞技艺,即源自三岔坪村。村里现成立的苗鼓队规模有数十人,涵盖老中青三代。除村队外,下面七个自然寨还各自有小分队,从三五人到十来人不等。凡重大节日,鼓舞表演是村里必不可少的娱乐节目。市里遇到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都会邀请村里的苗鼓队去参加演出。苗鼓是村民们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开心了打鼓,不开心也打鼓;无事时要打,有事时更要大打特打。

三岔坪村的接龙舞,是有名的非遗项目,其表演技法唯三岔坪独有,全国仅此一家。当年曾多次受邀进京及赴省城表演,获得许多荣誉。接龙舞第一代掌门人是万同溪寨的吴国新,此人多才多艺,除接龙舞外,还是苗医世家,苗族唢呐大师。他医术通神,弟子遍及社塘坡乡。唢呐所传弟子亦极多,除社塘坡地区外,远及寨阳乡新溪村等地的唢呐吹手,都师承于他。而接龙舞,吴国新只在本村收徒,弟子中佼佼者有坨里寨的吴家坤、湾里寨的吴国勤、麦地溪寨的吴厚保。三岔坪村现有接龙舞队一支,成员约四十人,平均年龄在40岁上下。领队者即吴国新亲传弟子吴国勤,现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接龙舞”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苗族传统的鼓乐击技,即俗称的锣钵队或打家伙,三岔坪村亦有一支,领头者是湾里寨的吴茂清。

苗族的巴代(苗族祭师)分为巴代雄和巴代扎两大派系。这两大派系在三岔坪村均有传承。巴代扎有后坡寨的龙太生,七十余岁,师承本寨的石绍忠。石绍忠与廖家寨的吴国宏、石有玉为同门师兄弟,如今只他这一支有传人。巴代雄有廖家寨的吴建海,现年三十八岁,师父是寨阳乡茶油坪村石本全。

苗族歌师,即苗语说的“巴将莎”,三岔坪村最精通此道者是廖家寨的石龙生。石龙生家学渊源,父亲石有玉当年既是巴代,又是有名的巴将莎。石龙生的苗歌不仅得父亲亲传,家中还有不少祖传手抄歌谱。石有玉门下有两位传人,一位是城江苗寨的吴家升,一位即亲子石龙生。吴家升又将苗歌唱法传给亲孙女——今吉首市知名青年苗歌手吴廷翠。石龙生的传人是城江苗寨的吴远福。

苗族婚礼有一道古老仪式,叫“将几随”,汉语把这道仪式译为“苗族婚礼说话”,即婚礼上要请一位专业的司仪向在场的亲朋好友演说长篇祝词,表达对天地、祖先、亲友的感恩与美好祝福。这种祝词系专门传承,师徒间代代有词谱相授,怎么说,说什么,都有严格规定。会“将几随”的苗族司仪,与祭师和歌师一样,受众人敬重。三岔坪村的苗族司仪,是麦地溪寨的石玉明,其师承社塘坡乡齐心村的石永照。石允照曾任社塘坡乡中心小学教导主任,学识渊博。石玉明亦有传人,是本村廖家寨的吴清安。

苗族唢呐,三岔坪村龙牙寨的吴志宁精通此技,系吴国新亲传弟子。他曾受省城知名艺术团聘请,长年在长沙参与各种舞台演出。现居村里,周围村寨苗民有红白喜事,都会请他去表演。

 六

三岔坪村地域宽广,山水秀丽,风景名胜众多。

吉首市著名风景区八月湖,在三岔坪村麦地溪寨属地内。八月湖前身为1958年修建的跃进水库,1996年开发成水利风景区,为纪念苗族英雄吴八月改名叫八月湖。这里还是吉首市饮用水源重点保护区。景区内湖光山色,美如图画。山野遍布松杉篁竹,湖中鱼虾水产丰富。木船穿行碧波、翠竹倒影湖面;白鹭低翔,山鹰高飞。无穷景致,四时各有不同,是市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

吉首市国家级森林公园——红枫森林公园,横跨三岔坪、塘坝冲、长坨三村地界,是吉首市环城八大森林公园之一。园区内植物各类丰富,有包括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树种在内的各种林木资源150多种。还建立有兰花园、梅花园、红枫园、丹桂园、紫薇园等观光植物园。是吉首市集旅游、休闲、度假、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夯万同古驿道,位于三岔坪村廖家寨的夯万同峡谷,是古代乾州往矮寨、花垣的重要官道。此驿道不仅历史悠久,并且一直通行至1996年后才废弃。驿道沿途风景优美,遗迹众多,如古代铺设的青石板路、石桥、石碑等。最有名的是四座修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石拱桥及记述修桥事迹的一块石碑。四座石拱桥年代久远,雕工精致,造型小巧玲珑,横跨溪流之上,桥身倒影溪水形似满月。据立在桥旁的石碑记载,夯万同自古为交通要道,长期因溪流横阻,给过往商旅带来极大不便。清道光年间,廖家寨的一吴姓富户发下善心,自愿出资修桥。当时恰巧有一伙麻阳来的石匠过路,听说吴姓富户义举,深受感动,情愿不收工钱,主动留下来帮忙建桥。夯万同古驿道沿途有不少美丽景致,如蟒泉、鲇鱼洞、白银崖、古松树等。

三岔坪村口东北方向的“九牛恋塘”,是当地一处有名景观。所谓九牛恋塘,即坐落在村东田野上的九个小山包。九个山包大小不一,或为茂密松林,或为青葱果园,散落于田野之上,如白玉盘里点点青螺。民间传说,这九个山包是天上九头青牛下凡所变,一母八子,俱有灵通,它们化身的山包是上好风水宝地。尤其那座母牛化身,先人若葬在它身上,子孙后代可享荣华富贵。但九个山包形状相似,无人能分清哪个是母,哪个是子?有俗语说:“九牛恋塘,不知哪个是牛娘,谁若葬在牛娘(身)上,(后代)不出天子就出王。”村里老人去世,争想葬在九牛恋塘,甚至乾州许多人家也慕名而来,在此为先人寻找墓地。

天堂坡,原为社塘坡乡林场。松杉满坡,森林密布,动植物资源丰富。山坡西面曾是乾嘉苗民起义古战场之一,山脚下还遗存苗民义军墓葬。山坡东麓有大片的杜鹃花林和楠竹林,春天花开时节,满山红艳,如火如荼,掩映在松杉翠竹丛中,格外美艳夺目。山坡中部有一巨大天然岩洞,本地苗民叫天堂洞,幽深宽敞,内有水源,并且两头穿通,一头直达城江苗寨,在当地极是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