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文学艺术

试论洞庭西子•苗青的诗歌创作

 

试论洞庭西子•苗青的诗歌创作

 

欧阳克俭(苗族)

 

 

      想不到,作为一个学人,洞庭西子苗青教授首先集结出版的专集《铭刻心底的歌》,何以竟是他早年步入文坛所钟的诗歌?这说先生耄耋之年,宝刀未老,仍旧童言诗心,诗集提前问世似在情理之中。可转而一想,想必先生而论,也定会如俗谚所云:“晚崽结大瓜。” 集大成者必然是先生可预期的压轴之作——理论研究方面的《苗族文学论稿》和《苗族文化研究》的付梓刊行。当然,这非本文所要论及的内容,还是得先说先生的诗歌创作。

选入《铭刻心底的歌》这个集子里的诗歌,长短近200首,仅是作者多年来诗歌创作的一部分,反映了作者的“心声、脚印、求索、奋进”八个大字(《铭刻心底的歌序言》)。按照内容分为“故乡情”、“楚天行韵”、“高原山水民族情”、“北京纪行”、“祭歌献忠魂”、“余韵储窗”六个部分。本人虽然对新诗和旧体诗都有过一些接触,也曾先后出版过3本旧体诗和新诗专集,有些心得体会。但是,当突然面对苗青先生这个80多岁的高龄尊长和资深学人的这么一本别开生面的新诗(而非旧体诗)集《铭刻心底的歌》,我到底还是感到了措不及手,细读自是必然的。

我们知道,大体说来,中国的诗歌包括两类:一类是旧体诗,即格律诗;一类是新体诗,即自由诗,简称新诗。从诗歌的发展历史来考量,自《诗经》、《楚辞》到《乐府》,从古谣谚古歌到四、五、七言诗,由唐诗宋词、元曲诸宫调到当代新诗,国人的诗歌创作,无不承袭了民歌的基因特质,或至少体现了民歌的基本形制和艺术风格。甚至可以断言,一部中华漫长数千年的诗歌史,也是一部借鉴民歌形制进行新诗创作实践的历史。因此,前人曾有定论:“民歌是一切诗歌形式的最初源头,处于各种体裁诗歌发展的前导地位。”“民歌是诗歌的乳母。”毋容置疑,是民歌滋养着诗歌的创作。因此,大凡好的诗人,总是在努力认真地向民歌学习,吸收它的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新诗;大凡有成就的诗人,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苦苦寻找着一条适合自己的诗歌创作与传统民歌相融合的写作路径。也因此我们说,“好诗人常走向民间,好诗常走出民间”正是这个道理。以此来观照苗青先生的诗歌创作,也毫不例外。

本文,试从“题材内容的生活化”、“形式风格的通俗化”、“艺术形制的民间化”、“艺术特色的民歌化”四个方面来讨论学者诗人洞庭西子苗青先生的《铭刻心底的歌》及其诗歌创作。

                                         题材内容的生活化

 国人的诗歌创作,在新诗与歌谣的结合与改革上,“民歌化融合路径的选择”从来就是一个不能逃避的命题。从20年代的歌谣征集运动,到40年代解放区的歌谣化运动,及至50年代的“新民歌运动”,对诗歌艺术形制的民间化探索从来就不曾停滞过。胡适创作了极具民歌特质的《尝试集》,刘半农用民歌形式创作了《瓦釜集》,俞平伯创作了民歌色彩浓郁的《吴声恋歌十解》,刘大白创作了《田主谣》等。除此之外,俞平伯、沈尹默、周作人、沈兼士、钱玄同、刘大白、郭沫若、李季、贺敬之、郭小川、阮章竟、张忠民、何其芳、卞之琳等一干前辈诗人都创作出了不少通俗易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诗。

国外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古希腊的抒情诗起源于民间歌谣,世界文学名著《荷马史诗》,最初就是民间创作的短歌。俄国诗人普希金,曾搜集过大量的民歌,丰富了他创作的内容和民族特点。德国民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歌德,吸取民歌的养分,写了不少民歌体诗,被音乐家谱成歌曲,广为传唱。另一位被恩格斯赞誉为德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的海涅,有一本《诗歌集》,感情纯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他向民歌学习,采用民歌风格写诗,而且不少诗成为匈牙利的民歌广为流传。日本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诗歌总集《万叶集》,里面民间的创作内容丰富,情调明朗,风格清新……

诗歌题材、内容的生活化,首先在于诗歌的大众化。民歌是真正大众化的诗歌、生活的诗歌。普通百姓是生活的主体,诗歌题材内容的生活化,自然是百姓、大众、平民生活的文学化。首先,它的内容和形式都以生活为对象,以大众、平民为对象,生活化和通俗化是其突出的特点。承接民歌滋养的诗歌及其诗人,在诗歌题材和内容上更接近普通大众,尤其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因此,农民口语的大量入诗,包括地方方言进入诗歌,诗歌语言进一步通俗化、大众化、生活化,也是本土民族文学自觉的客观要求。

洞庭西子苗青先生的诗歌创作,题材内容的生活化首先体现在世俗化倾向的表现。一是描写对象的生活化,将表现对象更多的指向人间烟火,打量俗世男女,畅吐心灵密语,如《村长与支书》、《女电焊工》、《山城架线工》、《蜡染女》,以及村落、古寨、古树、古道、雷、街灯等意象,无不成为他的诗歌的吟诵对象。二是咏物题材的生活化,将诗歌的表现视野进一步转到广阔的世俗生活,丰富了诗歌创作的表现内容。题材不仅触及祖国的大好河山、风景名胜,如天安门、故宫、景山、颐和园、长城、韶山滴水洞、毛泽东故居、鲁迅纪念馆、黄鹤楼、岳阳楼、洞庭湖、君山、滇池、大理、苍山洱海、蝴蝶泉、三塔寺、岳麓山、二妃墓、沈从文墓等;特别是诗人长期生活所在的黔省名胜、名物、民事,如花溪、黄果树瀑布、龙宫、百里杜鹃、草海、雷公山、朗德苗寨、湖泊、山间小路、翠竹、苍松、棕榈、芙蓉、菊、草、红石头、蜜蜂、布谷、流星、山门、扁钟、竹析、铜铃,轧钢、薅草、春忙等,甚至是矮寨的铁索桥、苗寨木楼、悬棺葬、笙歌,乃至民间的上刀梯、踩犁口、鼓点、夯声,以及赶花山、赶秋、四月八、跳花、除夕等民俗礼仪及节庆;不管是乡间百姓的劳动场面,还是城里工人劳动的厂房、车间、炼钢炉,诗人温和地讲述着普通百姓琐碎化、简约化的生活故事,让受众去品味似乎与自身相近却又迥然有别的另一种生活和艺术的真实。如,《鲁西寻根》:

我从苗岭高地起程

展翅飞跃茫茫碧空

掠过蓝天白云画面

降落到古老的鲁中

在走访了阳谷后,诗人又随之来到汶上:

我走访了阳谷访汶上

来到阚城故地寻祖根

祖宗的墓冢究竟在哪里

古老的传说埋下了地九层

就在这古老的阚城旁边

有一大座土堆吸引着广众

土堆前面有一块古老的石碑

上写堂堂正正的蚩尤冢

立于静静石碑前 ,诗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只有默哀,以表达自己对老祖宗的追忆敬重之情。离别汶上,诗人又来到了巨野,去寻找老祖宗另一墓冢。他高兴地看到巨野修建了蚩尤广场。诗中写道:

广场前面就是一座蚩尤墓

大大的坟墓立在大道之中

先祖的古迹已经载入法案

古代文物谁也不敢乱搬动

最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蚩尤广场实属中国第一

开天辟地巨野开了先锋

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园,各民族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团结相生,共同发展。《鲁西寻根》像一盏灯笼照亮了作者的心胸,更从族群的文化层面上反映出中华民族子孙前仆后继、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亦体现出社会个体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诗写得尤为真挚、至情感人。这就是题材内容生活化的莫大魅力所在。这与其说是一次对一个族群之根的寻找,生活本身的回归,还不如说是一次对个体生命之源的叩问!一个民族及其这个民族的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光大,需要通过对历史、传说、民歌民谣、家庭谱系、个人回忆等形式保留下来的历史信息进行教化、传承、赓续,让后人在平常的生活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强烈地感受到社会特有的文化气息和人物世界的真实,这才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诗歌生活

                          形式风格的通俗化

 不管歌颂的对象是作家、艺人、作曲家、演奏家,还是将军、民族英雄、文化先驱、革命领袖;不论叙事凸显的是人文始祖、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重大的主题,还是关涉个人情怀书写的山行、草海行,郎行,长岛行、长江之行、百里杜鹃行;不管是岳麓山放歌、南岳放歌、沅江放歌、南盘江放歌,还是对武汉长江大桥、贵黄公路的的歌颂和赞美……,学人洞庭西子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