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致尤自在  >  致尤一派

琼中苗族制弩人

 

琼中苗族制弩人

 

  李政富在示范射弩动作。

  指尖上的传承

  文\海南日报记者 郭畅 图\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是一种文化的标志,历史变迁,岁月洗礼,庆幸总还有人愿意用匠人精神坚守着古老技艺。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什寒村,被人们誉为“天上什寒”,是一个典型的黎族苗族混居村。在这里,有一位名叫李政富的苗族制弩人,从1996年开始,他从射弩能手逐渐变为制弩高手,继承属于这个民族指尖上的传统技艺,用心做好每一把弩。

  “黎族以前的狩猎工具是弓,而苗族用的是弩。”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用有弹性的荔枝木制成弩,以竹片为箭,屏息凝神,只待弩箭离弦,静静地划过空中,见血封喉。”李政富讲述道,这就是古老的民间射弩,因为击发无声,射击精准度高,在成为现代运动之前,已是苗族先民们防身或狩猎的重要工具。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需要通过狩猎去获得食物,大家逐渐把弩遗忘在身后。在什寒村,李政富成为了最后一位会制弩的苗族人。“据我了解,整个琼中会制弩的人也屈指可数,真担心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有一天会失传。”李政富说。

  李政富制造的弩和箭。

  祖辈教会他射弩、制弩的传统技艺

  射弩这一民间体育活动,在云南、贵州、海南、湖南、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海南苗族的弩和箭是先人由大陆作为作战武器而传入的,称为“药弩”。因弩击发无声,射击精度颇高而又可就地取材自行制作,用以打猎和射鱼,所以以前的苗族男子几乎人人都备弩箭,男童自幼习射,还常常进行比试。

  与大多数苗族男子一样,李政富从小便受到祖辈们的影响开始射弩。从托石块开始,用重物挂在手上以增强臂力,到以山上滚落的圆木轱辘进行移动目标射击,他经常跟小伙伴们一较高下,在掌握一定技术后,还跟着父亲去山区狩猎实战。

  每个苗族家庭都有一把弩,忙时耕作,闲时射弩,在绵延千年的时光中,似乎这就是苗族人命中注定的最佳生活方式。直到某一天,爷爷的一句话改变了李政富的想法。

  “我上年纪了,制弩这项技艺你想不想继承,如果现在不学,可能以后就没有机会再学了。”听了这句话,李政富琢磨了一宿,现在周围的人都拿着祖辈们做好的弩去射击,乐此不疲,可是将来若没有了制弩这项技艺,还谈何射弩?

  兴趣使然,责任在身,李政富开始把心思放在学习制弩这件事上。“小弩的弩批长1m左右,弩床长50cm至70cm,弩床上开一箭槽,箭槽以青皮等硬木雕削制而成。弩强用上好的青麻搓成。箭杆粗细与筷子相似,长短一般在25-35cm之间。”爷爷细致入微的每句教导,李政富都铭记在心。

  刚学这门手艺的头两年,李政富干完农活,就忙着回家制弩,通常半个月可以做好一把新弩,“左邻右舍都说我做的弩很漂亮,看到努力有了回报,很有成就感。”李政富说。

  制弩背后的故事

  边传承边创新

  谈到制弩过程中哪一项工序最复杂,李政富坦言:“做了十多年的弩,其实在制作过程讲究熟能生巧,每一个步骤只要熟练都不是难事。反而是挑选木材,越来越难。”近些年,随着对森林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伐木制弩”这项古老做法已经行不通了。

  李政富回忆道,2004年冬天,因为在附近村庄都找不到木材适合制作弩把,李政富托亲戚打听,得知在乐东万冲镇友谊3队可以找到现成的“红梅木”(苗语音译),李政富没有犹豫,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到了当地,又在几个年轻小伙的陪同下,步行了1个多小时的山路,找到一块珍贵的“红梅木”,连夜乘车回到村里。

  “取回木材,还要放置2至3年,让它自然风干才能制作,为了一把好弩,还是要花些功夫的。”现在,李政富发现,虽然荔枝木不如“红梅木”有弹性,但是出于保护森林和珍贵树种,也基本上可以代替“红梅木”来制作弩身。

  村里老人告诉记者,整个制弩过程都得依靠经验和长期坚持,看似普通,但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力,还真拿捏不准。不仅如此,在古老苗弩的传统制作工艺上,李政富还进行了改进创新,增加了瞄准器和扳机,对比之前,不仅射得准,还射得远。

  “苗弩属于民族弩,以前单凭一个缺口与箭头两点瞄准,没有准心,射击时更多是靠手感,现在有了瞄准器就可以改善很多。另外,民族弩弦是用麻绳做的,空气的干湿度、使用的次数都会影响射击的精度,海南天气潮湿,用竹片制成的弩箭硬度也不够。”多年研究制弩,李政富琢磨出了很多可以改进之处。

  在传承古老制弩技艺的过程中,李政富融入创新的元素,为苗弩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培养子女的射弩技艺

  期待能继续传承

  走进李政富家,记者被挂满了奖状、奖牌、照片的三面墙壁所震撼。原来,这些“美好留念”见证了他和子女们征战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射弩比赛、海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比赛的全过程。

  李政富的几个孩子都是射弩能手,尤其是小女儿李凤琳,曾连续四届获得海南省射弩比赛冠军。现在,李政富作为射弩教练,经常带领海南射弩运动代表团参加全国性的射弩比赛,最远一次到达西藏省拉萨市,和其他地区的苗族同胞切磋,李政富和选手们都感到很幸运。

  2015年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办,李政富的小儿子因为发挥失常,没能挺进决赛。“小儿子很有天赋,今年上高三,学业紧张,我在考虑等他将来大学毕业,就把制弩这项传统技艺教给他。”李政富说。

  近几年,随着什寒村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李政富在家里开了一家农家乐餐厅。“只要有客人来,他就会把自己的‘宝贝弩’拿出来展示一遍,给大家讲苗族射弩、制弩的故事,如果有客人想体验,他就带着弩和靶箱到村里的射弩场,主动教客人射弩。”李政富的妻子告诉记者。

  2013年,琼中什寒村在政府扶持下,建设了一家独具特色的苗家射弩场,供客人参观体验,“作为苗族的后代,我有义务带大家了解这项古老的民间运动,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苗弩文化。”李政富说。

  传承指尖上的技艺,不仅需要过硬的技能,更需要一种匠人的精神、一份专注的情感,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精髓。

  李政富表示,在身体情况允许下他会继续制弩,“没有想过通过制弩赚钱,做一把好弩,即使是像苗绣一样挂在墙上当艺术品,也是对老祖宗的尊重,时代在发展,年轻人是应该出去闯,但多年以后,即使他们不会再射弩,但他们的人生中,一定记得这一把珍贵的苗弩。”李政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