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共祖溯源

逐鹿中原考证(苗族)

 
苗族逐鹿中原考证
 
石朝江
 
    根据史籍资料记载,5000多年前,在中原大地上发生了三场较大规模的部落战争。即:蚩尤逐炎帝出九隅之战、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和黄炎与蚩尤涿鹿之战。
蚩尤逐炎帝出九隅之战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中国中部黄河南北,是平原肥沃的地区。住在周围的各种族,都想迁徙进来。因此,成了各种族斗争的舞台,也成了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场所。”从历史上看,最早占领中国中部黄河流域的,是蚩尤部落和炎帝部落。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炎帝姓姜……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先人中部。”
    以炎帝“神农”所统领的西羌部族,因来自西部而被称为西羌或羌族。西羌是一个了不起的部族。《后汉书,西羌列传》载:“西羌……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
   《史记·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帝王世纪》载:  “炎帝,神农也。母曰任姒,有蛴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有圣德。”《路史·炎帝神农氏纪》载:“炎帝,神农氏……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
《春秋元命苞》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子,人面而龙颜,好耕,是为神农。”《绎史》引《帝国世纪》云:“炎帝神农氏人身牛首。”《春秋》云:“炎帝号大庭氏,下为地皇,作耒耜,播百谷,曰神农。”《国语·晋语四》载:“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昔少典娶于有矫氏,生黄帝、炎帝。”韦昭注:“炎帝,神农也。”《白虎通·号》曰:“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食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白虎通义》云:“炎帝者,太阳也。”
    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炎帝即神农。生于姜水,以姜为姓;人身牛首,大概是以牛为图腾物吧。传说太阳神又兼农业之神的炎帝,他教人们播种五谷,尝百草始有医药。人们为了感谢他的功德,便尊称他为“神农”。从史籍上看,如果说“行仁道”,炎帝神农比轩辕黄帝还要行得多些。当神农炎帝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界出产的食物不够吃,仁爱的炎帝不但教人们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力来换取生活的资料。而且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们便不愁衣食。当然,也有史料说炎帝与神农各是一人的。《史记·封禅书》云:“神农氏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即认为神农、炎帝非一。《史记·人表》将神农、炎帝分别列第一等。
    《战国策·秦策一》载;“神农伐补遂。”《吕氏春秋,用民》载:“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高诱注曰:“夙沙,大庭氏之末世也,其君无道,故自攻之。神农,炎帝。”《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纪》云:“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箕文谏而杀之。”《逸周书,史记解》载:“昔者质沙三卿朝而无理,君怒而久拘之,哗而弗加,三卿谋变,质沙以亡。”《吕氏春秋·慎势》云:  “神农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可见炎帝神农从西部渭水人中原后,吞并了一些氏族部落,其势力发展很快。
    《盗跖》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麇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商君书·画策》曰:“神农之世……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潜夫记,五德志》载:“神农是以日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从上述记载看,炎帝与蚩尤曾有过一段和平相处的时期。同在中原地域,“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无有相害之心”,“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以日为市、致天下民、聚天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说明两大部落的关系还比较密切,尚能和平相处,且互通有无。
    蚩尤九黎部族和炎帝神农部族,是当时两个文明程度最高的大部落联盟。在九黎部落(苗瑶族)和炎帝部落(羌族)占居中原地带的时候,当时黄帝部落还在陕北一带过着游居不定的畜牧生活。羌苗两族在中原杂居相处,虽没表现什么合作,但也没有什么大的冲突。一直到“神农氏衰微(《史记》)”,“政失常轨”的时候,才发生了羌苗两族的战争。
    从史料记载来看,两族之争,蚩尤获胜,炎帝向西北败退。《路史·后记蚩尤传》载:“蚩尤产乱,出洋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炎帝)而居于涿鹿。”《逸周书·尝麦》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可惜史籍记载蚩尤夺争炎地九隅,只有区区几语,且语焉不详。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曾经和平居于中原地带的蚩尤和炎帝两大部落集团,古时在今河北、山东、山西一带进行了激烈的争战,结果炎帝大败被逐。古时以“九”为多,“九隅”,即“九州”,也就是指炎帝曾经占有的黄河中下游的大片疆域。所谓“无遗”,大概是这些地方都被蚩尤所统领的“九黎”集团夺去了。诚如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的形成研究》所说:“由于东夷集团生产力水平较华夏集团略高一等,致使炎帝节节败退,‘九隅无遗’也是不奇怪的了。”
据说蚩尤部族勇猛剽悍,骁勇善战,而且又善于制作精良坚利的兵器,“以金作兵”,战斗力很强,“威振天下”。炎帝族根本抵挡不住,地盘全失,被迫撤离“九隅”,向西北败退,在阪泉遭遇到黄帝族。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据传说,黄帝曾居住在涿鹿地方的山湾里,过着来往不定迁徙无常的游牧牛活。”
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
    关于黄帝部族的起源。据《国语·晋语四》记载:“昔少典娶有矫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据徐旭生考证,炎帝发祥地的姜水,即“西出歧山,东过武功,折南流人渭水的小水”。(徐寅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黄帝发祥地的姬水,在今泾水上游甘陕交界的黄土高原上。黄帝和炎帝的最初起源地,都是在甘陕地区的泾渭流域一带,他们本是一个部族或兄弟部族。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族直到向东迁徙,都过着“迁徙往来无常处”的游牧生活。
    炎帝被蚩尤逐出九隅向西北面败退,遇到向东发展的黄帝部族,有说黄帝与炎帝阪泉“三战,然后得其志”,“三战而克之”。也有说黄帝为了履行同一联盟中兄弟部族相互救助的义务,联结败退的炎帝共同对抗蚩尤部族。
   《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太平御览·皇王都四·黄帝轩辕氏》载:“黄帝于是乃训兽,与神农氏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克之。”
《淮南子·兵略篇》云:“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
    炎黄本出自同源,起自西部黄土高原。炎帝支沿渭河、黄河南岸先人中原。黄帝支沿黄河北岸向东北发展,到达燕山南北地带。
    《列子·黄帝》对阪泉之战有这样的描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豸区、虎为前驱,周鸟、鹖、鹰、鳶为旗帜。”《史记·五帝本纪》这样记述:“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塾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豸区、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炎黄二帝起源于西北游牧族和游牧区,由于黄帝族是游牧族,因此也必定具有狼一样的猛兽性格,《五帝本纪》说:“黄帝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传说中,黄帝的军队就是这样一支凶猛可怕的猛兽之师,带有鲜明的游牧军队特性。黄帝轩辕氏在与炎帝神农氏的争斗中,正是凭借着畜牧者擅长驾驭猛兽的力量,以及游牧文化与生俱来的刚劲和强勇,才得以战胜炎帝神农氏的。
    从史籍资料记载看,阪泉之战是黄帝炎帝的争战,没有蚩尤部族的参与。罗琨在《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原载《先秦史研究动态》,1996⑴)一文中说:“黄帝、炎帝的阪泉之战是华夏集团内部争雄争长的战争。有人说他们既然都是少典和矫氏之后,同源共祖,阪泉之战不可能发生在炎、黄之间,这实是历史的误会。因为,第一,阪泉之战距离这两个部落的先祖从同一母系氏族中分离出来,又沿着不同路线东迁的时代已非常遥远了。这时私有财产的发展已经瓦解了血缘亲属同生共死的古老团结,远缘亲属部落为争雄而战,在英雄时代应不足为奇。第二,这场战争在传说中虽有反复较量,‘三战,然后得其志’,却没有残酷杀戮的记忆,也可证明是一场内部争雄的战争。战争以黄帝胜利告终。此后,炎黄两个部落连同他们的从属部落一起形成了一种超越亲属部落联盟的共同体雏形,拉开了英雄时代,亦即黄帝时代的帷幕。华夏集团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日益强大起来,为对东夷、苗蛮集团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向西败退的炎帝族遇到向东进发的黄帝族,黄帝族“三战得其志”,然后两部落联合起来对付蚩尤族。也有说向西北败退的炎帝族,同时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救。《晋语四》云:“昔少典娶于矫氏,生黄帝、炎帝。”《逸周书·尝麦篇》云:蚩尤大败炎帝后,“炎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冀中,以甲兵释怒”。《庄子·盗跖·释文》载,“榆罔与黄帝合谋,击杀蚩尤。”
    冯克诚等主编的《中国通史全编》说:“黄帝族为了履行同一联盟中兄弟部族相互救助的义务,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就应允了炎帝族的吁请,收拢炎帝族溃散的族众,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一来,便同锋头正健、踌躇满志的蚩尤族再度在涿鹿遭遇了。一场腥风血雨的大战就此箭在弦上,势在必发!”
    郑洪春在《炎黄二帝的历史功绩及意义》(原载《先秦史研究动态》,1996⑴)中说:“炎黄二帝时代,为了本部落的生存,不断向外发展……蚩尤是大体居住在今山东、江苏北部一带地区九黎族的首领,他联合80多个小部落组成联盟,相继兼并了周围附近部落后,向北发展,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遇到了由渭水向东发展的炎帝族部落而发生冲突,结果炎帝族败北,被驱逐到桑干河流域。炎帝并不甘心失败,炎帝凭借他与黄帝的关系,向黄帝求助支援,炎黄两部落结成联盟,共同对护蚩尤。当蚩尤率其联合部众向空桑(今河南开封陈旗镇)进发到涿鹿(今涿鹿县)时,黄炎二帝联合部落向蚩尤九黎部落发动猛攻。”
    原始社会中晚期,在当时广袤的地域内逐渐形成了黄帝、炎帝、蚩尤分别统领的三大集团。炎、黄分别兴起于今关中平原,经融合后,遂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地带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黄河下游的今冀、鲁、豫、苏、皖交界地区的九黎部落(东夷集团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向西方向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这样黄炎集团与蚩尤集团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黄炎与蚩尤涿鹿之战
    黄帝炎帝与蚩尤之战即涿鹿大战。在涿鹿大战之前,虽已发生蚩尤逐炎帝之战和黄炎阪泉之战,但真正打开战争这个“潘多拉”魔盒的,是涿鹿鏖兵——黄帝炎帝与蚩尤之战,这称得上是揭开中国古代战争史帐幕的一战,它决定了谁是中原的主人。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邑于涿鹿之阿。黄帝一生做成两件大事,.其一是经过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建立了炎黄联盟;其落一起形成了一种超越亲属部落联盟的共同体雏形,拉开了英雄时代,亦即黄帝时代的帷幕。华夏集团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日益强大起来,为对东夷、苗蛮集团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向西败退的炎帝族遇到向东进发的黄帝族,黄帝族“三战得其志”,然后两部落联合起来对付蚩尤族。也有说向西北败退的炎帝族,同时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救。《晋语四》云:“昔少典娶于矫氏,生黄帝、炎帝。”《逸周书·尝麦篇》云:蚩尤大败炎帝后,“炎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冀中,以甲兵释怒”。《庄子·盗跖·释文》载,“榆罔与黄帝合谋,击杀蚩尤。”
    冯克诚等主编的《中国通史全编》说:“黄帝族为了履行同一联盟中兄弟部族相互救助的义务,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就应允了炎帝族的吁请,收拢炎帝族溃散的族众,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一来,便同锋头正健、踌躇满志的蚩尤族再度在涿鹿遭遇了。一场腥风血雨的大战就此箭在弦上,势在必发!”
    郑洪春在《炎黄二帝的历史功绩及意义》中说:“炎黄二帝时代,为了本部落的生存,不断向外发展……蚩尤是大体居住在今山东、江苏北部一带地区九黎族的首领,他联合80多个小部落组成联盟,相继兼并了周围附近部落后,向北发展,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遇到了由渭水向东发展的炎帝族部落而发生冲突,结果炎帝族败北,被驱逐到桑干河流域。炎帝并不甘心失败,炎帝凭借他与黄帝的关系,向黄帝求助支援,炎黄两部落结成联盟,共同对护蚩尤。当蚩尤率其联合部众向空桑(今河南开封陈旗镇)进发到涿鹿(今涿鹿县)时,黄炎二帝联合部落向蚩尤九黎部落发动猛攻。”
    原始社会中晚期,在当时广袤的地域内逐渐形成了黄帝、炎帝、蚩尤分别统领的三大集团。炎、黄分别兴起于今关中平原,经融合后,遂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地带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黄河下游的今冀、鲁、豫、苏、皖交界地区的九黎部落(东夷集团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向西方向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这样黄炎集团与蚩尤集团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黄炎与蚩尤涿鹿之战
    黄帝炎帝与蚩尤之战即涿鹿大战。在涿鹿大战之前,虽已发生蚩尤逐炎帝之战和黄炎阪泉之战,但真正打开战争这个“潘多拉”魔盒的,是涿鹿鏖兵——黄帝炎帝与蚩尤之战,这称得上是揭开中国古代战争史帐幕的一战,它决定了谁是中原的主人。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邑于涿鹿之阿。黄帝一生做成两件大事,其一是经过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建立了炎黄联盟;其二是经过涿鹿之战,擒杀了九黎之君蚩尤。以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是为黄帝”。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帝系》:“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郭璞注:“黄帝居此丘,取西陵氏女,因号轩辕丘。”《史记·三皇本纪》的注释说:“炎帝黄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娲氏之女……黄帝之母又是神农母。”《山海经·西次三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都,及帝之囿时。有鸟焉,其名曰鹑,是司帝之百服。”按《穆天子传》有“天子生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语,知“帝”即黄帝。《庄子·天地篇》:“黄帝游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
    “昆仑之丘”,“黄帝,少典之子也”,“炎帝黄帝皆少典之子”,“姜姬二帝同出少典氏”。因此,黄帝族与炎帝族同属一族。既然炎帝族起源于西戎羌族,那么黄帝族也起源于西羌和西北高原。史书记载,传说中的黄帝族发源于西北游牧区,活动范围在西北,主要功绩和事迹也发生在西北。《庄子》说:“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淮南子》高诱注曰:“昆仑虚中有五城十二楼。”《山海经》说:“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搜神记》卷13:“昆仑之墟,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史记·五帝本纪》又说:黄帝族“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而且,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史记》的注释解释道:“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而黄色之土,乃游牧之地西北黄土高原也。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已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壑五种,扶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貊虎,以与炎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太平御览·黄帝轩辕氏》:“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81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众欲令黄帝行天下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长叹。天遣玄女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殁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伏。” 《竹书纪年》:“蚩尤……好兵喜乱,作刀戟大弩,以暴虐天下,并诸侯无度。炎帝榆罔不能制之,令居少昊,临西方。蚩尤益肆其恶,出洋水,登九淖,以伐炎帝榆罔于空桑,炎帝避居涿鹿。轩辕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从上述史料可看出,把战争起因归于“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诛杀无道,不仁不慈”,“好兵喜乱”;而歌颂“黄帝仁义”、“修德振兵,治五气,壑五种,扶万民,度四方”,“万众欲令黄帝行天下事”。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忠实的记录。而实际上,大家都是为了争取本族团的生存空间,都是为了争夺适于放牧和浅耕的中原地带。虽歌颂胜者、贬毁败者,然传说资料也透露了一些信息,“蚩尤兄弟81人”,可能是由81个氏族组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黄帝“遂不敌,乃抑天长叹”,以至“蚩尤殁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像,以威天下”。
《龙鱼河图》载:“蚩尤摄政,有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尸子·地数》云:“造冶者蚩尤也。”《管子》曰:“蚩尤受葛卢之金而作剑铠矛戟”。《公羊》曰:“甲午祠兵。祠者,祠五兵:矛、戟、剑、盾、弓矢,及祠蚩尤之造兵者。”《春秋·元苞命》云:“蚩尤虎卷威文立兵。”《世本·作篇》曰:“蚩尤以金作兵。”《通典·乐典》载:“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帝令吹角,作龙吟已御之。”《路史》云:“蚩尤乃驱魍魉,以肆志于诸侯。”《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服虔云:“魑魅,人面兽身四足,奴惑人。”《吕氏春秋·荡兵》云:“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教熊貔貅豸区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竹书纪年》曰:“黄帝轩辕氏……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  《路史》云:  “熊貔貅以为前行,雕鹃雁鹊以为旗帜……”《列子·黄帝篇》曰:黄帝“帅熊罴狼豹貂为前驱,以鹏鹘鹰鸢为旗帜。”《太平御览》云:“黄帝以雷精起”;“轩辕,主雷雨之神也。”
    从上述记载可看出,这场战争猛烈无比。蚩尤这方面的军队,有九九八十一个兄弟氏族,有魑魅魍魉……山精水怪,拥有较为先进的金属武器;黄帝的军队,除熊貔貅貂虎等氏族外,还有八方鬼神和野兽。无论是兵力或武器,蚩尤强于黄帝。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有人穿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命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水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成下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从这段记载中可看出,黄帝、蚩尤都广大神通,能指挥天神下地,帮助自己以制服对方。残酷激烈的部族战争,被蒙上了神秘色彩,这正是上古人思想状况的反映。上古人想象他们的人帝或酋长,就是有这样的威力。
《太平御览》载:“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大山,三日三夜,雾冥。”《路史,后记蚩尤传》载:“三年九战,而城不下。”《广博物志》卷9引《玄女法》云:“蚩尤幻变多方,徵风召雨,吹烟喷雾,黄帝师众大迷。”《太平御览》卷15引《志林》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
    从以上记载可看出,由于双方势力之悬珠,战争初期,黄帝总是打败仗,黄帝不得已逃到“大山”里去。蚩尤军队强悍,蚩尤变幻多方,有征风召雨、吹喷烟雾的本领,使得黄帝的军队在战阵上困顿迷惑,一筹莫展。“传说有一次,当双方的军队在原野上战斗正酣的时候,蚩尤不知弄了一种什么魔法,造起了漫天遍野的大雾来,把黄帝和他的军队团团围困在核心,不辨东西南北方向。在这一片白茫茫的大雾中,一个个铜头铁额、头上生角的蚩尤士兵就更加可怕了。他们在雾中或隐或显,时出时没,逢人便砍,见人便杀,只杀得黄帝的军队马嘶人叫,虎窜狼奔。”(辕轲·中国神话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
    传说屡遭失败的黄帝后来得天玄女和应龙的帮助,才转败为胜,最终擒杀了蚩尤。《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云:“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符,伏蚩尤。”《太平御览》卷15引《黄帝玄女战法》载:“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遂得战法焉。”《天中记》卷43引《黄帝内传》云:“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馗牛,鼓81面,一震500里,连震3800里。”《山海经广注·大荒北经》云:“蚩尤铜头啖石,飞空有险,以馗牛皮为鼓,九击止之,尤不能飞走,遂杀之。”《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其上有兽,壮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之以雷兽之肯,声闻500里。”郭璞注:“雷兽即雷神也。”《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应龙畜水,蚩尤与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令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绎史》卷5引《黄帝内传》云:“黄帝杀蚩尤,蚕神献丝,乃称织维之功。”《管子·地数篇》云:“黄帝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庄子·杂篇》云:“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血流百里。”《史记》载:“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杀蚩尤”。《路史·后纪四》曰:“传战执尤于中冀而殊之,爱谓之解。”沈括《梦溪笔谈》卷3:“解州盐泽,卤色正赤,里俗谓之‘蚩尤血。”’《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云:“问之五胥,乃立五旗五军,具四面攻之,三日而后得志。傅战擒蚩尤于中冀,而诛之,爰谓之解。以甲兵释怒,用大政顺天思叙,记於太常,用名之曰绝辔之野,身首异处。”“遂杀蚩尤”,“流血百里”,“蚩尤血”,“身首异处”,足见战争的激烈和严酷性。
    余秋雨在《当代贵州》2008年第07期撰文,题目为《爬脉梳络望远古》,他说:“总之,这场战争打得惨烈无比,千钧一发。极有可能是蚩尤获胜,那么中华历史就要全面改写。正因为如此,黄帝及其史官必须把蚩尤说成是妖魔,一来可以为黄帝久攻不下辩解,二来可以把正义拉到自己一边,杜绝后人设想万一蚩尤胜利的另一种前途……这个意图没现实,因为蚩尤的部族很大。他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生活在今天山东西南部、江苏北部以及山西、河北、河南的黄河流域,人口众多,当然是诛不尽的。因此黄帝只能向他们宣告,他们以前的首领是妖魔,现在应该服从新的统治者。”
    黄帝无论是得到天遣玄女和雷神的帮助,抑或是靠计谋或实力,战争的最终结果是,黄炎联盟获胜,强大的“九黎”部族战败,其首领蚩尤被杀。而按当时的情况,蚩尤是有可能取胜的。正如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铜木之间,利钝殊焉,蚩尤胜而黄帝败,殆无疑义。”但蚩尤最后还是失败了。对蚩尤的死,夏曾佑说:“或云黄帝使应龙杀蚩尤,或云黄帝使女魃杀蚩尤,或云黄帝受玄女之兵符杀蚩尤。”拥有九九八十一个兄弟和先进武器的蚩尤,是战死,是谋杀,或是另有别的原因,现在是难以考证了。总之,“逐鹿中原”,蚩尤失败了。九黎部族因而最终招致败绩,丧失了控制中原地区的历史性机遇。
    传说蚩尤身首异处以后,苗族先民把他的头颅和身子,抬回苗族家乡现今的山东省,头颅埋在寿张县(今山东西部黄河北岸,1964年撤销县治,并入阳谷县和河南范县),身子埋在巨野县。《太平御览》引《皇览·冢墓记》载:“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阙乡城中,高7尺,民常以10月祀之。有赤气如绛,名曰‘蚩尤旗’。”《史记·集解》引《皇览》则云:“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阙乡城中……肩髀冢在西阳郡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首异处,故别葬之。”
    余秋雨在《爬脉梳络望远古》则说:“据《山海经·大荒南经》及郑玄注,蚩尤被黄帝擒获后戴上了木质刑具桎梏(锁脚的部分叫桎,锁手的部分叫梏),从今天河北北部的涿鹿县,押解到今天山西西南部的运城地区。这条路很长,要穿过河北省的一部分,山西省的大部分,将近两千华里。蚩尤的手足,都被桎梏腐灿了,桎梏上渗透了血迹。为什么长途押解?为了示众,为了让各地异心归服。终点是现在运城县南方,中条山北麓的一个地方,那儿是处决蚩尤的刑场。处决的方式是‘身首解剖’,因此这地方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解州’。蚩尤被杀后,桎梏被行刑者取下弃之山野。这副桎梏本来已在长途押解中渗满血迹,此刻更是鲜血淋漓,它很快就在弃落的山野间生根了,长成一片枫林,如血似火。”
    《云笈七签·轩辕本纪》就载:“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后化为枫木之林。”《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青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之桎梏,是为枫木。”《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枫木,蚩尤所弃之桎梏,是为枫木。”郭璞注云:“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
    这可以看出,远古华北平原枫木茂盛,北京西郊尚存大片枫木。枫树干高大挺拔,苗汉先民古时视枫木为吉祥树,而蚩尤在苗汉先民心中形象高大,喻蚩尤为枫木,寄托哀思,崇拜蚩尤,推崇枫木,文献才留下这些记载。湖南城步苗族有祭“枫神”为人驱除疫鬼的习俗。祭祀时要人装扮成“枫神”,头上反戴铁三脚架,身上倒穿蓑衣,手持圆木棒,俨然说是铜头铁额的远祖蚩尤。黔东南苗族中流传着古老的《枫木歌》,说从枫木树心里生出“蝴蝶妈妈”,“蝴蝶妈妈”和“水泡”游方,生出12个蛋,最后从12个蛋中孵出苗族的始祖“姜央”。这首歌把苗族的始祖直接同蚩尤的化身“枫木”联系起来。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涿鹿之战,在战争双方的整体实力上,蚩尤部族曾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战争延续了很长一个时期,战斗规模空前,异常激烈,双方曾长期周旋、争战于涿鹿之野。随着战争过程的推移,双方的优劣态势逐渐转换,黄帝族终于由弱转强,变劣为优,占据了战场上的主动地位,并凭借出色的作战指导,最后终于战胜了强大的蚩尤族,擒杀了九黎联盟的首领蚩尤。著名的涿鹿之战,以黄帝胜蚩尤败而告终。
    滇东南苗族世代传说自己的祖先最初居住在土地宽得连着天的大平原上,在苗王“蒙蚩尤”统领下繁荣昌盛,后被黄帝攻打战败,花山节就是为纪念阵亡先祖而聚集演武的。
逐鹿中原失败后,苗族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南迁。对中华民族别具深情而又胸怀大度的鲁迅曾这样感叹说:“苗族大败以后,都往山里跑,这是我们的先帝轩辕氏赶他们的。”(鲁迅·准风月谈·踢)受人尊敬的陈靖将军撰文指出:“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浩瀚的大海,各族人民就是不断给大海送来流水的大小江河,苗族是这些河流中一条注水时间很长和流源最长的一条:她由南向北,又由北而南,即从杭嘉湖流向冀鲁豫,在那里生根发芽,继续开拓,建立起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集团。涿鹿之战后,又流向长江中下游,再开拓发展,建立起著名的三苗国。”(陈靖·论苗族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的贡献·先秦史研究,1996
(原载贵州省苗学会编《苗学研究》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