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民风民俗

苗族银色光华中的生命密码

 

 

银色光华中的生命密码

———浅淡苗族银饰 
 

随着湘西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湘西。湘西美丽的风景、神秘的风俗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之余,湘西少数民族佩戴的银饰也被世人慢慢所了解并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耳环、脚链、手镯,头饰、挂件,纯手工的苗族银饰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追捧。在湘西,银饰用不着改变自身的造型及纹样,就已经同湘西特定的人文环境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联系,不仅成为一种装饰美,也具备了功能性作用,并在实际生活中显示出了它的不可替代性。银饰所具有的独有特性与喻义在湘西苗族的婚恋生活还有信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苗族人与银饰深厚的感情与其迁徙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苗族史研究表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就已生活在相对富饶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漫长的迁徙和征战的历程在已经定居山区多年的苗族生活中依然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他们依然铭记着祖先迁徙和征战的艰辛万苦,回忆着迁徙途中的风物,崇拜祖先的英勇顽强。所以,苗族银饰上都有反映征战迁徙历程和迁徙文化的印鉴。

  在凤凰和花垣的银花头围上,都有武士执刀棍、骑马奔驰的造型及各种场景。苗族银饰中还有一种独特的装饰物叫响铃,不论是项圈还是挂配上都配有响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响铃的叮当声陪伴苗民走过了一山又一水。400多年来苗民长年漂泊不定,他们喜欢佩戴银饰于一身,人走则家随。在很多外人看来,他们似乎在炫耀自己的财富,但是,只有真正了解苗族历史的才能读懂这是苗族无数先民们荜路蓝缕的见证,在响铃声中,他们绵延不绝,前呼后应,永不失散。直到今天,苗族人们依然佩戴这种饰物缅怀先人。

  当我们踏入苗疆腹地的时候,如果够幸运。你会看到一些苗族老人在井边手里拿着一样东西,不停在井口绕圈,然后才俯下身子去喝水,他们到底在做什么呢? 三年前我在黔东南雷山地区采风时,碰到这样一位老者。他告诉过我:纯银是可以避邪还能防止瘟疫的,苗族人在野外或山里喝水,就会先拿随身佩戴的银饰在井口绕几圈,然后再喝,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喝水中毒。平日里碰上感冒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苗族人会用随身的银手镯刮背、刮痧,把毒素排出去。不管在什么地方,但凡碰到苗族,不管男女,不分老少,几乎每个人的手上都戴有一只手镯,苗族人叫它“护命手镯”。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银离子的杀菌能力特别强,每升水中只要含有亿万分之二毫克的银离子,就可以杀死水中80%以上的细菌。一个最重要的数据就是,伤寒菌在银片上只能存活18小时,白喉菌在银片上只能存活三天。但苗族在过去是不可能掌握这些数据与科学知识的,他们只是在长期的山野生活与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得知:银可以用治愈或防范某些他们所不能控制的东西,所以他们将钱币换成银器或制成银饰品随身佩戴,一来方便在迁徙中随时随身携带不丢失财物;二来在迁徙过程中用于避邪及防止瘟疫,防备中毒。由此可见苗族人对银饰是有特别的感情。        

  苗族银饰图案中蕴含巫术、信仰因素的图像占据装银饰图案造型的主要位置。这源于苗族信奉的原始宗教,崇拜多神,信鬼好巫。苗族崇拜多神,凡是奇山怪石、古树古藤,皆是被崇拜的对象,苗族人的生活中还充满了各种形式的祭祖活动,种种崇拜意识往往会以物化的形式反映在生活中,苗族银饰正是这种崇拜意识物化的典型,也正是苗族“万物有灵观”的生活化显现。

  龙的图案与造型在苗族银饰中经常出现。但苗族的龙与汉族的龙很不一样。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这样写道∶“蚩尤作兵伐皇帝,皇帝乃至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相传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龙却是蚩尤的对手。所以,在苗族古歌中《十二个蛋》当中,“水龙”只是其中的一个蛋,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龙在苗族银饰中可以自由地想象和绘制,苗族银饰中的龙造型怪异,似龙非龙,有善有恶,可与各种动物“嫁接”。龙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女性的项圈上、手镯上。龙纹的图案很普遍,而且花样搭配丰富多彩,但是龙的造型图案不出现在小孩子的饰物上,苗族孩子佩戴的银饰上有菩萨、仙童以及狮、虎、麒麟等珍稀猛兽,唯独没有龙的图样,这似乎更体现了龙的不寻常性,也许因为孩子年幼,还承受不起这尊贵的龙。

  手镯,是苗族银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多,设计也千奇百怪,有空心筒状手镯、绞丝型手镯、编丝型手镯、浮雕型手镯、錾花型手镯、焊花型手镯、镂空型手镯,不同类型及风格的手镯反映出不同苗族分支的审美差异,如笔者所接触过的湖南湘西、贵州黔东南、云南滇东南和滇南苗族的手镯,造型各异,风采各异。而各地苗族手镯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苗族佩戴手镯,佩戴不以一对为限,贵州从江一带的苗族佩戴手镯就以五对为套镯,排列在手腕肘之间。

  在民间口传文学作品《苗族古歌》中,就有三章是专题描述金银的。一是《运金运银》,二是《打柱撑天》,三是《铸日造月》。在苗族古歌里,金银都是拟人化了,成为苗族同胞的亲密伙伴,这就体现了苗族“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在苗族古歌中有这样的描述:“金子和银子,住在深水潭,水龙和硼砂,来陪他们玩。”硼砂这种冶金原料、专有名词出现在苗族古歌中,而且与苗族的关系这样密切,透露的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苗族是一个酷爱艺术并很早就掌握了金银冶炼技术的民族。金银在苗族先民的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苗族古歌》中还有对金银更形象的生动描述;“金子冒出来,像条大黄牛,脊背黄央央,银子冒出来,像只白绵羊,肚皮亮晃晃。”苗族先民们认识到金子和银子的“家”不是在水里,也不是在山洞里,而是“金子黄铮铮,出在岩层里,银子白生生,出在岩层里。”

  苗族银饰制作技艺主要集中湖南、贵州、云南等苗民族居地,大约在明末清初便已产生了银器制作加工技术和银匠,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苗族银器制作加工主要有化银水、铸毛坯、打叶出条、压大形、上胶版、錾花、焊接、抛光、美货、上翠蓝等十多道工序。因苗族银饰通常都是传统的手工工艺制成,质地纯正、做工精细、图案优美、色泽明亮,又有特定的地域特点,具有很高的民族美术价值和审美艺术价值,所以闻名。

  银饰在古代的汉族以及许多少数民族当中都有过流传,而这种流传随着时光的推移淡化、隐退,变成了只能载入史册的非活态、非常态文化,然而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和生活水准的提高,苗族银饰却是越做越精致,越来越普及。

  苗族银饰蕴藏了丰富的苗族文化和苗族民间习俗,这源于一种精神的驱动,是他们世世代代相传的,根深蒂固的“银情结”所致,在苗族银饰的精美图案和造型的背后隐藏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生命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