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民风民俗

靖州锹里花苗民俗

 

靖州锹里花苗民俗

 

锹里是指湘西南与黔东南交界地带相对封闭的偏远山区,是苗族五大支系之一的花苗人的主要聚居区。相传有33锹,分布在靖州的有3锹,其余在靖州的周边区域。光绪《靖州乡土志》卷2释:“苗里,俗名锹里。”又:“锹里,在州治西,距城五十里,东界由一里、由二里、寨市、中洞,西界贵州锦屏,南界贵州开泰(黎平),北界贵州天柱。所涉地域包括以今靖州为中心,西至贵州天柱县远口镇,锦屏县劳坪、三江、铜鼓、敦寨,南及贵州黎平县隆里镇、高屯、黄柏、湖南通道县弄冲、播阳、临口、木脚,东部及城步县长安营、绥宁东山、乐安、寨市、黄桑坪,北至会同县广坪、地灵等湘黔两省八县中的许多自然村()落。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锹里的核心区域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内,包括大堡子、藕团、平茶、新厂等乡镇大部和三锹乡全部,靖州锹里又分上、中、下锹三部分,面积约580平方公里,住有3万多花苗同胞。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从明代起历代统治者对湘黔边境“苗疆”的封锁和隔离,即“铜不粘铁,苗不粘客(汉族)”,使生活在此的花苗人能够拥有较长时间自由发展,创造并传承了他们独具特色的锹里花苗文化。这里拥有苗族歌鼟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我国最早的地方性婚姻法规古碑刻等重要文物,还有花苗芦笙节、花苗服饰等一大批传统优秀文化遗产。

(一)苗族歌鼟。是一种多声部合唱形式的独特花苗民歌,由大自然的声音演变而成。在靖州锹里,花苗先民们模拟大自然的“和声”编成高低重叠的悦耳歌声,经过长期的提炼,形成优美的旋律与协调的和声。从此,苗族歌鼟便以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流传于世。是锹里地区花苗同胞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交流文化、交流艺术的主要载体。苗族歌鼟分为茶歌调、酒歌调、饭歌调、山歌调、担水歌调、侃歌调、嫁歌调和三音歌调等。苗族歌鼟被誉为“民族瑰宝”、“天籁之音”和“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活化石”。2006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5月,靖州苗族歌鼟做客央视“民歌中国”栏目,在黄金时段展播一周。

 

锹里花苗婚俗

(二)花苗婚俗。靖州锹里花苗婚姻自由而简朴。男女青年在择偶时,重情意,不重门第;重相配,不重礼金。男女青年通过“玩山约会”、“坐茶棚对歌”,以歌为媒,交流感情,自许终身。历史上,锹里花苗地区曾出现“舅霸姑婚”之陋俗,就是姑妈的女儿必须嫁给舅舅的儿子,舅家无子,才准姑家女儿另配,但必须向舅家交纳一定钱财,少则三五十,多则百余金。这种近亲结婚,不仅严重影响花苗子孙后代的健康繁衍和民族兴旺,而且酿成不少悲剧。清道光十九年(1839),花苗在上锹楠木山(今靖州平茶镇棉花村)中锹地背(今靖州三锹乡地笋村)和贵州锦屏文斗村合款禁止“舅霸姑婚”,并对订婚、过门的聘金、彩礼作出不准过高索取的规定,使舅霸姑婚之陋习得到控制。

 

花苗婚礼

锹里花苗的婚俗较为独特,在新娘出嫁前一天,新郎家请6个能说会唱的人,头戴青帕,身穿长马褂,前往新娘家迎亲,称“六亲客”。在新娘家的婚礼分“下马酒”、“正席酒”、“房族酒”、“上马酒”。以前,娘家发亲不配嫁妆,只有3个包袱。不分冬寒夏暑,家境贫富,新娘脚穿草鞋,步行至新郎家。入新郎家门时,门上挂格筛、门前摆格条“隔邪”。新郎家的婚宴分“落担酒”、“正席酒”、“吃油茶”、“房族酬客”、“回门上路酒”。婚礼第二天,新娘和伴娘在众人的陪同下至井边担水,唱《挑水歌》、《郎乡好》;新娘煮油茶给宾客吃,唱《油茶歌》。婚礼期间晚上对歌坐夜,通宵达旦,热闹非凡。3天婚礼后,男方以酒肉粑粑等送新娘回娘家唱《回门歌》。女方父母再请其房族吃“接担酒”后,嫁娶婚礼结束,婚礼期间新娘新郎不同房。过一年半载,男方择吉日,请两个有福气的妇女(上有父母、下有儿孙)去接新娘至新郎家,方始圆房。

 

花苗织绵

 

花苗服饰

(三)花苗服饰。锹里花苗服饰款式新颖别致、布料丰富多彩、银饰点缀精巧。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女子的服饰,在布料颜色搭配上,以蓝色为主,紫、红和青色为辅;款式因年龄、季节、场所的不同而多样。头饰是苗家女子盛装中的亮点。未婚女子常用一束配有红、橙、蓝、绿等不同色彩的毛线编织于发辫之中,盘缠于织锦头帕之外,让不同色彩的毛线末端飘絮于脑后。女装为高领大襟右衽衣,配套青色百褶裙,或者黑色长裤,缠紫褐色裹腿,脚穿草鞋、布鞋或凉鞋。衣领、衣袖、衣边及裤脚、裙脚镶有不同图案的彩色花边。花边由姑娘用彩色丝线手工制作。为突出女性身材曲线,腰间常束有一条彩色织锦花带,带子两端系于腰后,花须向下自然飘垂。织锦腰带是苗家姑娘的手工艺术精品,一般长为五至六尺,宽为一至三寸,分别用不同色彩的纱线、丝线、毛线织成。此外,花苗盛装中还配有不同式样的银饰品,主要有耳环、项圈、手镯、戒指、银链等品种。花季少女如果身着花苗盛装,更是婀娜多姿,十分动人。

(四)花苗芦笙。芦笙舞因用芦笙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是靖州锹里花苗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大多在喜庆场合表演。花苗人从小就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在过去,小伙子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锹里花苗芦笙舞又叫踩芦笙,参加者的年龄和性别不限,人数较多。每队有一小伙子举旗在前,跟着的是手持小竹竿的男孩,然后是头戴斗笠吹着芦笙的汉子,最后才是左手持花帕,右手拿折扇的小女孩、大姑娘和媳妇们。他们围成一圈一圈的,踏着芦笙乐曲的节奏,轻轻地摆动着身体绕圈而舞。先上三步退二步转身,再直上,快三步,慢三步,然后重复,周而复始。踩芦笙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柔和、娴雅。在靖州锹里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有规模盛大的芦笙节。

 

花苗龙头宴

(五)花苗饮食。1龙头宴。龙头宴是锹里人接待客人最隆重的方式,根据主客人数的多少,把几张甚至几十张四方桌子并拼排在一起,也称“合龙宴”。如果酒席设在堂屋,靠神龛一端的位子,则留给席上年纪最老的长辈就座。主人和陪客的人员要求与宾客对面就座。首先全席人要起立一起喝三巡叫“满圆大发”的“扯扯杯”:每人将酒杯用右手递给下一位,同时左手接上一位递下来的酒杯,然后一同干杯。 “无酒不成席、无歌不欢乐”是苗家酒席上的特性。酒歌是主宾双方集体所对唱的歌。一般由歌师领唱,报出歌词,再由一人起歌,确定音调,然后席上的所有人跟着合唱。唱一首歌,大家喝一杯酒。席间,还有“交杯酒”, 交杯酒一般为主和客之间两人单独喝,即双方站立起来,各自将手中的酒杯递给对方,相互之间手不松杯,直到喂对方喝干,然后收回自己的酒杯,有的还互相扯菜。喝“交杯酒”要唱“扯酒情歌”。锹里花苗龙头宴,歌来酒往,其乐融融。2、乌米饭。乌米饭是一种名叫“乌饭树”的嫩叶浆汁染黑了的糯米饭,乌米饭制作精细,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3、油茶。油茶是苗家的待客上品,“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油茶的制作工艺颇有讲究,一般是以糯米花、玉米花、葱花为主要原料,把山里的老茶叶烘干后备用,取适量粳米炒糊加油盐茶叶与清水一起烧开煮成茶水,喝茶时与其他主料一起喝下,所以苗家人用茶不叫喝茶,叫做“吃茶”。 4、腌鱼。苗家人擅长制作各种腌菜,以腌鱼最著名。《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四集“湖南靖州的腌鱼腊肉”的拍摄地就在靖州锹里塘保苗寨。锹里苗胞习惯在稻田中养鱼,稻谷黄熟时节,“开田”将禾花鱼装入竹笼,放入清澈甘凉的井水池中静养一两天,让它吐尽鳃中泥土和肠肚中杂物,然后按一套严格的程序制作腌鱼。自家人平时很少吃,等到来了贵客方才动用。腌鱼既可鲜吃,亦可熟食,主随客便。5、甜酒蛋。甜酒是用锹里生态糯米蒸熟拌上酒曲发酵而成, 又香又甜,营养丰富。吃的时候连米带酒一起吃,可以在生吃,也可以煮熟吃。最有特色的是甜酒蛋,在煮甜酒时放入鸡蛋或鹌鹑蛋,更加香甜美味。甜酒蛋也是锹里花苗待客的佳品,新女婿第一上门是一定要吃的。

 

花苗油茶

(六)花苗吊脚楼。吊脚楼是靖州锹里花苗的典型民居。锹里山高坡陡,平地极少。花苗人在山坡上修建“吊脚楼”,是依山就势挖出高低不同的两块小平地(屋场),屋子的外边部分坐落在下边的平地上,为底层;屋子的里边部分坐落在上边的平地,吊脚楼一般有三层。底层堆放柴草杂物,关放家禽家畜。二楼住人,一般是半虚半实,靠里为实,设火堂砌炉灶;靠外为虚,上铺楼板,装房设室,中间为堂屋,堂屋外边有走廊。三楼堆放谷物粮食或不常用的工具。花苗人的吊脚楼以杉木为柱,木板为壁,大都盖青瓦,也有盖杉树皮的。以前,吊脚楼全部用木料建造,现在,有的以红砖或水泥砖砌墙,成为砖木结构的房子。

 

吊脚楼

(七)花苗节庆。靖州锹里花苗节日较多,除春节、端午和中秋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外,还有“芦笙节”等苗族的特殊节日。甜粑节(花苗情人节):农历三月初三,苗族家家用甜藤(一种又甜又香的植物藤)捣烂取汁与糯米粉混合拌匀,团成约二两一个,用棕粑叶包好蒸熟,即成甜粑,香甜可口。三月三,又是锹里花苗情人节。《直隶靖州志》卷2《风土》篇载:“俗以三月三放野,日跳月。未婚者悉盛服往野外。环山箕踞坐,男女各成列,更番歌,截竹为筒,吹以和,音动山谷。……”。“三月三,磨校年(去找女朋友)”。这一天苗家姑娘和小伙子们身穿节日盛装,成群结队来“坐茶棚”,对唱情歌,以歌交友,以歌相亲。姑娘节:又叫“乌饭节”。农历四月初八,是苗家杨姓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所有杨姓人家家都要备办酒宴,蒸好乌米饭(是一种名叫乌饭树的嫩叶浆汁染黑了的糯米饭),把已经出嫁的姑娘、姐妹、女儿接回一同过节。姑娘节吃乌米饭起源于纪念北宋时期的杨八妹用乌米饭救助胞兄杨文广越狱的传说,现已演变成全体花苗人代代相传的节日。尝新节:每年农历六月“卯日”,家家捉鱼,买肉并到田里拔回数枝稻穗蒸熟“尝新”。歌会节:农历七月十四日,苗族男女青年聚集于下锹的大堡子镇岩湾歌场对歌。相传很久以前,这天,有四对苗族青年男女在岩湾相逢,他们以歌传情,自订终身,次年这天都成眷属。此后,每年农历七月十四靖州与贵州锦屏、天柱等县成千上万的男女青年云集此地对歌传情,追求自由爱情美满婚姻。芦笙节:农历七月十五,上锹的老里、新街;棉花、江边等寨都要举行踩芦笙活动,身着民族服装的苗族同胞,早早来到芦笙场,他们随着悠扬的芦笙曲,翩翩起舞,热闹非凡。

 

担水

 

不许舅霸姑婚碑(18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