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民风民俗

苗族人的“立冬”

 

苗族人的“立冬”

 

立冬,是中国农历所说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也是干支历戌月的结束以及亥起始。今年的立冬仿佛来得早了一些,因为历年来,大多立冬是在农历的十月作为起始。其实不然,因为今年闰九月,给人有早了点的感觉。在古代,“冬”是“终”的意思,也就是在农村,农作物已收割,并晒干入仓了。这一天,成了我们中国冬季的开端。

立冬,苗族人叫“夐(xiòng)瑟”,苗文写作“xinf seil”,意译也就是“进入冷季”之意。老人们总是说,只要到了这个时候,炕好的烟肉也就不怕臭了。母亲说,只有到这个时候,“辮萵馠”(菊花)是开得最艳的时候。

关于立冬,古代文人写了不少的诗文加以赞美。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立冬》诗中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立冬之夜,笔墨都冻凉了,诗人只好与炉火琼浆相伴,微醉中竟将一地月光当成了雪迹。宋代仇远的《立冬即事》也写得不错:“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意思是立冬之日,小雨带来寒意,却还没冷到结霜,房子前面的树,叶子已经一半绿一半黄了。这些诗,都在说,冬天在小雨、寒风和落叶声中,悄然登场了。

立冬后,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山野的草木凋零,蛰虫也下到地里休眠了。然而,立冬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有的活动才开始。

关于立冬,苗族人有苗族人的说法,最主要是从这一天起,你要做你该做的事。

立冬后,农村的男人要将去把稻草全部挑回家来,堆放在牛圈楼了。家里装不了的,则找田坎的一棵树,垒起来,下大上小,成为塔状,以保持干燥。挖来的苕等干了一点,选择一些个头好一点的,放到苕洞里面去。我们这里农村的苕洞一般是在山上的,洞口要用木板镶嵌好,并留有小洞口,说是要给红苕出气用的。山上的耗子比较多,最好洞口要小一点,或用铁丝网罩上。苕洞一般是要搭建草棚,不能让雨进入里面。其它的事就是砍柴,以备取暖烧饭之用。冬天很长,家里有老人的,还要挖几个大柴蔸子,这种柴蔸子可烧很长的时间,老人们不至于冷倒。同时,腊月要到了,这对于烘烤腊肉也不错,只要一个冬季下来,腊肉里面得透亮而发黄。这样的腊肉,防腐能力强,能延长保存时间,并增添独特的风味。

女人们则有女人们的忙法,关键是她们进入了雕花绣朵或织锦织布最繁忙的季节。成年妇女主要是织布和织锦。那些年轻的姑娘则三个一群,五个一伙集中在某家的屋檐或木楼上。她们要将丝线和绣布结合起来,让鲜花或动物活灵活现的闪现在绣布之上。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个真的不假,她们要评论某个男孩怎么样,哪个男孩最可爱或最英俊。耳朵还时常聆听游方坡上有不有动静,当掌响起或木叶吹动,她们会丢掉手中的绣片,对母亲说“我们去某家绣花去了。”然后邀约着去花坡上游方。母亲也假意补上一句:“这些丹匹(姑娘)座不住,谁还不知道你们的鬼点子。”话是这么说,心里却乐滋滋的,幸福感在老母亲的脸上体现着。

这一冬,要说最辛苦的则是那些小伙子们,他们要三五成群的组织起来,背着行囊四处流浪。因为游方谈恋爱是他们的绝对权利,没有人能剥夺的。据说,过动漫很穷,他们还在带上几双草鞋才敢外出。这一走,那就不知道何时才能归来。他们要一寨一寨去游方,苗家人认为,只要不是同家族的村落,不管这个寨子的人认不认识,他们都是得要去碰碰运气,如果能有适合的,他们会玩上几天,并将姑娘带回村子里来。

小伙子们其实是最辛苦的,他们除要对付姑娘们的情恋折磨外,晚上还要接受那个村子里小伙子的挑战。那个村子里的人认为:你敢到这个寨子找自己的姐妹游方(谈恋爱),那就看你是否有真的本事。挑战的内容就是唱苗族大歌。这种歌的曲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充分表现苗族青年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万籁俱寂的月夜里,远在七八里以外的地方也能听见,所以称为大歌。大歌的内容,主要是记述苗族先民对于宇宙万物生存的看法和歌颂先民们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慨,以及青年人为自由和纯真爱情而斗争的精神。苗族大歌共有十二路(“路”,按苗族的称谓译成,实际就相当于汉族说的“部”;“一路”就是“一部”之意):《掘窝》、《十二“宝”》、《榜瑟缟》、《五好汉》、《洪水滔天》、《远金银》、《铸造日月》、《仰欧桑》、《榜香尤》、《斩龙》、《嘎尼拉》、《香简马》等。你必须熟悉最基本的几路,唱赢了,你才有睡觉的可能。

这一冬,小孩也没有闲着,他们会成堆成堆的围在某一家去,去聆听老人们摆古,讲故事。他们要在这些故事里学会做人,接受另外一种教育。比如:饭为什么不能抛撒?女人的奶,男人们为什么不能接近?不要象告耶那样好吃懒做,要学会识别什么是人,什么是巫罅?桥为什么只能架,不能拆……让他们从小接受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