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民风民俗

瑶族各种特色舞蹈形式特点和简介

 

瑶族各种特色舞蹈形式特点和简介

 

  长鼓是瑶族民间常见的一种古老乐器,据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载:“瑶之乐,有芦笙、铳鼓、葫芦丝和竹笛”的记载来看,瑶族长鼓具有悠久的历史。

  瑶族长鼓是一种膜面乐器。其基本形状为两端呈喇叭状,中间细小,两端鼓腹镂空,鼓面以黄羊皮或牛皮蒙面,鼓身通常绘有彩色图饰。瑶族长鼓又是一种舞蹈道具。南岭一带(即湘南、两广东北部)的瑶民,有过盘王节或还盘王愿的习俗,每逢此时,都要跳长鼓舞来祭奠始祖盘王。长鼓舞在瑶民们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丰富,派生了多种有区域性特色的不同套路或种类,如恭城境内就有观音吹笙挞鼓舞、西岭新合铳鼓舞及三江长鼓舞3个种类。

  观音吹笙挞鼓舞,以起舞时吹芦笙伴以打长鼓的特点而得名,其中的“挞”是“打”的意思,但比“打”更有内涵。吹笙挞鼓舞属瑶族祭祀性舞蹈,每年春秋两季举行,春季是许愿祭,是小祭;秋季是还愿祭,是大祭。吹笙挞鼓多在祠堂或挞鼓亭进行,整套分为7个曲目来演示,由5个音乐曲牌来贯穿。参舞者12~24人,动作多是走圆圈、鞠躬、倒鼓、对羊角。起舞时锣声、芦笙声、挞鼓声、号子声混响和鸣,庄重肃穆。

  三江洗脚岭一带流传着一种单人长鼓舞,由男性表演,舞蹈节奏明快,没有其他的伴奏乐器,表演者左手托住鼓腰,右手很有韵律的击打鼓面,发出很有乐感的“噼噼啪啪”声。随着右手的击打,长鼓在其左手横竖翻转,演示着所要表达的语汇。舞蹈语汇模仿平地、造屋、生产、生活,一串下来18式,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套长鼓舞常在家族式的还愿祭祀活动中分室内、室外两坛演示。作舞时,师公一边摇着法器围着长鼓手走圈,一边用师公调有节奏地低声颂唱“盘王歌”。同时,在旁边还有两位歌娘以明亮、悠扬的山歌调也在颂唱“盘王歌”,形成一种独具民族风格的三重组合音乐形式。

  每年正月十四,三江乡石口村会期祭祀活动中,有一种不属于长鼓舞类的羊角舞。舞蹈情节是演绎一个热烈激情的打猎过程。师公着服,手执法具,围猎的瑶民各拿刀叉,还有各拿一对羊角扮演羊群的,以地方传统打击乐器渲染气氛及突出舞蹈节奏。祭祀时的虔诚,围猎时的勇猛,既舒展洒脱,又振奋激烈,把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和坚强刚毅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西岭新合一带的瑶民们将苞谷、新米煮成饭或做成各种食品,伴以铳鼓舞,供奉神灵。表演人数三五九人不限。至于为何叫做铳鼓舞?若以“铳”字词义“金属做的打眼器具”来做解读,铳鼓舞很有可能是因为击鼓动作具有模仿离不开“铳”的伐木建屋、农具制作等动作特征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