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民族研究

蚩尤与苗族巴代

 

战神蚩尤与苗族巴代

 

谈到苗族的巴代,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将其与祭祖敬神联系在一起,殊不知,巴代这一苗族特有的古代原始名词,其所包函的不光是祭祖仪式的主持者,而更为主要的其还是苗族主流(上层)文化的传承者。巴代祭祖仅仅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内在实质还应该是传承苗族的历史与文化。
  由于巴代文化自古以来一直都没有得到明确而正统的挖掘整理,考证研究,加上苗族是一个在历史上没有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字,再又经过七迁八徙之后散居于十分蔽塞的边远山区的民族,使得外界人士很不了解苗族文化的内在本质,因而引来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专家学者们将楚文化定格为巫鬼文化,将苗族着作重巫尚鬼的民族,把苗族人的以祭祀理念性祖神、人性化祖神的活动为中轴线的民族文化传承方式定格为重巫尚鬼、巫鬼文化而载入历代书典史志,沿袭至今。
  苗族是人文先祖蚩尤的后裔,而巴代又是苗族这一没有文字的民族主流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之一,因而在巴代的神辞(经典)和巴代的祭仪(仪规)以及巴代的道具法器里处处都留下蚩尤先祖的痕迹和烙印。
  湘西苗族各大祭祀所祭奉的是各种祖神:这些祖神包括大祖‘岭斗岭茄”(椎牛所祭之祖);    元祖‘帕囊便门竹岭,吝囊便门竹共”(吃猪所祭之祖); 族祖‘剖力剖尤’(九黎蚩尤,后门堂屋角吃猪所敬之祖; 寨祖‘阿剖斗丁”(当坊土地);龙祖‘戎剖戎娘”(接龙所祭之祖);家祖‘香剖香身身”(火炉边所祭之祖);傩祖‘乃录玛录”(还傩愿所祭之祖)以及师祖‘肱空肱得”(巴代祖坛所祭之祖)等,巴代所主持的各种祭祀活动是紧紧地围绕在祭祖这条中轴线内来进行的,其中的后门堂屋角吃猪所敬的祖神便是九黎蚩尤。
  苗家吃猪有堂屋吃猪(龙琶堂屋)、大门后吃猪(龙琶追竹)、火炉神壁吃猪(龙琶夯告)、椎牛吃猪(龙琶尼)、接龙吃猪(龙琶绒)、众寨吃猪(龙琶苟让)以及椎猪(弄琶)和吃娘猪(送内琶)等多种作法,其中的大门后吃猪与众寨吃猪所敬奉的祖神都是九黎蚩尤。
  为什么要在大门后面堂屋的一角设坛祭祖呢? 传说蚩尤部落在逐鹿之战中被打败了之后,带着七十一兄,八十二弟的苗族子弟从黄河流域迁徙到了南方的深山老林里,住进山洞中。而蚩尤为了让随从人员安稳休息,他便在洞门后面把守洞口,以防不测,因而引伸出在大门后面堂屋的一角设坛祭他的作法。洞外的子民们将猪来到洞中敬奉于他,他见子民们生活贫困,不忍食完,故将猪的一半回赐给来者背回,引伸而成当今一部分苗家吃猪时要留半边猪肉让舅爷背回家去食用的习俗,此种吃猪祭祖与蚩尤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巴代雄的常用的道具法器里,处处也可以看到蚩尤的身影形像。比如铜铃,苗语叫做“穷梅”,其铃把顶瑞有一头像,苗语谓之“棍空棍德”,巴代的历代祖师都传说这是蚩尤头像。把蚩尤的头像铸造在巴代的铜铃把上,其含义有三 :
  其一、苗语中的“棍空棍得”所指的即是宗师祖师之意,即把蚩尤定格为巴代的宗师祖师,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蚩尤便是苗族巴代雄这一原始宗教文化的创始人,后人为了在形势上永久地纪念这苗族部落的领头人,便在巴代所常用的铜铃把上铸造了蚩尤头象,其宗教术语叫做‘‘棍空棍得”,其汉语名称则叫做蚩尤铃,以铭其意。
  其二、巴代雄之所以将蚩尤的头像铸造于铜铃把上,其目的在于使用蚩尤的威力来镇压一切危害人类的鬼魅妖魔,魑魅魍魉,凶神恶煞。凡是苗族人本身都知道,苗族并非像历代书典史志,文人墨客所说的那样“重巫尚鬼”、苗族文化是“巫鬼文化”等等,苗族是崇祖恨鬼,敬祖赶鬼的民族。在巴代雄的“乖棍”(驱鬼)、“他力”(除魅)、“抱己嘎”(打食人魔)、“几齐标”(洗屋)、“吉记纵补”(赶邪)等等法仪中,在巴代扎的赶猖(洽相)、打扫屋(茶标)、破岩打洞(料归洞)、喷油火(窝闹力)、荡秽(吉记棍)、短隔鬼(就竹吹茶)等等法事中,对鬼魅妖魔,魑魅魍魉,凶神恶煞总是‘‘驱赶再驱赶,隔除在隔除。照定天条律令,斩杀不能留根。”将其“一步隔去一千里,二步隔去二千里,三步隔去三千八万八百八九里,化山为界,以水为凭,有风不许吹,有雨不许淋(不许兴灾作祸)”。苗族人在边远闭塞的深山老林,边陲塞地的恶劣环境中受尽了鬼魅的欺凌(如传说中的己嘎加狞等),对鬼魅邪魔恨之入骨,鬼在苗族人的心目中是极其卑痞恶劣、低*邪恶、阴险毒棘、灾难祸害的化身。事实证明,苗族人并非重巫尚鬼。蚩尤有威神之力,在铜铃把上铸造蚩尤头像,振动起来,响声所到之处,充满神力,使鬼魅闻风丧胆,逃之夭夭,在精神上形成强大而有力的支柱,使苗族人能在边陲塞地,深山老林这险恶的环境中能够生存壮大和发展。
  其三 : 蚩尤有智慧力,有号召力,有凝聚力,有团结之力。在上面的文字中,我们看到苗族人对鬼魅是恨之入骨的,而对于祖神则是十分敬重。在苗族巴代所主持的祭祖仪式中,所敬奉的祖神有理念性祖神和人性化祖神两大种类。因为苗族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蚩尤便把苗族人心目中理念性的哲学概念和逻辑以祖神的方式固定下来以传后世,这理念性祖神即为宇宙世间赖以造化发生发展的规律法则和行为准则,并非历史上之某一人名或某地名,而是苗族的哲学易理的哲理概念,如椎牛所祭的大祖神“林豆、林且”,其意译为“大的规律法则、大的天平准则”,以及堂屋吃猪所敬的“拔浪祝林,浓浪祝共。拨浪苟林,浓浪苟共”,其意译为“最古的女(阴元素),最老的男(阳元素)。古道的女(阴仪),老路的男(阳仪)”。这规律法则、天平准则和造化万类的阴阳两仪元素便是蚩尤要巴代作为大祖神和元祖神来祭奉的,这就是巴代传承苗族的哲学易理这哲理逻辑文化的具体含义和体现,这就是苗族人所敬奉的理念性祖神。我们之所以说巴代是传承苗族主流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正是因为苗族在历史上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而把本民族的哲理概念用祭祀理念性祖神这种方式传承下来,直到当今。在祭祀大祖神和元祖神的法仪中,巴代摇动蚩尤神铃,把蚩尤所封赐的智慧神力代复一代的传播给苗族的后裔,使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却有很高的智慧,靠这种智慧神力才能在极其复杂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还能不断的壮大和发展,这就是巴代所传承蚩尤的智慧神力的具体体现。
  在人性化祖神方面,有族祖“剖力剖尤”(九黎蚩尤)、寨祖“阿剖斗冬”(地主寨祖)、家祖“向剖向娘,向内向玛”(祖公祖婆,祖母祖父)”等等。这些都是苗族的致亲血脉骨肉,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过,这就是凡有人性良心,道德仁义的人都会怀念和崇敬的,故将其称之为人性化祖神。蚩尤是苗族部落的首领,所有的苗族后裔都乐意听其导示。巴代在祭祖法仪中摇动铸有蚩尤头像的铜铃,也就等于蚩尤的声音在不断的招唤:  “苗族的这些祖宗们,先人们,你们不管散居在什么地方,听见铃声便是听见我的声音,听见铃声便是听见巴代的招请,你们快来集中,快来纳受供品。保佑子孙们清吉平安,发达旺盛。” 这铃声虽然不大,但却传得很远,很透,因为她是发自蚩尤的博大胸怀,发自蚩尤后裔巴代的心声。历朝历代以来,这铃声紧紧地凝聚了苗族人民团结和谐,战胜艰难险阻,发展壮大直到今天的坚定信念和意志决心。
  此外,在巴代的铜铃外壳还铸有八道蚩尤符,传说这些神符能够起到招集祖神,镇压鬼魅恶煞的作用。
  在巴代的铜铃把上蚩尤头像下面系有若干块(一说是二十四块、一说是三十六块不等)长条形布片,苗语谓之“斡便穷梅”。在巴代的祖坛“纵棍纵德”里挂有三十三块各种不同颜色的小布条(除白色不用),材质为棉纱或丝绸等家织布。这些小块长条形布片,巴代谓之“补谷补涌堤中,补谷补肥图岭”,其意译为三十三块神绸,三十三道神符。因为其中有一些布条里还用火炭籽画有各种神秘的图案,巴代谓之蚩尤符。据说这是巴代的三千交钱祖师,三百度纸宗师所依附的神圣法物,象征着祖坛,代表着蚩尤宗师,代表着历代祖师。因为巴代请师时称谓“召休补谷补涌提中,召闹补谷补回图岭”,其意译为奉请宗师暂离三十三块神绸,祖师暂别三十三片神布,说明巴代祖师是依附在这小布条上面的。另外,在巴代雄主持祭仪时所穿的紫色衣上面也钉有数十块长布条(苗语谓之“欧背巧”),在巴代所戴的马尾帽上也钉有若干的小布条(苗语谓之“帽高背巧”)。在巴代帮户主主持椎牛、吃猪等祭仪中,在给祖神交送供品的时候所用的法物也是一块长条形的小布条。在巴代带户主主持招请新故亡魂供奉入祖的“土昂”法仪中,用来打扫无常亡神死鬼,最后挂在大门上方当神符隔鬼魅的也是一块长条形的小布条。还有,在苗族人的每个大家族里都有一块丝绸材质的小长布条作为本大家族所有人的系魂保安布,苗语称之为“[闭吾]”(拼读)。这块长1.8到2.2尺,宽0.3至0.5尺之间的小布条是从一匹长36尺,宽2.2尺的丝绸布正中内裁剪下来,然后钉在上一代大家族的那块老布条上,经过本家族椎三堂牛的祭仪后分开下来的,有如儿多分家的形式一样。这块小布条平时卷做一筒,有如拇指般大小,装在一个小紫竹筒里,竹筒口用钱纸团扎住,由巴代雄统一保管在其家祖坛里。平时不能打开,竹筒也不能放倒(平摆),始终都必须竖立摆放的。巴代恐怕不小心弄倒了竹筒而犯大忌,在竹筒上端用丝线或麻线系紧挂在祖坛内以防倒置,这样才能保证此大家族人不出事故。在祭祖仪式中,巴代用此布条来维系此大家族人的团结和谐,清吉平安,故称系魂保安布条。这样,巴代依照蚩尤教导的方法,在精神上将民族魂魄聚在一块,将家族人的生魂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民族紧密团结,大家互相保护的一股强大的气息和力量。这种团结便有力量,和谐便有生气的奥妙法宝,使苗族人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能有效地生存壮大和发展。在形式上用祭祖的方式将家族人团聚在一起,相亲相爱,使在场的人们共同沐浴在大家族的温暖场中以及感受体验到叔伯弟兄的致亲致爱。还有,苗族在有人去世入殓的时候,死者的额头都要盖上一块黑色小长布条,苗语谓之“到比图岭”,据说如此死者亡魂才能进入祖籍,被苗族祖宗所承认是其后裔等等。
  以上所述种种,充分说明这小小的长布条成为湘西苗族所一致认同的神圣法物,关于这一点,我在《边城文学》2008.第4期之“古苗河论坛”栏目中发表有《湘西苗族所一致认同的神秘布条》一文,概述了被苗族人所一致认同的这些小布条所包函的意义非同一般。
  为什么这普普通通的小布条在湘西苗族人的心目中有如此份量? 如此的被巴代珍视和作为神圣法物来传承? 答案有三:
  其一、传说苗族人在逐鹿战败之后,蚩尤为首的九黎三苗部落确实是土崩瓦解了,居住在黄河流域七十一个滩,八十二道湾的七十一兄,八十二弟在九黎蚩尤的带领下败退南徙,且战且走,最后被迫散居在险山沟壑、荆棘刺丛,深山老林的边陲塞地,生活在十分贫瘠的土地上和极其恶劣的环境中。
  湘西苗族,不管是在迁徙途中或是在定居下来的环境里。都与荆棘刺丛,深山老林,悬崖峭壁,险山沟壑有着紧密的关系。在椎牛大典的讲古根(岔共尼)的古老话中,曾反复地提及在迁徙途中在越高坡坎,登悬崖处时,“斡帕几察商提炮豆,斡浓抱苟那够,九黎尤苟,纠玛尤得。几吾立缪,几补立冬……” 译成汉语即是: 女人接起一段一段的布条,男人连起一根一根的葛腾,九黎蚩尤的后裔,九黎蚩尤的子孙,从水边打鱼上来,从高山打猎上来…… 在这语言词句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幅图景: 在迁徙途中,人们牵老扶幼,极其艰难地行走在险山沟壑间,重山峻岭太陡太悬了,男女们用布条和葛腾结纯以护老弱妇幼,坎太高了,男女们用布条葛藤结纯以扯拉,几经周折,费尽精力,最后终于来到了湘西这块地方。因为苗族是拉着布条迁徙而来,扯着布条登山越沟而来,顺着布条所牵的路线而来。于是这布条便成为苗族迁徙的路线标志,成为苗族迁徙途中过关的法宝,成为维系苗族互相关心,互相保护,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的纽带,成为湘西苗族所一致认同的和巴代祭祖所传承的神圣法物。而葛腾也成椎牛大典中捆牛和椎猪祭仪中捆猪必用的纯索之一。
  其二、在迁徙途中,剖力剖尤(九黎蚩尤)带领苗族七十一兄,八十二弟自逐鹿战败之后,在迁徙途中径行在那原始森林,荆棘刺丛中间,在陡坡高岭,险山凶水的环境下,前有虎狼,后有猛兽,左有悬崖,右有峭壁。他们左探右行,好不容易才在那十分险恶的环境中踏出一条路来。传说探路者的全身衣服被挂破成无数的烂布条,弄得遍体鳞伤,浑身鲜血直流,并与乌刺泡(比苟琶)混合而把饥肤染成紫色,因而引伸出巴代在主持祭祖仪式的法会中要穿紫色布条衣(欧背巧),要戴马尾布条帽(冒高背巧),要摇蚩尤布条铃(斡便穷梅)等等行为,(其铜铃在蚩尤头像下即系有若干长条形布片,也等于蚩尤所穿的是布条衣一样的装扮形像) 当今巴代在祭祀仪式中所现的便是活生生的苗族人在迁徙途中的形像。而更形像不过的是巴代在椎牛大典的引动跳鼓男女作播谷种米(江楼江弄)法事时的那种状况: 巴代身穿紫色布条衣,头戴马尾布条帽,手摇蚩尤布条铃,其脚步左点右踏,左探右试才上前一步,身后跟着一大串跳鼓的男女,这种作法和场面正是苗族在迁徙途中探路径行时活生生的再现。

其三、湘西苗族来到这古老的原始森定居下来时,长期在这深山老林,荆棘刺丛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其挂烂衣服,挂破皮肉这也是首当其冲的事,后人们为了纪念先人辛勤开垦,艰难劳作,建立家园的丰功业绩,而把先祖们的身影以巴代在祭祖中的穿作行为的这种特殊的方式记录并传承了下来,让这块苗族历史的活化石一次次,一代代地演示给后人见闻,这便是巴代作为苗族历史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的内容所在。
  此外,巴代还有很多的行为、神辞、设置、装扮与蚩尤有关,比如在赶鬼中所用的蚩尤棒,蚩尤刀,在法仪中所打的蚩尤鼓,蚩尤柝,所穿戴的蚩尤衣,蚩尤胸饰,所戴的蚩尤帽,蚩尤面具,所画的蚩尤脸,在搬开山傩戏中所打的蚩尤拳,在巴代古老话中所讲的蚩尤古,在烧铧口中所喷的蚩尤神火,在搬傩堂土地戏子时所耍的蚩尤棍,在祭祀中所唱的蚩尤歌,在手诀中所挽的蚩尤诀,在上供时所用的蚩尤串,在祭雷神所呈的蚩尤粑,在踩(差)九州时所吹的蚩尤角,在法堂所安设的蚩尤岩,在演教时所打的蚩尤旗等等,巴代从内坛到外坛,从行为到神辞,从设置到装扮等等的这些方方面面,无一不与蚩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