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民族研究

镇远县苗族地区城镇建设的思考

 

 

 

 

镇远县苗族地区城镇建设的思考

——以芽溪新城区嘎网为例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积极推进人的城镇化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阻挡。是中国进入21世纪,面临的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打破中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全国各地大中城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中小城市,不甘落伍,紧跟其后,来个“你追我超”。钢筋水泥大楼,一栋比一栋更高,直插蓝天。好像就实现城镇化、现代化了。在修建钢筋水泥楼房的同时,如何保护历史建筑物、民族建筑物、传统建筑物,做到二者不可偏废,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个无法回避的“必答题”。

 

一、镇远基本概况

   镇远位于贵州东部。东面与湖南省新晃县为界,东北与玉屏县接壤,东南与三穗县为邻;南部和剑河县相接,西面和施秉县相连,西北和石阡县相望;北部与岑巩县交界。呈三角状。东西宽5公里,南北长100公里,国土面积1878平方公里。

这里历史悠久,素有“苗疆古城” 之称。这里是苗族先民西迁,由洞庭湖,逆沅江水,从舞阳河,进入云贵高原的第一站。是明朝时期,消灭田氏土司家族,建立贵州行省的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设立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商业特区,是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贵州的第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古镇,还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官商合资的民族重工业发祥地,是中国惟一保存“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和平村工作队” 的地方。

这里苗族先民利用河流,到此开发较早。从秦照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设黔中郡镡城县算起,建县已有2291年历史。《苗族十二大歌》多次提到镇远(苗语:幸扭)。2014年居住苗族、侗族、汉族、土家等25个民族,全县人口27万。按族别分:苗族等少数民族12万,汉族15万余人;按城乡分:县城6万余人,乡镇21万多人。

 

二、城镇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镇远与其它县(市)一样,追求高楼大厦。“城市建设就是推倒重建” 的观点深入人心。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建“炮楼”、 修“洋房”, 大有“砸烂一个旧世界,重建一个新社会” 之势。大拆大建,拆掉上官大院等一些四合院古民居、文庙和仁寿宫等一些历史文化建筑。古民居、古码头、古巷道不是旧貌新颜,而是推倒重建;不是面目一新,而是面目全非,古城将要变成新区。是保护历史建筑文化,另址修建现代建筑;还是推倒历史建筑,原址修建现代建筑?逐步摆上县委、县府议事日程。历史建筑物出现“拆除——新建——恢复” 怪现象。老城变为既不古也不新,既不土也不洋;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经过10多年的阵痛与摸索后,县委、政府果断提出“保护古城,开发新区” 的战略思想。在城镇建设中,划定古城保护区,不再打老城区的主意。对古城区,不再进行“大手笔” 规划,大规模建设。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修旧如旧,永续利用” 的原则。从而保护了傅家大院、全家大院、茂兴大院等一大批古民居和天后宫、北极宫、炎帝宫等文物古迹以及县委大院、政府大院等历史建筑,使镇远保住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这个金字招牌。促进古城历史建筑文化的复兴,带动人文旅游的发展,实现“古为今用” 的目标,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保护古城,建设新区”方面,通过吸收教训,总结措施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谓是一个成功的事例。21世纪的今天,再也没有人认为:古建筑是过时的、无用的、有碍社会发展的东西。

 

三、苗族村寨嘎网摡况

   2012年,在推动城镇建设,进行城镇扩容工作中,又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即对民族村寨是否需要保护和如何保护的问题。在古县城西面开发芽溪新城区,对嘎网苗族土司庄园是否保护的问题。嘎网座落在古城镇远火车站与新城大石板火车站中间。东距古城镇远火车站8公里,西距新城大石板火车站4公里。嘎网,苗语地名,意为官府驻地。有“千年苗寨” 之称。系涌溪乡芽溪村辖。这里有梁田宋李、肖姚潘石、刘龙张杨、吴王雷谭、邓腾邱等近20个姓氏。2013年有120650人。人均收入从20114282元,上到20134830元,低于全县2013年人均4884元水平。

该地交通便捷。1941年镇远古城至涌溪乡际公路通过该地。1943年,镇远至台江县际公路通过该村。1975年,鼓楼溪响水洞水电站建成,解决用电问题。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水充促。嘎网是州人民政府2005年命名为第一批民族文化保护村寨。是贵州省民委2011年对外公布的第一批特色民族文化村寨,是镇远县保存的独一无二的苗族土司庄园寨落。此地是镇远县古城之宝的出产地,镇远县土地改革的试点地,也是贵州省四大土司之一,即宋代田氏家族的发迹地,还是清代吴敬梓笔下的歌舞地的发祥地。

这里历史悠久。公元前2000余年,苗族先民一支先遣移民迁徙到此。创世纪史诗《苗族古歌》和《苗族十二路大歌》多次提到镇远(苗话:幸扭)。公元574年,田思鹤在此建立军民总督府。唐朝“安史之乱” 后,田氏在此设:  类似州级自治政府的直属朝庭管辖的竖眼大田溪洞,下辖九溪十八洞。1107年废止竖眼大田溪洞, 归顺宋朝中央政府。1277年春,镇远刺史田景贤归降元朝, 40名苗族歌舞表演队到朝庭“献土风”表演, 受到元世祖的称赞。1362年春, 明玉珍在重庆称帝。 镇远知州田茂安献地降于西夏, 明玉珍封田茂安为万户侯,并于13635月授予“管军万户府印”,在嘎网设思南道都元帅府。1368年改为思南宣慰司。既管军又管民。宣慰司下设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和长官司。田仁厚为宣慰司宣慰使。1390年将宣慰司机关单位搬迁到水德江(思南县城)。1411年,田氏家族因矿产而争夺(青溪镇朱砂堡)地盘发生内讧。1413年,朝庭借势灭田氏,建立贵州省。将其领地思州、思南分割为镇远、思州、思南、石阡、黎平、鸟罗(松桃)、铜仁、新化(锦屏)8个府。官员实行“改土归流”, 领地不再实行自治。结束田氏从隋朝公元574年至明朝1413年止,统治黔东829年的历史。“改土归流” 后,田氏家族也分布在上述地方。镇远县两件镇城之宝:像征权力标志的管军万户府印和春秋战国时期达官富人独享的青铜音乐器勾镝均出土嘎网。还出土哺乳动物化石剑齿象齿板5件、清朝虎皮兵服1件、琥珀珠和琥珀手镯等文物。这里有“燕赵出侠士,嘎网多英才” 之说。历史人物较多。国民政府陆军新编三0二师师长潘世超系嘎网人。国民政府少将、黄埔军校学员潘逸凡出生于该地。毕业于国民政府陆军大学特別班任国民党薛岳军队吴奇伟师部参谋长、镇远专员公署专员保安少将司令的任盛濂出生在该地。20世纪50年代初,镇远籍第一个走上镇远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岗位的刘文光是该地苗族村民。1952年荣获“全国水稻丰产模范” 的龙正明也系该村苗族村民。1951年在镇远县第一批(3名)公开加入共产党的吴国祯同样是此地苗族人。编写第一部23万字《中共镇远县历史大事记》的刘祥斌出身于当地苗族家庭。镇远县第一个女村长肖成英同样在嘎网苗族家庭。20036月田坝、芽溪、鼓楼溪3个村合并称芽溪村。2008年镇远县城举办向汶川地震捐资晚会,捐资最多的石荣华系此地苗族轻年人。进入21世纪后,这里仍保存有红(洪)旗屯、帅旗屯、十万屯、塘头哨、姜圆哨、芽溪哨、班鸠哨等元末明清军事遗址和立房嫁娶,牛角敬酒;长桌宴席,鸡肉稀饭;喝酒盖印,酒歌相劝;礼送糯米,馈赠鸡蛋等遗俗。嘎网极具代表性。

一是百家姓集中。这里有:一口吞天的吴姓,万人之上的王姓,吉祥如意的龙姓,坚硬无比的石姓,好田好水的潘姓,能文能武的刘姓,易如反掌的毛姓,微柔月光的肖姓,长弓待发的张姓,仙女在兆的姚姓,震耳欲聋的雷姓,十八子弟的李姓,横顺不变的田姓,逼上梁山的宋姓。此外,还有木易组合的杨姓,一代伟人的邓姓,深不可测的谭姓,一路走运的腾姓和受人尊重的梁姓。一个村寨竟有20多个姓氏。众姓住此,和睦相处,在农村,实属罕见。时间迈进20世纪70年代,该地不再有杨姓。原因传说是,杨姓住此,不是夫妻性不合,就是鸡鸭夜乱叫,或是猪牛长不大。杨姓自动搬出,在南山自成一寨,人称:杨家寨。容纳百姓,不纳杨姓之谜,众说纷纷,至今尚未解开。

二是旧址遗址集中。这里有唐代修建的保存最完好、贵州境内最长的嘎网人工河。由大石板流向西峡进入舞阳河,河床宽2米至2.5米,两边河堤高于粮田1.5米,河堤上部宽1米至1.5米左右,整个河堤断面呈“凹”形状,全长8公里。寨中保留田氏庄园遗址和部分石围墙。寨北面有苗族田氏土司和赔葬人员之墓,当地人称百坟岽。寨边有东、南、北3个寨门和3口圆形古井,石拱桥3座。进入明代,中央王朝加紧讨伐苗族为主的西南少数民族,对其实行军事围剿。在嘎网周围筑有众多军事堡垒,屯兵驻军。在南部约2000米处的小屯山顶,残留元末明初时期城堡遗址,设有斑鸠哨1处。北部有红(洪)旗屯、帅旗屯、十万屯。《镇远府志》称:“十万屯在府城西南6里,临江,宣慰田氏屯兵之处。”西面有张旗屯、水花屯、五里屯,西南有塘头哨、姜圆哨、后哨址。东设芽溪哨、尹坡哨,建有武仙庙(系蚩尤庙)。东南部不足2公里的甘沟,有乾隆十九年七月二十四日刻的摩崖2方。阴刻字迹清晰可辨。其中河西岸1方文字是“马院古楼洞,老鹰岩两岔堰,跟岭直上,大歇气堂为界,府县定案。”两方摩崖内容大体相同。它为研究当地乾隆时期社会状况提供文字材料。嘎网系竖眼大田溪洞遗址。《镇远府志》称:竖眼大田溪洞,不仅辖镇远全境,而且施秉也属“竖眼大田溪洞地。”“竖眼大田溪洞”建于1074年,废于1107年。竖眼大田溪洞类似自治州政府。下辖宛溪洞、老黄洞、平冒洞(今大菜园)、小田溪洞(今文德)、芽溪洞、马院洞、小溪洞(干沟)、涌溪洞、鹞坪洞、窑头洞和田家洞、蕉溪洞、郎洞、木梁洞、石桥洞、上坪地洞(青溪镇)、秋溪洞(羊坪镇)、金浦洞(金堡乡)、松明洞、苗度洞(爱和)、铁山洞(铁山溪)、坡头洞以及冽洞、白腊洞、游鱼洞、龙洞等近30个洞似县、乡政府。涵盖疆域接近镇远县2012年行政区域。史书记载,镇远至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派大将军白起率兵伐楚(楚国系苗人国)定巫,才有汉人进入。故镇远有“先有苗家,后有客家”、“先有镇远,后建贵州”之说。

三是珍贵文物众多。“文革”期间,出土清朝虎皮兵服1件。给研究反清英雄张秀眉和清代王朝出兵镇压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提供物资参考。19853月,在嘎网发现和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剑齿象残齿板5件。剑齿象动物为广义的华南熊猫剑齿象动物中的主要代表物种。化石的出现,为研究该地地质结构提供科学依据。19988月,在距嘎网的漆树湾山坡腰间石隙中,挖掘出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或富人享用的青铜乐器勾镝。全国仅存3件,系国家一级文物。它的出土,给史学界专家、学者研究嘎网的历史提供重要的实物证据。20006月,在嘠网西北面一个荒坡地,又出土一枚土司官府使用的印鉴“管军万户府印”。该印为铜质,国家一级文物,全省仅有此件。重1800克,正方形,印面8.3cm×8.3cm,厚2cm。柄高7.2cm,柄底宽4.5cm,柄顶宽3.8cm,柄底厚1.6cm,柄顶厚1.3cm。印面篆书阳刻“管军万户府印”6字。印背阴刻“圣旨颁隆,管军万户府印,大夏天统二年(1363年)五月十八日造”22个小楷书字。专家提出:印鉴的出现“对研究明玉珍政权历史及贵州石砌营盘时代、性质等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20世纪70年代还出土清代琥珀珠和琥珀手镯,它们均为玉器,属于国家二级文物。

四是历史人物集中。嘎网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有一大批历史人物。民间有“燕赵出侠士,嗔网出英才”之说。岗汪系田茂安庄园所在地。1362年春,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夏”。年号“天统”。镇远知州田茂安献地降于西夏。在镇远嘎网置思南道都元帅府。1368年,改为思南宣慰司。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说明宣慰司是行省与郡县之间的下传上达的行政机构。史书载:“设置在边远民族地区的宣慰司,还常是宣慰司兼都元帅府或管军万户府。”即管民又统军。宣慰司下设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田仁厚为思南宣慰司宣慰使,辖24个长官司(乡级行政机构)。天统二年(公元529年),明玉珍圣旨颁降田茂安(系田仁厚之父)兼“管军万户府”。镇远早在元代就开始施行土官土司制度(简称土司制度)。嘎网出英才,除世人皆知的宋代田氏家族外。在民国时期有:生于1897年,1947723日授予国民政府军陆军少将军衔,新编第三○二师师长的潘世超;当年国民党中央政府警卫总队总队长、蒋介石的侍从室卫队长任世桂出生在嘎网不远的地方。潘逸凡(?年—1950年),国民政府军少将军衔,黄埔军校学员;任盛濂(19101979),出生在嘎网西部一个地方。系黄埔军官学校第六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4期毕业生,后曾任黔军营长、团长。1936年,任国民党薛岳军吴奇伟师部参谋长。抗战期间,任第13110师少将参谋长,参加鲁南、湘西重大战役。19467月,任盛濂于南京军官训练团受训后回贵州,任贵阳警备司令部参谋长。1948年,谷正伦任贵州省主席,命任盛濂为镇远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此地。这里是中共镇远县委进行土地改革的第一个村。1951年,中共镇远县委公开发展第一批仅3名中共党员,其中1名是嘎网的苗族同胞。1952年,该村苗族同胞龙正明获“全国水稻丰产模范”殊荣,荣获国务院邀请,进京参加国庆典礼大会,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49月,嘎网村苗族人刘文光当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文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当地第一个走上县级领导工作岗位的镇远籍人。镇远县第一位女村长肖成英系该地人。第一部23万字《中国共产党镇远县历史大事记》(该书获黔东南党史大事记编写第二名)、23万字《镇远县民族志》、15万字《镇远县名胜古迹》书和8万字《民族村寨民族人物》、11万字《镇远县特色村寨》以及《镇远宗教文化》6万字书,均出自于嘎网苗族同胞刘祥斌之手。这里既有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也有自卫还击作战的英雄,还有合法致富的富翁。

五是流传奇异的医术。凡有生疮、生异子的人,可不用吃药打针,只要请艺人,在其患者身上某处用针轻轻一挑,马上见效,眼中异子就治愈。用香纸念咒语,身上肉内疮疱立马就消,这种奇异医术至今仍保存。进入21世纪仍盛行神药两医。

嘎网还是镇远县“歌舞地”发祥地之一。保留众多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虽靠近县城,然而却很少受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洋文化影响,仍保存自己独有民族特征和远古的遗俗。如自由恋爱,游方对歌;母亲盛装,女儿继承;立房嫁娶,牛角敬酒;长桌宴席,鸡肉稀饭;鸣炮迎客,喝酒打印;酒歌相劝,鸡蛋赠送等风俗。传承着多如牛毛的民间故事,保留着众多的苗族节日。其中九月九打谷节,又称秋收节最具苗族特色。打谷节这天,中年男子杀鸡宰鸭捕鱼,家庭主妇煮饭炒菜烤酒。这些均为迎接远方客人的到来,作好前期准备工作。青年小伙子们穿上节日新衣,未婚大姑娘们身着盛装,银光闪闪。一会儿到斗牛场,参观斗牛赛马等原始娱乐活动;一会儿走进踩鼓堂,参加踩鼓舞活动。跳踩鼓舞时,人们手牵着手,围成几层圈子,踩着鼓点。时而减慢节奏,翩翩起舞;时而增快节奏,放开手脚;大声呼叫,粗犷至极。欢笑声、飞歌声、银饰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饮过米酒的小伙子,趁着酒兴,胆子更大,跳得更欢,气氛更活跃、奔放。节日期间,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观看斗牛赛马活动,观赏踩鼓舞、板凳舞。其中:竹竿舞最激烈、奔放、尽情。每年前来考察民族风情、考究历史文化和参观九月九打谷节活动的中外游客、专家学者高达数千人次。为何有此节?传说远古时代,百兽与人一样,能用语言交流思想,后因老虎蛮不讲理,称王称霸,被嘠网苗族老汉设计吊死在树上,百兽见状,不敢再讲话。某年秋天,有两头牛为证实自己力气和给主人贡献大小,争论不休,打起架来,把未成熟稻子踩坏,主人非常生气。后来查实,是蛇出的馊主意,苗族老汉发誓不与蛇来往,叫狗监守大门,令鸡报晓时间,罚猫捉拿老鼠,不准兽类再乱聚会。决定每年秋收后九月九这天举行斗牛赛马活动,沿袭至今。九月九秋收节活动和板凳舞,2006年已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针对上述情况,是满促开发商“一刀切”, 搞 所谓便于“统一开发”、“ 整体划一” 成四化; 还是宜保则保,宜留则留,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有我无你、有你无我,水火不容, 势不两立; 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容,共同繁荣? 又提到县委、政府的议事日程。

 

四、县苗学会力争保留

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人们一味追求西洋式、沿海式建筑风格,缺乏民族村寨保护意识,甚至认为民族建筑是贫穷落后的标志,西洋建筑是富裕文明的象征。不少民族村寨在所谓“小康新村”、“ 美丽乡村” 建设中出现建设性的破坏。不少民族村寨,房屋全部姓“洋”, 没有一栋姓“民”。 抹杀了个性,消灭了特点。千篇一律,万屋一面。似呼就小康了、美丽了。县苗学会认为,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的物化和载体,是民族文化的符号和记忆;世界各国先进的东西要学,但民族特色文化不能丢。在留与拆嘎网的问题上,从意向性开发到讨论决策和其它场合,县苗学会负责人潘锋不厌其烦,多次向县委、县府和请来帮助设计的省州规划部门、西南和北京设计单位陈述,保留嘎网大寨,将其作为“城中村” 保留的历史延续必要性、现实生活多样性和民族旅游发展必然性、国家政策法律的规定性,争取得到设计部门、专家学者、各级领导的理解同情、支持帮助。

 

五、县委、县府最后决定

经过县苗学会的不懈努力,甚至不惜与有关人士顶嘴、红脸,打口水仗。县苗学会的执著精神和“顽固” 行为,感动了上帝,说服了设计,打动了专家,形成了共识:生活需丰富多彩,房屋应多种多样。为了既保护苗族特色村寨,又不影响城镇扩容。县委、县府反复研究,权衡利弊,最后采纳县苗学会建议。决定:弃其糟粕,保其精华。将嘎网大寨作为城中村给予保留,保护土司文化的根基。让人们回味“灭田氏,建贵州” “千年苗寨”土司文化气息。保留:1. 嘎网大寨;2. 田氏土司墓;3. 武仙(蚩尤)庙;4. 马鞍(蚩尤)山。作为斗牛、赛马、芦笙堂、踩鼓舞等用地。这样既不影响城镇建设和发展,又促进苗族文化繁荣与发展。在满促人们城镇建设实际需要的同时,又满促广大苗族同胞的心理需求。避免征地拆迁,伤害苗族内心,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群体性上访、阻工、斗欧现象,从而维护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促进新城区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