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民族研究

少数民族村寨贵在保持文化特色

 

少数民族村寨贵在保持文化特色

 

现代化不等于汉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的衣食住行,在本民族传统习惯和风俗的基础上,不可避免地催生着某些变化。比如餐桌上的罐头、方便面,孩子们的饼干糖果;比如雨衣、雨伞,运动服和塑料箱;比如电动车和自行车;比如水泥、钢材以及玻璃、塑料制品用于房屋建设等,更不要说电视、手机和学校教育了。所有这些不能说是“汉化”了少数民族,而是少数民族生活、生产、交往的物质需求以及休闲和精神的需求逐步“现代化”了。

  此外,民族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是经常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尤其是在交通和信息传播日益发达的今天。“民族”从来就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中华各民族千百年的演变就是明证。一个是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一个是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更替,总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民族自身的特色。民族传统不可丢失,否则民族早晚要消亡;但是民族传统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能与时代接轨,也会因落后而被淘汰。

  少数民族村寨和建筑(寨门、住房、祭祀、聚会、交通如风雨桥等)是由这个民族所在的自然环境和相关的营建资源——场所和建筑材料所决定的,是为“器”。而生活在其中的乡民的种种功能需要,包括精神生活即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是为“道”。“器以载道”、“道器相生”,它们之间是互为因果的。梁思成先生讲道:“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于求新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形制之派别,乃其材料和环境所形成。”这段话经典地表达了这个道理。

  保持民族特色的要旨

  首先要尊重和保持村寨所在大环境的自然生态,这就是支撑村寨的山山水水、地形地貌、绿化植被。在少数民族村寨的选址、营建上,祖祖辈辈从来都是把这一点作为重中之重。即使有所伤耗,也会千方百计加以补偿。广西桂北流传一句“高山瑶,矮山苗,汉人住平地,侗家居河槽”,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侗族村寨几乎少不了风雨桥,桂北各个少数民族离不开干栏木楼寨。

  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特色,是他们祖祖辈辈依托自然山水和生态资源,既适应大自然又依托大自然的积累和积淀。许多风俗是他们顺应自然产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模式,比如鄂西土家族的龙船调、摆手舞,内蒙古蒙族的赛马等。许多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图腾往往同样离不开顺应自然的根由,比如云南西双版纳州傣族的水井崇拜和泼水节,四川等地彝族的火崇拜,等等。

  总之,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首先是保持他们的村寨的基本结构和建筑的基本模式,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保护他们村村寨寨赖以存在的自然山水环境和千差万别的自然风貌。劈山断水,大拆大建的行为是一种“杀鸡取卵”的行为,是从根本上毁灭少数民族传统民族特色的极其错误的做法。

  特色与生态发展相互促进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之中,一方面这些村寨特色的保护需要资金的投入,需要乡民的参与,需要种种管理;另一方面,这些村寨保护了自身的特色,又会带来产生经济效益的种种途径和机会,他们是相互促进的。

  种种动向表明:“城市化”同时也派生着“逆城市化”。长期生活在交通拥挤、污染严重,处处是钢筋混凝土丛林的“城里人”,非常向往大自然的乡土田园。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大多数分布在人口稀少山清水秀的地区,有的几近原生态。近几年来,度假养生、旅游观光,甚至候鸟式异地购置房产,少数民族村寨都十分受青睐。例如:云南和西藏交际界的藏族聚居区,许多藏族群众在自家木屋里办起小客栈,全家载歌载舞,同时兼卖烤羊肉、青稞酒,生意非常红火。

  旅游、度假、养生、异地居住等等新的消费模式,是经济增长、文化繁荣、人民生活上档次的标志,也是“中国梦”现实化、具体化的一个明显标志。现在的问题是,上上下下需要指导思路明确、完善管理、加强宣传和引导。

  从规划层面看发展更新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基本上都在农耕或渔牧地区,各地区情况经验千差万别,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加上农村和城市差别也很大,比如土地和房屋的产权,公共设施的投资来源等等。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有关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的规划导则。

  但是,约定俗成的有关这些特色村寨保护和更新发展的大体思路和价值取向还是有的。比如,区别已经挂牌的历史文化村镇和街区;区别不同的距离城市的位置;区别对外的交通联系状况;区别经济发达与欠发达的不同层次等。有专家认为:这些村寨在单体建筑的保护和更新发展上,总体来说,快动不如慢动,大动不如小动,集中不如分散,统一不如多元,改造建筑不改变位置,更新内部实施不改变外部造型和风貌,等等。这种说法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并广泛地被实践所采纳。

  经验表明,特色村寨的保护和更新发展,事关民族政策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事关众多少数民族同胞的民生和福祉,既要谨慎从事,又要敢于突破,需要在实践之中不断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