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民族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古村镇的主要类型

 

少数民族地区古村镇的主要类型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应该首先了解少数民族古村镇的类型,了解他们是怎样产生、发展,怎样走到今天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他们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建成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村镇。

  农业与家庭副业结合型

  家庭副业是农民利用业余时间和家庭中的辅助劳动力经营的个人生产活动,如织布、编织、饲养、采集等。在一些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副业结合,支撑了古村落的发展。

  历史上,四川平武的藏族白马人以耕地和畜牧为主要生计,在农业生产之余,每户人家还从事打猎、采药、伐木等副业。农业与家庭副业相结合,尤其是木材的出售和牛羊的饲养,使藏族白马人生活富足。

  侗族居住在贵州、广西、湖南三省交界的地区,是南方的稻作民族。侗族村寨普遍种植杉木,以栽种和出售杉木为主要副业,这使他们获得丰厚的收入。

  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的傣族也是典型的稻作民族,水稻种植给他们带来稳定而丰富的粮食,各家用庭院中所种蔬菜以及棉、麻、自制的陶器等与当地山区的其他少数民族交换山货,与内地汉人交换日用品。

  农业与手工业结合型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从事工业生产活动,手工业是脱离了农业的经济活动,包括各种制作和加工。这类村落的发展通常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耕地较少、土地质量差,仅依靠农业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需要发展手工业来改善村落的经济状况。如云南丽江束河纳西族村,当地可以种植小麦、大麦等农作物,但由于距离雪山太近,气候寒冷,农作物生长不好,农业的收入远远不能支持村落经济的发展。为谋求村落的发展,远在明代,束河就发展了制革手工业,以满足茶马古道上马帮的需求。该村生产的皮鞋、马鞍、皮衣享誉滇藏地区,赢得了“束河皮匠,一根锥子走天下”的美誉。

  第二种类型是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历史上就是匠作之村,手工业给当地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云南大理鹤庆的新华村,不但农业生产条件好,还以银器制作闻名。2000年,新华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俗文化村”,当地人把新华村称为“银都水乡”。

  农业与商业结合型

  农业与商业结合发展形成的村落可分为3种类型,一种是自然条件不好,仅靠农业不足以支撑村落的发展,需要从事商业活动;第二种是人多地少,需要经商弥补;第三种是处于交通线上便于经商。

  云南大理巍山永建镇东莲花村属于第三种类型。该村是茶马古道上保存较好的一个回族古村,因广种莲藕而得名,2007年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早在元代,东莲花村所在的永建镇地区就是回回军队屯戍地区,明代时这里的经济就发展到很高水平。清末,东莲花村成为茶马古道南线著名的驿站,许多回族人通过马帮运输而致富。到民国年间,东莲花村马帮运输已声名远扬,家家养马,户户经商,村内马帮云集,来往商旅如织。

  商业贸易发展型

  商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不同的特点是:农业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财富积累慢;商业经济以经营牟利为特点,财富积累快。因此,以商业经济为特点的村镇发展快,建设质量较高。

  广西昭平县黄姚古镇并不具备商业市镇发展的交通条件,历史上也不曾是政治中心或军事要塞等,它的兴起与其所处的区域地理中心位置有关。黄姚地处4个县的交界地带,这一地区周边的乡村需要一个货物集散的中心。善于经商的广东移民迁入后,推动了黄姚商业的发展,使黄姚逐步成为该地理单元内的物资交易中心。

  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镇是因制售茶叶而兴起的村镇。这里是传统普洱茶的主产地,也是茶马古道最南的起点,著名的“七子饼茶”就产于此地。清朝时期,易武的“车顺号茶庄”因为进贡有功,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赏赐,授予“瑞贡天朝”的匾额。内地客商纷纷来到易武开设茶庄,经营茶叶,嘉庆及道光年间易武普洱茶产销进入最辉煌的时期。

  矿业发展型

  历史上,我国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矿业生产力水平低、规模小,还不能形成大的矿业城市,只是产生了一些小型矿业村镇,其人口规模也不大。

  云南楚雄禄丰县黑井镇是制售食盐而兴起的市镇,这里是云南著名的食盐产地。元代,黑井盐产量就很大;明洪武时,黑井盐的产量仅次于安宁井,黑井成为云南第二大井,也成为云南最繁华的陆上码头和商品集散地,成千上万驮盐的马帮、盐商往来于此,各种文化在这座多石少土的小镇交融。

  云南会泽白雾村是因铜矿开采而兴起的村镇。最初,运铜古道从东川出发,经鲁甸、永善,从黄草坪下金沙江,过叙州(今宜宾)航运到泸州,沿长江过重庆、汉口,到扬州转进运河,北上天津、通州,到达北京,行程近万里。清乾隆时滇铜外运数量激增,原来绕行乌蒙山间的古驿道山陡坡险,十步九折,人不堪其累,路不堪重负。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人工开凿了娜姑到小江口的百里绝壁小道,滇铜可从小江口下金沙江转水运,背夫们可少爬数百里山道,该道成为滇铜外运的捷径。新路所经过的白雾村成为滇铜外运旱路转水路的中转站,也成为各矿区获得物资补给的后勤供给地。白雾村马帮往来络绎不绝,经济十分繁荣,各地商人常驻于此,有商号100余家,号称“万里京运第一站”,成为繁华的商业市镇。从白雾村现存明清寿佛寺、三元宫、张圣宫、万寿宫、文庙、财神庙、太阳宫、祠堂、常平仓、养济院、大戏台、天主教堂,以及鳞次栉比的古老民居、驿站、店铺,可以看到古村昔日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