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民族研究

试谈苗族的历史框架

 

试谈苗族的历史框架



  在当前大力发展包括苗族文化在内的民族文化旅游业时,我们在基层经常遇到客人们问及苗族的历史源头、历史框架、苗族形成时代及其苗族文化的历史上限等等重大问题。而目前首先是苗胞内部对上述一些问题的看法还不很统一。你想一想,面对浓心了解苗族历史的客人和记者,我们会不尴尬吗?因此大家企盼在包括《苗学研究》和《中国苗族网》在内的相关报刊和网站上尽早能见到苗胞满意,史学界基本认可(很难使一些人认可!)的关于苗族历史框架等等上述诸问题的正确或相对正确的答案。写此拙稿,意在抛砖引玉。目的是想尽早地使苗胞对上述问题得到统一认识即符合苗史事实。以便相对准确地将苗族历史的真实向客人和记者宣传。使人们也才能正确地把苗族的历史和苗族文化的历史写进正式出版的文章、书籍、画册、音像影牒等等中。否则,若今后有人写新的《中国通史》或《中华民族史》之类的书时就不可能正确地反映苗族的历史。那时我们还能去怪他们吗?更重要的是在当前急需办的事是从苗族的真实历史中发现其发展规律,从而看清苗族社会目前存在着的问题和解决这些落后问题的措施。让大家都来促进苗族社会及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大发展,不拉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后腿,共同为苗族为祖国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

  从大量的考古史料显示,早在400万至300万年前,在中华大地上就有古猿人即自立人的活动。历经过自立人(古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阶段。但起源是多源的。不是只由一对雌雄古猿繁衍发展起来的。

  中华大地上的远古居民,分散活动于四面八方,在彼此分隔的条件下,适应辽阔中华大地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创造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旧石器时代已显现出来的区域性特点的萌芽,到新石器时代,更发展成为不同的区系,从而成为认识中华民族起源多元特点的科学基础。1943年出版了徐旭生的名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把中国远古人类大致分为从西北部发祥而来的华夏(炎黃神农)、山东东部沿海的东夷、南方的苗蛮三大集团。苗族的先民则是地处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苗蛮集团。多数史学家包括范文澜先生在内都持此见,只是他把苗蛮称之为“南方的蛮族”。拙文同意多数史学家和苗学专家的意见取苗蛮提法。吴荣臻总主编在《苗族通史》第一册的导论部分在论及苗族多元一体论中说:历史上庞大的苗蛮集团,绝不是由某一对公公婆婆生的儿女或由某一个氏族发展而成的,而是主要由长江流域格聚的若干块地方和若干个氏族部落经几万年乃至几十万年长期生活,劳动,相互往来,逐渐融合而成的。在上述第一册第109页上还说:在我国南方旧石器时代发展形成的晚期智人,应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我国南方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当然包括发祥并祖祖辈辈生活在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原居民---苗蛮集团的直系祖先。的确如此,苗族先民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如西方人讲是上帝造的。这,《苗族古歌》里讲得很清楚。苗族的古老先民即苗蛮族团经历了中华古代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笔者按:苗蛮,这是梁启超、徐旭生等史学家经常用的名称,也是符合苗族先民处于南方时发展稻作农业的名称,范文澜先生则称为“南方的蛮族”;有个别史家又将苗蛮称为古代的南蛮或古三苗。因蚩尤九黎后有三苗国,三苗国被禹击败之后又有史称的南蛮。前后间极易混淆,故前者的古三苗和古南蛮均不宜再用,只宜取苗蛮族团;苗蛮族团包含苗族和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的先民)。

  中国的多数史学家都说:中国上古史有三皇五帝时代。三皇指的是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

  笔者就从汉文古籍、《苗族古歌》和考古史料中来考察三皇的历史足迹的角度来试谈苗族的历史框架。现在就先从第一皇燧人氏说起。

  我国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1964年8月重版《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的第83页上说:中国古代“有所谓‘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燧人氏时代”。

  《帝国世纪》云:“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史记·补三皇本纪》曰:“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仰则观象于天……”;《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史料太多,举不胜举)

  伟人恩格斯在其著《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8月版)的第202页上指出:“摩擦生热,在实践上是史前的人就已经知道的了,他们也许在十万年前就发现了摩擦取火,而且他们在更早以前就用摩擦来使冻冷了的肢体温暖”。火给人类带来了易消化促汲收弃腥臊的“熟食”,而且给冬天和冷天带来温暖以及在黑夜带来如太阳一样的光明。因此,在中国民间中就有人便尊称发明火的人或氏族尊称为“天皇”。天者,太阳也。

  1979年6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汉族学者田兵编选的黔东南州《苗族古歌·开天辟地》里也记述在姜央(亦有称伏羲)之前还有一位十分可尊的火耐公。古歌中作了如下的极简要描述:“火耐老公公,心灵手又巧,用石互相敲,迸出红火苗,人人打锅灶,菜饭才过煮,得肉才过烧,吃的喷喷香,大家咪咪笑。” 。老苗学专家贺国鉴先生在撰写1985年10月出版的《苗族简史·原始社会及其解体·氏族和部落》之第18页上就征引过黔东南《苗族古歌》里的这个火耐老公公的业绩。贺老还根据古人类发明、使用、保存火的一般规律记述了苗族先民发明火使用火的简况。可见,黔东南苗族讲的火耐公公时代就相当于中国史称的燧人氏时代。在中国历史上,这是最漫长的时代。又包括早、中、晚期。

  三

  上面已征引过的两条信息即《帝国世纪》云:“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和《史记·补三皇本纪》曰:“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仰则观象于天……”说明:在燧人氏时代之后有伏羲氏时代。

  (一)、伏羲氏是代表中国的一个比较漫长的历史时代。范文澜先生在1964年8月版《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的第83页上就说:“‘易系辞传’有所谓‘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的伏羲氏时代”。大量的汉文古籍史料显现出这个时代的特征:中国古代人群在物质生产方面已经从原先的采取游荡寻找食物活动进入了从事渔猎和畜牧业生产的谋生发展方式;在人类自身繁衍方面已开始由原始群的杂乱婚姻形态开始进入有序状态。在远古的时候,在苗族先民中流传的先祖伏羲兄妹(黔东南多数苗族称姜央兄妹)在一场灭绝人类的大洪灾之后幸存,不得不成婚育子繁衍人烟的故事传说也是对远古母系氏族婚姻的一种反映。对这一历史时代,《尚书大传》云:“伏羲以人事纪,故托羲皇于人。”后来人们因而尊称伏羲氏为“人皇”。

  著名史学家徐旭生、闻一多、胡小石、刘大杰、冯天瑜、侯哲安、陈连开、白寿彝等等都持关于伏羲的远古传说,最先是从中国南方的苗族先民苗蛮族团中流传,然后向北方和四周传播的观点。主要依据有:

  (1)、《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方……有人曰苗民……名为延维”闻一多先生在其著《伏羲考》中认为延维即是伏羲,是南方苗民之神,是南方苗蛮族团的祖先神;并收集到近50则西南少数民族关于伏羲女娲在洪水过后兄妹婚配再造人类的故事……

  (2)、汉族学者侯哲安先生在《中国南方古代传说人物考》中说:“伏羲、女娲都是传说人物,甲骨文金文没有记载。直到战国时期著作中才把这一传说人物记录下来,(笔者按:即直到战国中叶以后才有人把在楚国的苗族民间中自古以来就一直流传着的关于伏羲女娲的故事用汉文记录下来。这就是与楚国有交往的庄周才第一个把伏羲简记在《庄子》一书中)。而苗族、瑶族则一直流传着他们的故事。这种传说不是没有根据的……江汉流域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流传的洪水故事,以苗族、瑶族为最普遍。”

  (3)、汉族学者田兵先生在其编选的黔东南《苗族古歌。前言》中说:“关于兄妹结婚的故事。在黔东南聚居区,兄妹结婚的主人公是姜央和姜央妹,也有的说是姜央的孩子葫芦兄妹;但云南汶山一带,流传的又是伏羲和伏羲妹或者伏羲和女娲……汉族中流传的伏羲和女娲,有的说是古帝,有的说是兄妹,有的说是夫妻。关系不很清楚。苗族中流传的却很清楚,那就是先是兄妹后是夫妻。因之,从这个故事梗概看来,好像比汉族中形成文字的故事要早,那就是说故事的流传要早于楚国时代。好像在远古时期……”(第3页)“苗族传说姜央和姜央妹或者葫芦兄妹相两相芒,或者说伏羲和伏羲妹是其祖先。”(第7页)。为什么黔东南有些苗民称为伏羲而有不少苗民却称为姜央呢?有人认为称为姜央者,可能是黔东南这支苗族在辗转迁徙中对人名口传有误或因人名隐讳、避免别人追杀之类等原因。其实姜央原本就是伏羲,或者都是同时代同一个族群的头领人物。因黔东南苗族中也有称姜央式人物为伏羲的。正如汉文古籍中伏羲又称虑戏、宓羲、炮牺等同名异写或同一人有几种异称呼一样;杨昌国、胡晓东在《试论苗族远祖传说对“盘古”神话的影响》中也说:苗族古歌中的传说祖先姜央,无疑义地也就是伏羲。(见潘定智等编,由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的《贵州神话史诗论文集》P136-143)。苗族先民还都说,姜央时代是远在炎黄蚩尤时代之前。

  (4)、在操苗语湘西方言区,西部(含云南)方言区的苗族也多称为伏羲兄妹。清初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中载:“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伏羲女娲位。”。1936年受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的指派,凌纯声、芮逸夫二位到湘西作苗族社会调查三个多月,后写了《苗族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芮逸夫说:“现代的人类学者实地考察,才得到这是苗族传说。据此,苗族全出于伏羲与女娲。他们本为兄妹,遭遇洪水,人烟断绝,仅此二人存。他们配为夫妇,绵延人类。”

  (二)、南方指的就是长江流域尤其是指长江中下游流域。主要史料有:

  1、著名的苗学专家石朝江和石莉二位在贵州省苗学会会刊《苗学研究》2008年第2期上发表的文献综述文章《中华文明始祖伏羲氏》中说:鸟夷形成在江南。“鸟纹图饰”作为一个氏族部落图腾的标志,在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中得到相对大量的、众多的反映,然后漫延到山东龙山文化、华夏文化大集体中去。如在河姆渡7000年前的遗址中,发掘出土了“双鸟朝阳”图案……在长沙南托7000年前的遗址,也发现了鸟和太阳的图案,这些都是远古时代的史料的见证。曾在这些古地发祥、生息、繁衍的苗族先民,对于鸟与太阳顶礼膜拜(笔者按:现在黔东南苗族青年女性头上戴的牛角型锒饰,角中间镌饰有凤鸟图案,两角间有一轮太阳光芒四射;可见鸟图腾最先为南方苗蛮族团专有, 苗蛮有人北上中原后传绐东夷人的)。

  2、侯哲安先生在《中国南方古代传说人物考》中说:“伏羲、女娲都是传说人物,甲骨文金文没有记载。”也说明苗蛮族团关于伏羲的远古传说是先在南方流传而不是先在北方。因为北方才是甲骨文金文的原产地。

  3、据吴一文覃东平二位学者对黔东南《苗族古歌》产生年代的研究,认为:(a)苗族古歌的产生和流传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过成千上万人的传唱,通常会融入不同时代、不同传唱者的思想内容,使它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时代特征。 (b)就古歌最古老的部分产生于苗族的原始社会时期是勿庸置疑的;(c)秦汉以前的整个苗族社会形态属原始社会是肯定的……不同地区的苗族所经历的原始社会的时间长短不同……黔东南苗族古歌从产生到完善的时间应为从公元前四五十世纪至改土归流。(序号为笔者所加),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苗蛮族团在南方生活的年代比生活在山东沿海一带的东夷早数万甚至数十万年。

  4、民族学家陈连开先生在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1999年版)一书的第96页上列有小标题:伏羲女娲神话起源于长江下游。他在第97页至98页上先后列出证一:……兄妹为婚的神话与洪水神话相联系,今主要流传在南方苗、瑶、壮、侗、仡佬、布依等兄弟民族中,有的直指兄妹二人为伏戏或伏戏兄妹二人。可见其起源本在中国的中东南,流传至中原,成了始婚嫁俪皮之礼的“人文初祖”;证二:伏羲始画八卦。直到民主改革前,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八卦起源的痕迹。在考古学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八卦图”是安徽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文化墓地出土的一件精致的玉龟和一块玉版上所刻历法图……经专家研究是当时表示四时历法的原始“八卦图”。从而为伏羲的神话起源于长江下游提供了物证。

  5、苗学专家杨培德先生在2007年1月的《蚩尤文化研究》(山东阳谷办)上发表《蚩尤九黎北上与中华文明肇始的多元交汇》文中指出:根据考古发堀,作为蚩尤九黎之标志性文化符号的饕餮纹,出自于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如镌刻有饕餮纹的玉环被命名为蚩尤环;接着,苗学专家田玉隆先生也在2008年第2期的《苗学研究》上刊发《炎黄蚩战前社会性质及战后影响初探》一文。杨、田二位先生为我们又提供了如安徽的八卦图一样有极其宝贵价值的实证。田氏说:“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九黎族的先民崛起于长江中下游的环太湖地区,河拇渡人创造了很高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特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饕餮纹。符号为我们寻求九黎族先民涎生地、发达地和成熟地,提供极为有价值的线索。我们把全国的饕餮纹作了比较研究,发现一个有趣问题,即以饕餮纹的发展演变脉,发现一段无文字记载的中华民族先民史。饕餮纹首见于诃姆渡文化遗址,从技术看,恐为创始期。稍后的良渚文化遗址,也出土了饕餮纹文化符号。学者们把两地的饕餮纹作对比研究,发现良渚遗址出土的饕餮纹似乎与河姆渡遗址的饕餮纹有相似,且又有继承发展的关系……”笔者按:专家们把镌刻有饕餮纹的玉环被命名为蚩尤环及其首见于诃姆渡文化遗址,这就证明蚩尤是苗蛮族团的北上中原部分即九黎族团人士而非东夷人。而且史称的东夷里有北上的苗蛮族团的人士构成。

  6、为何有人把伏羲氏的原始居地本在南方而误说成是在黄河流域如是山东某地或河北某地去呢? 笔者初步认为:一是苗蛮族团中的一部分人比炎帝族团、神农族团和黄帝族团最早进入中原,是苗蛮族团人把关于伏羲和伏羲妹或者伏羲和女娲的故事流传到后来和蚩尤九黎族团有交往的炎帝、神农和黄帝三族团和东夷、其他氏族和部落中去有关;二是正如徐旭生先生所指出的:自从汉代刘歆用比附《左传》与《周易。系辞》的办法把伏羲与太昊(笔者按:太昊属于东夷集团) 说成是一人(见上述徐氏的书第65页);陈连开先生在上述提及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书的第79页上也说:“先秦文献,伏羲与太昊完全是不相关的神或人,《世经》(刘歆著)始将二者合为一位,作为始以‘木德王’有天下而列于三皇之首。故后世考伏羲地理,多依太昊遗裔分布与关于太昊活动范围而推论伏羲的神话源于山东泰山以北以西今豫东鲁西北地区。”现在有许多苗学专家仍持伏羲=太昊的错误观点和神农=炎帝的错误看法,导致了许多关于苗族历史的误读。

  四

  史称的第三皇即神农氏时代。《史记》中认为神农和炎帝各为不同的人或氏族部落名称,只是从东汉班固撰《汉书·古今人表》才将炎帝与神农合并为炎帝神农氏为一人讹传至现代;例如皇甫谧就受此影响。他在《帝王世纪》第103页上说:“《易》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 其实,从司马迁的《史记》和其他的汉文史书来看,炎帝、神农、蚩尤、黄帝等各个不相关的族团都是同一个时代(自然又有各自不同的发展世谱)。汉文古籍多说是从神农氏发明耒耜开始,农业生产在中华大地上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如《白虎通义·卷一》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之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 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总之,在汉文献中神农氏的功绩较其他族团的为突出,因而被人们尊称为农皇,又由于农业与土地关系尤为密切,故又称神农氏为地皇。

  实际上, 正如人们起先只称黄河为“中华母亲河”一样而忽视了长江!忽视了住在长江流域的苗蛮族团!由于苗蛮族团处于长江中下游流域之优越的地理环境, 使他们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首先发明了稻作农业。到蚩尤九黎部落联盟的时代,在各个方面至少都走在炎帝族团、神农族团、黄帝族团的前面。开创了全中华的六七个大项的辉煌发明!涿鹿大战之后,黄帝统一了中原地区,成为史称五帝中的首帝,此后的一些精英持着“胜者为王败为寇”的心理,便把当年的前前后后的一切成就品牌都挂到黄帝的身上。而司马迁也极偏心地把当年人们对黄帝的“不雅训”的话避而不写进其名著《史记》中。伟人周恩来在1957年8月说过:“我们认为,所有的民族都是优秀的、勤劳的、智慧的,只要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世界上所以有些民族比较落后,这是环境造成的,是因为没有给他们发展和锻炼的机会。”实际上,北方的神农氏的“农业先进” 远远落在当年南方的苗蛮族团之后!!可笑的是,当着以往的人们把黄河称为母亲河和中国文明的唯一发源地时,于是也就把原本也是发祥于黄河中游靠近西北的炎帝、神农和黄帝三个族团说成是中华民族的最优秀者。现在人们发现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苗蛮族团居地也是中国的文明发祥地,而且目前是稻作农业在全世界第一的发明地,城镇建筑的先进性比北方早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时,有些人竟把神农=炎帝也挤进南方来,说成是南方人。一些苗胞也奏热闹,说苗族先民的农业和医药也是神农传授的。本来,诼鹿大决战真正是神农族团的第8代帝榆罔联合黄帝攻击蚩尤九黎族团之间的事。神农与九黎是死对头!这有《庄子·盗跖·释义》云:“神农之后第8帝曰榆罔,世时蚩尤氏强, 榆罔与黄帝合谋,击杀蚩尤。”和《帝王世纪》云“蚩尤氏与榆罔争王于诼鹿之阿”为据。但却有苗学专家用苗语译记为榆罔=我王=蚩尤=姜央=姜炎=炎帝=神农,于是至少就有蚩尤+黄帝打蚩尤的天下大笑话出来。现在人们说成先是蚩尤与炎帝斗而后炎黄联合战败蚩尤九黎,那是许多人相信了东汉人班固把炎帝与神农两人或两族团合成一个人或一个族团所造成的天下大笑话!

  五

  为了进一步阐明清楚苗族的历史框架,关键的又是苗族形成于何时代的问题。笔者经过研究认为,苗族形成于三苗时代。理由详见刊于《黔东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51页上的拙作《苗族形成于三苗时代的初步探讨》(早先刊于《雷山苗学研究文集(一),《黔东南社会科学》的同志见此《文集》后就马上刊用了拙文,曰:扩大学术交流范围)。在互不相知的情况下, 吴荣臻总主编《苗族通史》在第一册的正文中第15至36页上详细地阐明了苗族形成于三苗时代的问题。这书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民族出版社于2007年11月出版发行的。也许还会有异议者,自然还可以也应该讨论。只有讨论,才会取得共识。不讨论,永远是各唱各的调,因人们对每事每人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但长期各唱各的调,别人会笑苗家人的!

  为了简要说明苗族形成于三苗时代的问题,这里不得不简要重述蚩尤九黎族团在涿鹿打了败仗后有一部分苗族先民又退回故地即长江中下游(主要在中游)流域,与当年未北上的同胞经过共同努力,不久后又建立了可与华夏族团抗衡的三苗部落联盟。三苗国又最后被华夏族团尧舜禹先后肢解: 即“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分北三苗” 和“入于南海” 等等之后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天各一方的三大支苗族!即形成了操苗语三大方言区的苗族。可见,苗族的形成的时代只能是在这三大支苗民分开之前的三苗时代的中晚期。因为此后苗族先民就再也没有连成一片共同地域的历史机遇了!新中国成立时,全苗族虽然散居天各一方,但在语言母体、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社会内部基层组织、思维方式和尤其是共同心理素质等等仍颃强地保持着共性,尤其是有着共同苗民族的称谓(虽各地叫法有些差异,一是方言,二是避免别人追杀)和苗民族文明祖宗认同意识(尤其是以崇拜民族英雄蚩尤为凝聚力!有些苗区的传说未提蚩尤是为了避免别人追杀)。因而在新中国成立时都心甘情愿地共同自认为苗族, 因为这是苗族先民们在久远时代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始创稻作农业积淀成的族称,是最切贴史实最亲切的称谓。1951年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其实,在唐末宋初时的一些汉文古籍中就有类似“苗族”的词语,元明清时代也有,民国时中共就有许多关于苗族问题的文章和文件,西部方言区的石门坎有过外国人帮忙苗族创制的苗族文字。1936年2月,中共领导的红六军团还在大方县八堡等地组建八堡苗族独立团,等等。近年来,有些外国人想肢解苗族,因而说什么某部分苗民不是苗族或不应称为苗族,是外人强加给苗族这个人们共同体的。国内也有人在今天还在生造出某地苗民是部落(笔者按: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也许他们是在无意中变相鼓励这些人们要组成新的民族,等等。

  六

  可是时至今日,在我们现有的几部由苗族出身的苗学专家近几年才编著的苗史权威著作如《中国苗族通史》(1999)、《中国苗学》(2000) 、《世界苗族迁徙史》(2006)和《苗学通论》(2008)等等仍记述苗族的历史框架为:“九黎、三苗、荆蛮与苗族一脉相承”。甚至记述为“九黎、三苗、荆蛮、武陵蛮、五溪蛮与苗族一脉相承”等等。省内各地史志书籍记述苗史时也如此人云亦云。我认为,如果下列三件事确实存在,上述传统提法就应该修改啦!即(1)、到底有无“窜三苗于三危”的事。我看《史记》上有,别的众多史籍也有其事的;(2)、操西部方言的苗族到底与“窜三苗于三危”有无关系。我看史料上是其事的。笔者也看到侯健、李廷贵、伍略、田玉隆、杨培德等多位苗学专家、苗族简史编写组、《惠水苗族》编写者等等学者的研究和新近由吴荣臻任总主编《苗族通史》的编写组再次亲临甘肃实地调查确有“窜三苗于三危”此事,而且操西部方言的苗族中有部分苗民与此确有关系。苗学专家石朝江在《苗学通论》的第53页至54页上也记述了这件事。从而认为西部方言苗族中有部分苗民确是从“三危”那里辗转向南迁移下来并且成为这支苗族的一部分骨干。他们历尽的艰辛度在三大方言区的苗民中可列为最大,最值得全苗族的同情和赞赏其奋斗精神,是铁杆苗族人!(3)、上已陈述,苗族先民的真正源头为苗蛮族团。她历经……燧人氏时代(黔东南苗族为火耐氏)、伏羲氏时代((黔东南苗族多数称姜央氏), 苗蛮族团的末期就形成了规模不大的九黎部落联盟。有一部分(分批)北进中原后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九黎部落联盟(据说有81个部落)。蚩尤为其中最著名的大酋长……(从略)。

  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苗族的历史框架可以用粗线条记述为 :苗蛮族团〔…… 燧人氏 ( 黔东南苗族称为火耐 氏)→ 伏羲氏(黔东南多数苗族称为姜央氏)〕→蚩尤九黎→三苗(苗族在此时代形成)→苗族操苗语三大方言分布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近300万人迁居外国(笔者按:其中的火耐氏和姜央氏只列了中部方言区的;另两个大方言区也许或无或另有相应时代的称谓,请相应补充!)。而应舍去以往的传统记述:“九黎、三苗、荆蛮与苗族一脉相承”和或“九黎、三苗、荆蛮、武陵蛮、五溪蛮与苗族一脉相承”等等的提法。

  这个框架显示:苗族最早最久远的源头是居住在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苗蛮族团(苗蛮的末期中的主力即九黎人后来分多批进入中原……)。如果只写到九黎, 包括一些老的苗学专家在內的多数人就容易理解成苗族源头在北方去了。虽然范文澜先生早也明确:九黎是出自“南方的蛮族”(即梁启超和徐旭生等说的苗蛮族团),北进中原。

  八

  通过对苗族历史框架的初步探讨,笔者有两点较深的体会:

  (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识和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类思维的认识一样也是有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体,由不太正确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到比较正确再到基本正确的认识过程。而且认识还在不断地深化着的。我们对苗族历史的认识也还在不断的深化中,认识才能不断地接近苗族历史的真实。因此在认识过程中开始有一些不正确或不太正确的认识是难免的。包括苗胞在内的人们开始对某些同一事或人的看法往往是有两种以上的不同看法,这是十分正常的亊。不同的看法正是促使持不同观点的人们进一步对该事或人进行深入研究的强劲动力。既然对苗史框架包括苗族形成的时代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们就一定要按中共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办事。建议尽早在省、地州、县市的相关《苗学研究》刊物上用一定的篇幅展开讨论。尽力早日使大家,首先是使苗族同胞的认识得到统一(即符合史实,史实是宇宙间最大的权威!)。不讨论,会各唱各的调,各敲各的锣。别人到底听谁的呢?我们各级之所以办苗学会和会刊,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苗胞和热心研究苗学的兄弟民族同胞有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要把各级苗学会当作一个庞大的认识主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希望全省各级苗学会的决策者们要加强此项工作,首先以书面和网络的形式从学术交流的角度来讨论一些重大问题。以便取得共识。有些同胞怕一争议会影响团结。笔者认为,只要认识到争辩之唯一目的是为了使人们首先是苗胞的认识进一步接近某事或某人或甚至是苗族历史以及苗族文化及其苗族文化之历史的本来面目。只要辩论双方都持有向真实即真理低头的态度。都会破除自己的思维定势,抛弃一点个人面子和架子,认真反思本人原来观点的正误。就不会影响团结。离开了这一宗旨而搞无味的钻牛角尖的甚至有意编造是非的争辩的确是没有什么意思。当然不能搞这样的争议。

  (二)、对于一个没有本民族通用的文字随时把从古代到近代(主要指各地苗人掌握汉文字之前)里本民族的人所做过的事和经历均记录下来的苗族来说,要准确或相对准确地编写出令苗族满意(这是基本的)使国家认可的《中国苗族通史》之类的书是很不容易的。好在我们已经有了如上提及的几本和未提及(笔者未见到)的较权威的书。但这些书还未穷尽对苗族的整体历史和三大方言区(尤其是西部方言区的)苗族各自的较细的历史真实。还需要不断地充实、弥补不足和统一对某些历史阶段某些事或某些名人的认识。为了继续搞好苗学研究,笔者建议:(1)、一定要继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含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的理论尤其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而产生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来指导苗学研究工作。因为伟人恩格斯于1878年6月就在其名著《自然辩证法》中(1971年8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29页上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这个“理论思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要十分重视不断发现新的考古资料及其研究成果(这是黄金标准);(3)、对苗族的口碑资料还必须特别地要加以重视。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最初的历史,总是先用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巫词、歌舞、节日、生产(物质生产和人的繁衍)、生活习俗、服饰文样如刺绣和蜡染图案等的方式方法经世代流传下来的。但在一些地方的故事传说中,例如缺乏对某个战争或民族英雄的陈述,很可能是由于苗民怕别人追杀等原因而不言传。我们不能因此就断言某支某地苗族不参加某次战斗或其他什么什么的。当然也有弃伪存真的任务。(4)、我们必须要继续重视对汉文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弃伪存真的应用工作。要下大力认真地从浩如烟海但却纷乱繁杂、真假参杂的汉文史料中理出符合苗族史实的东西来。不能像开中药铺那样看什么都认为值钱都要用。要分清哪些是互相矛盾的史料。对于一个没有自已民族文字记录自已的人和事及其历史的民族来说,一切唯以别人的记录来确定,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人家的一些古人骂你是动物,你就不是人了吗?!人家不记录你,你就不存在了?!人家另称你为别的名字,你就不是你了?!例如,被称为中国人类学大师的费孝通先生在其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导论》(修订本1999年版)的第23页上就说:“被认为是汉族祖先的黄帝,就曾在黄河北岸和炎帝和蚩尤作过战。炎帝后来被加入了汉族祖先之列,所以现在通常认为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蚩尤在传说中却一直被排斥在‘非我族类’之中。但是他所率领的‘三苗’却还有人望名构史地和现在的苗族联系了起来。这固然是牵强的推测,但蚩尤之后有一部分被留在汉族之外却可能是事实。”。(笔者按:单就这一点讲,处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的费氏的认识水平还不如处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梁启超和鲁迅!费氏至今还持典型的华夏中心观点!)请看!在中央担当民族史高参且握有话语权的大人物发话了!作为苗族的你,听了此吓虎话后你也就不敢承认蚩尤是苗族人民的民族英雄,就不敢承认蚩尤是苗族人民的文明祖先了吗?!你也就不敢承认“三苗”正是苗族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代了吗?!我和大家一样就不信这一吓人的说法!对于类似费氏的观点,我们只能这样回话:“费孝通先生完全享有只相信自己的观点而不必要相信与自己观点相异的他人之观点的权利!您不相信蚩尤是苗族的文明始祖,不相信蚩尤是苗族的民族英雄!可数千年来无自己文字又天各一方的苗族人民却世世代代打心底里崇拜着蚩尤(苗族只知称为尤公),并以包括服饰、重大节日、故事传说、巫词等等在内的各种方式来祭祀、缅怀着蚩尤!!苗族人民才不管别人承认不承认呢!!!”。众所周之:1943年3月,蒋介石只承认在中华大地上有一个汉族,不承认有少数民族。蒋委员长大人不承认少数民族,你作为苗族的一员,也就不存在了?!当然,我们在书写自己民族历史时,一定要实事求是,要崇尚历史真实!要有严瑾的求实科学作风。现在认识到什么程度就暂时写到什么程度!不要把包括苗族历史在内的中国历史的上限说死!要留有时空。有些问题只能留待考古史料来充填,有错处由它们来纠正。因为人们对事对人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中。故,绝对不能去胡说八道,更不能去编造苗族的历史!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有苗学学者曾用苗语去套译榆罔=我王=蚩尤=姜央=姜炎=炎帝=神农,这是对历史的误读!上已述过,当年在涿鹿大战中真正是神农族团的第8代帝榆罔联合黄帝与蚩尤九黎族团决战,结果蚩尤方惨败。黄帝称帝后把榆罔丢在一边,代神农氏而称帝。这有《庄子。盗跖。释义》云:“神农之第八帝曰榆罔, 世时蚩尤氏强, 榆罔与黄帝合谋, 击杀蚩尤。”和《帝王世纪》云:“蚩尤氏与榆罔争王于涿鹿之阿”等等为据。

  (作者单位:雷山县苗学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