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人文地理

仡佬族风情----石阡尧上

 

石阡尧上仡佬族风情

 

        我曾当记者的时候去过一次石阡尧上,那次随县民委的同志去采风的。只记得那个寨子很小,被茂盛的森林覆盖着,稀稀拉拉的,一户看不到一户,感觉那地方清冷的。好在那条溪沟,宁静如镜,几条枧沟横卧之上,长着很多的青苔,流水也静得听不到声音——可也有让人有“世外”之感。还知道那里有个鸟雀节,七八年前的事情了,记忆不深。

        这次我和贵州电台的杨明先生一起同游览了佛顶山之后,去尧上的。

        我们是从马溪乡去尧上的,车翻过一个山坳,就至大河坝村。再沿溪水向东行走,不一会就是尧上村了。一路上有很多的碑文,什么“佛光万丈”、“锦绣千秋”等等。而在溪谷的南岸的山崖上,不知是谁有那么的气度,写了一个大大的行书——“佛”字,占领了大半边的崖地。好像非要告诉路人:这里与佛有缘,这里就是佛顶山了——有创意。

        这次我感觉变化大得多,停车场已修好,也修得很大。停车场的周围增加了不少房子,都是双层的木楼。新装的板壁还散发出浓浓的油漆味。他们的建筑与苗族的有区别,比如二楼的围栏车工很好,就是没有“美人靠”。花窗镶花也不错。房屋与房屋之间还砌有“马头墙”。标准十分统一,就是吊领也是一样,这说明这些新木制建筑仿佛出自一个师傅之手。上一次我采访时曾听到这样一则笑话,他们是这样自我调侃的:石阡古代是个府城,读书人很多。有一年,一个穷苦人家居然出了个秀才,中举之后去了朝庭当官。这家人有个小孩上山去告诉父亲说:石阡出宰相了。父亲听不清楚回答说:出解匠就出解匠,我们家都是解匠出身,那有什么了不起?民间的话说:这话赋错了意,之后那个宰相也当不成,回老家当解匠了。其实,石阡人的木制工艺很好,而且修房建房十分有名,很多的农村人都练出了一手木匠“绝活”。余庆、镇远、施秉一带的很多民间建筑、生活家具都出自他们之手。石阡木匠是武陵建筑的高手。就是我家的那栋木房,其装修就是出自一个姓陈的老石阡木匠,装修工艺没有说的。

        一座亭阁式的风雨桥修得很精典,双层飞檐,横跨溪沟之上,代替了原来的那些木枧。寨子比以前通透多了。

        一条街道拓出来了,店铺也增加了些。街道上没有多少人。一个老太在街道的一旁摆起了摊,摊子上都是些佛顶山特产。有灵芝、野杨火、板栗、钩滕……还有一些不知名的。灵芝是味好药,是一种很神奇的滋补品,它的功效很多,营养丰盛,还可以抗衰老,对肿瘤细胞和乙肝病毒内的核酸合成有有抑制作用,而且能滋养卵巢、增加胶原蛋白、美容润肤,深受人们喜爱。2012年,村民李治林在佛顶山上采得到一颗特大“灵芝菌”。长在一棵腐烂的枫香树上的。经测量,这座“灵芝菌”直径有45厘米,高度有5厘米,重1500多克,整个菌由两根菌脚支撑,菌盖成圆形,多层,朝阳的一面呈油黑色,背光处则显木质色。村民们都说这颗灵芝“成精”了。说实话,长成这样大个形状的灵芝,在中国也十分罕见。

        趁着杨明先生走访老乡的机会,我到村子里转悠去了。这里首先要看的是邓家祠堂。邓氏祠堂位于尧上村子一个小山包之下。从街道上走几步,邓家祠堂就在眼前,抬头望去,壮观不已。这栋建筑是由火砖砌就的。高大的石条为门坊。上堆塑两位明代人物浮雕,中镶嵌大方石板,阴刻“鄧氏宗祠”几个楷体字。右边门坊挂有“石阡仡佬族民俗陈列馆”牌匾。见没有人,拿起相机好奇地钻了进去。谁知后面不知什么时候钻出个中年妇女来,很命地把我拽将出来,并喝斥我一顿:“你家菜园门?不交钱就进去了?”顿时让我不知所措。我不知道这是要交钱的,而且我去过这类似的馆藏多了,几乎不收钱的,不就才是几元钱吗?更何况我真没见到有人在那里呀?——难堪。后来我进去了,其实我真是想看看邓氏的有关家族文物,而我进去之后,让我有点失望,除了一面鼓,几个摊面具,还有点宗教法器外,没有多少东西。邓氏族人的东西不知道移到什么地方去了。

        关于邓氏,我没有考证过。祠堂后山上有邓氏李氏婆墓,有碑文:原命生于癸丑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丑时,镇远府属西里四甲扶桥口。亡于酉年正月六日丑时在石阡府苗民里水源头,享年四十四岁。水源头即为尧上。根据光绪年间,邓氏第八代孙取明勋抄录的《邓氏家谱》载,尧上邓氏在明末清初时,由湖南沅州迁来石阡之湾塘王家坪,康熙初年在水源头(尧上)这地方购买“本里”方姓之产业。迄光绪年修谱时,一直居住未变。谱中抄下康熙五年(1666年)邓氏买周瑞和契约。契约上说:方家“情愿将祖遗之业,地名水源头山一幅……卖与邓氏叔侄。”说明邓氏也可能就是购买了方氏的这些森林田产之后发迹起来的。尧上,原为石阡“苗民长官司”属地,其族属当是苗族。怎么现在他们都成了仡佬族就不得而知了。尧上邓氏的发迹其实并不仅仅由于有那几处森林田产,据当地人说,更主要的可能还有会制作陶瓷器的技艺。因为这邓氏来自江西,江西的景德镇号称“瓷都”,说不定这邓氏就是从“瓷都”来的。邓氏到了这里之后以烧制陶瓷器而声名远扬,并使这一名不见经传的山沟沟,逐渐成为商贾不绝,集市繁荣,生意兴隆的繁华之地。也正因为如此,当地人也才说这“尧上”其实叫“窑上”。据记载,尧上村最为兴盛时多达130多户,人口迁千人,来自于余庆、镇远、施秉商人络绎不绝。

        邓氏祠堂的后山叫雌雄鲤鱼岭。岭上古树蔢莎,方亭立于岭中。古树上挂满了很多的红布,其树脚本下还立有碑,碑文上写着“许愿树”。亭子边上四周窥视,村落绕岭而居。这样的居住格局,实在让人惊叹。我问一老者,为什么这里叫“雌雄鲤鱼岭”,老头笑着说:“你不就在雌雄背上了吗?你看那棵猴板栗树,正好对在鱼头上,而且右右两个头,也就是公母了。它们都是首尾相连的,要好好看才看出保堂来。”后来我下了雌雄鲤鱼岭之后,右看左顾才多少看出点端倪出来。他说,龙要在江海,鱼要在溪头,哪里有这东西,哪里的水源就好。尧上到处出水,就是因为有这两条公母鱼。我不知这老头的话对与不对,但这至少是当地人们的一种愿景。

        雌雄鲤鱼岭的东面是一大块坪地,坪地之下有池塘。坪地比较大,中塑有老鹰像,并作收翅下落之状。其老鹰口含灵芝,下抓葫芦。这就是神鸟,也是尧上人的祭祀祖神。

        传说的故事是这样的,古佛顶山周围很早的时候就居住着仡佬族,他们在这里开劈疆土,耕耘土地。300多年前不知是什么原因,大家都染上了瘟疫,人们四处寻寻医问药,但都找不到治疗的方子。很多人都染病而亡。在大家绝望的时候,突然一只大鸟从远处飞来,盘旋在村子的上空。只见那只大鸟口含灵芝,脚抓宝葫芦,来回多次之后纵身落下,变成一个白发仙翁,仙风道骨,一派仙态逼人。只见那仙翁笑盈盈地从宝葫芦里取出药粒子来,分发给药给大家并要大家吃。正吃之间,只见那仙翁纵身一跃,变成一只老鹰飞走了。也就这仙翁飞走之后,大家的病不约而同地自然好了。

        为了感谢神鹰,仡佬族人立下规距,每年举行祭祀神鹰活动。因尧上村森林茂密,雀鸟众多,仡佬人为防其雀鸟对庄稼的遭害,故于每年的古历二月初一这天,每家每户都打上糍粑捏成小颗小颗的粑丸挂在树枝上,让雀鸟饱餐后不再啄食庄稼。据说尧上敬雀节很热闹,届时还举行傩堂戏表演,有上刀山、下油锅等绝活。仡家小伙、小妹表演赤脚爬上插满锋利钢刀的旗杆;随手从滚烫的油锅里捞出硬币,却毫毛无损等等。可惜我们去的不是时候,没有感受到那种庄严的祭祀场面。

        尧上山水秀丽、风景迷人,民族风情浓郁。在这里你可以处处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

                      二0一五年四月五日于偏桥古镇

            作者:贵州省施秉县苗学研究会  吴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