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人文地理

屏边苗族自治县

 
屏边苗族自治县
 
 屏边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州东南部,国土面积1906平方公里,辖6乡1镇,聚居着苗、汉、彝、壮、瑶等17个民族,总人口15.3万人,其中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64.18%,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云南省惟一的苗族自治县,也是全国592个、云南省7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屏边苗族自治县

屏边苗族自治县

屏边苗族自治县

东与文山州文山县、马关县相连,西南与个旧市相望,南同国家级开放口岸河口县接壤,北与省级经济开发区蒙自市毗邻。屏边苏铁、多头桫椤、中华蜂猴、中华赤面猴堪称世界四绝。国土面积190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590米,最低海拔154米,山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00%。县人民政府驻玉屏镇。
 

2建制沿革

屏边很早就属于古部族居住的区域,境内出土的铜锄、铜斧、铜矛等文物,鉴定为战国时代的青铜器。汉为进乘县地,唐、宋时期隶属秀山郡,元明时代为临安府所辖,清代由临安府分设开化府,隶属开化府。民国2年(1913年)5月划为文山县的外南区、外西区的一部分,成立靖边行政区,隶属蒙自开广道辖,民国22年(1933年)取屏山的“屏”字和靖边的“边”字定县名为屏边县,隶属云南省第五专员公署辖。1949年7月成立中国共产党屏边县委员会;1950年1月9日成立屏边县人民政府;1950年1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屏边全县,从此各族人民获得新生;1963年7月1日建立了屏边苗族自治县,隶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全县辖6乡1镇。
屏边汉代属牂牁郡进桑县。明代属临安府,清代属开化府。民国2年(1913)设立靖边行政委员,民国22年(1933)建县时,改名为屏边县。1950年隶属蒙自专区,1957年隶属红河州。1958年设立屏边苗族自治县,1960年并入河口县,1962年又分置屏边、河口两县,仍隶属红河州。[1
 

3区划与人口

辖6乡1镇:玉屏镇、新现乡、和平乡、白河乡、白云乡、新华乡、湾塘乡,76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94个自然村,89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苗、汉、彝、壮、瑶等民族,总人口15.11万人,是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
县内居住着苗、汉、彝、壮、瑶等民族,总人口149101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2%。

玉屏镇

土地面积321.06平方公里。2008年辖13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91个自然村,117个村民小组。年末总人口30965人,其中农业人口19528人,占总人口的63%。居住着苗、汉、彝、壮、瑶等民族。年末耕地面积1730公顷,其中:水田980公顷,旱地750公顷,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7亩。粮食总产量9495吨,农民人均有粮486公斤。筹集资金90万元发展中华红心猕猴桃、苍溪雪梨和脐橙等经济林果37公顷,种植红豆杉107公顷、石斛2公顷,规模化种植香蕉2009公顷,以黄瓜、辣椒为主的冬季农业开发1106公顷,建立冬玉米样板10公顷、冬黄瓜样板36公顷。实现财政总收入924万元,地方财政总支出883万元。农业总产值89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88元;实现畜牧业产值2667万元。乡镇企业实现总收入30813万元,实现增加值9863万元,上缴税金551万元。完成姑租碑、前进、补嘎、卡口4个村委会“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和上、下平寨自然村公路建设。引进外商投资300余万元,发展油桉267公顷。投资120万元,新建标准化养猪厂1个。

和平乡

国土面积267.3平方公里,辖14个村委会,分别是:者底冲村委会、咪崩村委会、坡背村委会、红星村委会、咪租村委会、瓦乍村委会、底咪底村委会、石坎村委会、白鸽村委会、百福村委会、白沙村委会、路乐村委会、和平村委会、六斗村委会;[2]

白河乡

国土面积390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委员会,
分别是:底西村委会、麻布村委会、放阳村委会、腊哈村委会、团结村委会、坡头村委会、胜利村委会、桐子村委会、大水村委会、热水村委会、马卫村委会、喜乐村委会;[2]

白云乡

国土面积196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分别是:白云村委会、白泥村委会、解放村委会、太平村委会、底土村委会、杉树村委会、马马村委会、里古白村委会;[2]

新华乡

国土面积195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分别是:戈纪街村委会、岩蜂村委会、菲租克村委会、阿母黑村委会、河南村委会、西沙坡村委会、马鹿塘村委会、倮姑村委会、师宗村委会;[2]

湾塘乡

国土面积183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分别是:营盘村委会、五家村委会、青平村委会、大冲村委会、牛碑村委会、毛家村委会、阿碑村委会、阿卡村委会。[2]

新现乡

土地面积347.16平方公里。2008年辖12个村委会,99个自然村,137个村民小组。年末总人口20901人,其中农业人口19528人,占93%。年末耕地面积2778公顷,其中:水田801公顷,旱地1977公顷,农民人均耕地面积2.1亩。粮食总产量9240吨,农民人均有粮467公斤。投资100万元,扶持新现、洗马塘两个村委会300余户农户养殖能繁母猪500余头。年末生猪存栏29630头,全年肥猪出栏26486头。种植牧草15公顷,推广各类饲料11329吨。种植桤木、杉木等经济林467公顷,荒山工程造林267公顷。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289万元,农业总产值59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73元。财政总收入89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万元,财政总支出862万元。有个私经济260户,从业人员336人,注册资金343万元。完成底咪和水塘两个村委会通达工程和干田、大木卡依两个自然村公路建设。省教育厅、省民政厅和96201部队投资100万元,完成新现中心校主教学楼建设,并对老教学楼、办公楼和学生食堂进行全面改造。康运基金会投资6万美元,建盖永胜希望小学教学楼及附属工程建设。
 

4经济发展

农 业

2008年,屏边县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兑现种粮农民补贴资金276万元、退耕还林资金1256万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1263万元、能繁母猪补贴资金164万元、石油价格补贴资金124万元,投放“三农”贷款21769万元。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4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99%。年末耕地面积18517公顷,全年推广种植杂交水稻4133公顷,杂交玉米5666公顷,小春及冬季农业开发5066公顷,增长14.5%。实现粮食总产量60148吨,增长0.17%。种植烤烟360公顷,收购烟叶16597担,烟农收入1214万元,实现财政收入267万元。
年末生猪存栏193891头,全年生猪出栏169277头,增长4.6%。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9710万元,增长15.29%。全年种植桤木2930公顷、杉木1716公顷、桉树800公顷、橡胶267公顷,发展林下草果180公顷、生态茶园234公顷、优质荔枝“妃子笑”107公顷、种桑养蚕30公顷、石斛2公顷,改造低产茶园133公顷,培育红豆杉苗木300万株、核桃苗木30万株。发放林权证30400本,采伐木材45000立方米,实现林业总产值15000万元。
完成红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华集镇提水工程、和平集镇供水管网工程和鸡蛋坡大沟、吉咪大运沟、嘎白租大沟等沟渠修复。实施和平乡六斗对门山和新华乡河南的都格、戈几街花山场烟区水利管网工程,启动建设县城防洪堤一期工程。完成云洞水库水资源论证报告和水土保持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列入云南省2009年开工建设的14个大中型水库之一。

工 业

2008年,屏边县完成工业总产值62560万元,比上年增长16.28%;利税总额12743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倍。开工建设三岔河、大湾田、茅草田3座电站,基本完成新田、百福、层子山电站前期工作,全年发电量74859万千瓦时,增长3.97%。坚持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改造提升传统工业,黄磷、铁合金等工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引进云南砉红石材开发有限公司对新现水塘大理石矿区进行开发,完成和平大湾田钨、铁矿区选场建设,白河底西铅锌矿区矿山地质灾害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有序开展,湾塘五家寨多金属矿、新现西土依煤矿勘探工作稳步推进。完成生物科技产业基地滴水生物工业片区控制性详规、环评报告、水保方案编制评审和“三通一平”工程设计。与武汉凯迪集团初步达成生物能源开发框架协议。年内,屏边县有个体私营经济2453户,有从业人员5395人,注册资金20531万元,比上年增长5.88%。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13938万元,上缴税金1937万元。[4]
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3212万元,比2005年的63708万元增长48.8%,年均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6137万元,年均增长3.36%;第二产业完成39173万元,年均增长7.88%;第三产业完成47902万元,年均增长12.91%。完成财政总收入8873万元,比2005年的4994万元增长78%,年均增长12.18%,其中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23万元,比2005年的2533万元增长1.14倍,年均增长16.45%。完成财政总支出56781万元,比2005年的16499万元增长2.44倍,年均增长28.04%。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完成130669万元和59827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8.76%和19.99%。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期末的32:35:33调整为29:32:39。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被列为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县。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31万亩以上,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推广覆盖率达90%,五年累计粮食总产量30.5万吨,年均增长1.09%。畜牧业稳步发展,2010年末生猪存栏20.18万头、出栏24.61万头,分别比2005年的18.49万头、13.91万头增长9.1%和76.92%,年均增长1.76%、12.09%;大围山微型鸡和云南矮马(屏边)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1470万元,年均增长8.78%;实现农业总产值55647万元,比2005年的29355万元增加26292万元。工业经济实现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实现工业总产值63008万元,比2005年的40751万元增长55%,年均增长9.1%;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56474万元,上缴税金1976万元,从业人员达7426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完成《屏边县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和系列子规划的编制、评审工作。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云南省六个国家公园建设试点之一,编制完成大围山国家公园建设规划设计并上报待批。州人民政府旅游现场办公会在屏边召开。成功举办民族文化旅游节暨首届“妃子笑”荔枝节、大围山首届国际音乐节暨第二届“妃子笑”荔枝节活动。五年累计接待游客12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905万元,年均增长15.84%和25.53%。2010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65万元,比2005年的20835 万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09%。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6407万元,是“十五”期间98179万元的2.9倍,年均增长23.88%。县境内公路达291条1846公里,自然村通路率达82.42%,比2005年末提高了23.22个百分点;县城区面积由“十五”期末的2.02平方公里扩容到8.0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十五”期末的11.83%提高到14.2%;全县水利化程度24.15%。对外开放成效明显,五年签约各类国内经济合作项目63个,协议引资26.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6.3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12倍和2.86倍。推进节能降耗,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十一五”期间能耗下降20%。实施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累计完成工程造林136951亩。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加快,五年累计建成沼气池4613口,节柴改灶6039眼,全县沼气池累计达22934口,沼气化率达76.4%。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929元,比2005年的13184元增长81%,年均增长12.66%。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112元,比2005年的1256元增长68%,年均增长10.95%;实现农民人均粮食产量485公斤,比2005年的364公斤增长33.24%,年均增长5.91%;全县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7.1万人下降到5.09万人。“十一五”期间,县人民政府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创建了云南省第八届“双拥先进县”、“云南省乙级卫生县城”,被认定为云南省20个“云药之乡”县市之一。
 

5文教卫生

全县有完中2所,初中6所,小学108所,教学点37个(含一师一校31个),校舍面积133356平方米,2001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20%,小学升学率74.65%,巩固率97.1%,初中升学率52.44%,高考升学率39.1%,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已经国家教育部认可。
全县有卫生机构15个,村级卫生室76所,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经省级评审,各项指标达基本合格,农村初级卫生机构网络基本形成。
计划生育“三为主”工作基本达标,“三结合”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初级卫生机构网络基本形成,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4‰和0.86‰以内。实施退耕还林6300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3%。累计建成沼气池13928口,全县农村沼气化率达48%。
广播电视“村村通”及“211”升级改造工程,全年完成“211”工程28座,数字升级改造58座,完成了广播电视光纤网屏边区域的建设工程和城区主干网的升级改造,全县7乡1镇均开通有线电视,广播、电视覆盖率为82.6%、84.9%。群众文化生活得到改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全县各乡镇实现了有线电视联网,在全州率先实现移动电话乡乡通和村村通公路,乡村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提高到90.2%。
 

6发展规划

屏边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省第七次党代会和州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抓住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昆河经济带建设三大机遇,发挥区位、资源两大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四大结构,实施全方位开放、科教兴县、扶贫开发、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推进城镇化、市场化、生态化、农业产业化、知识化和信息化六个进程,着力培植生物药业、电矿、旅游、畜牧、经济林果五大产业,实现绿色经济强县、民族文化兴县、个开蒙城市群的“后花园”三大目标,努力实现屏边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 十一五 ” 以来 ,县委、县政府结合资源及区位优势,提出“绿色经济立县、特色工业富县、科教文化兴县、生态旅游活县”,建设“生物药业加工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避暑度假休闲体验胜地”的发展战略。
 

7地理环境

屏边位于北回归线以南, 地处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部,南北长63公

屏边苗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

里,东西宽55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1906平方公里。东面与文山州的文山市、马关县隔河相望,南部与国家级开放口岸河口县接壤,北部与省级经济开发区蒙自市毗邻,西南与个旧市相连。境内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南溪河、新现河、那么果河纵贯全境,由于河流的切割,全县地貌形成了“四河三山六面坡”的总体结构,地形极其复杂,高山横亘连绵,重峦叠嶂,沟谷纵横,“V”型谷较多。
境内最高海拔2590米,最低海拔154米,山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00%,属典型的山区县。由于海拔高差较大,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雨量1650毫米,加之地处低纬,受东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境内湿润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有利条件。[1]
 

8自然资源

一是旅游资源丰富。有距昆明最近的大围山原始森林公园,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围山原始森林每立方厘米生态负氧离子含量高达65000个以上,每立方米空气臭氧含量小于0.12毫克,负氧离子粒径小于0.003微米,能穿透血脑屏障和细胞膜,参与细胞生物电活动、活化细胞;有天然大睡佛、国内罕见的史前陆地火山、景致迷人的高山瀑布、举世瞩目的滇越铁路和人字桥等自然人文景观,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天然美容院”和中国最南端的春城。全县有森林面积130余万亩,其中人工林40余万亩,活立木蓄积量

屏边苗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

605.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5.4%。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境内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蕴藏着许多古老而珍稀的野生植物。现有野生植物188科3619种,其中国家保护和省级重点保护的有115种,各种动物有35目111科555种。屏边苏铁、多头桫椤、中华蜂猴、中华赤面猴堪称世界四绝。以大围山原始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前景广阔,大围山原始森林和县内的珍珠洞、白河温泉、火山遗址、灵宝山石窟艺术、人字桥、烈士陵园、大睡佛等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瑰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中低山山地,面积43993公顷,属边缘热带湿润区, 

屏边苗族自治县词条图册

 

屏边苗族自治县词条图册(8张)
 
 
保护区类型为科学保护区兼自然资源保护区,主要保护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自然景观及其珍稀动植物种。主要观赏景观和物种:⑴火山、断崖奇观,边寨民族风光,名胜古迹;⑵植物有桫椤、长蕊木兰、云南穗花杉、原始莲座蕨、伯乐树、柄翅果、篦子三尖杉、藤枣、岘木、伞花木、福建柏、水松、云南石梓、毛坡垒、鹅掌楸、紫荆木、木瓜红、马尾树、见血封喉、锯叶竹节树、云南苏铁、合果木、长叶竹柏、鸡毛松、锥头麻、苣若薯、任木、绒毛番龙眼、隐翼、千果榄仁等;⑶动物有黑长臂猿、蜂猴、巨蜥、豚尾猴、小蜂猴、灰叶猴、黑冠长臂猿、云豹、灰孔雀雉、绿孔雀、猕猴、水鹿、穿山甲、斑羚、大灵猫、金猫、白鹇、白腹锦鸡、红腹锦鸡、冠斑犀鸟。
二是水利资源丰富。南溪河、新现河、绿水河、那么果河纵贯全境,水能理论蕴藏量达56.94万千瓦,可开发利用20余万千瓦,现已开发14.2万千瓦;
三是热区土地资源丰富。屏边热区(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可开发利用的荒山荒披50 余万亩,适宜种植荔枝、龙眼、肉桂、香(芭)蕉、菠萝等热带水果,已种植优质龙眼、荔枝、芒果3万余亩,香蕉、菠萝5万余亩。;
四是生物资源丰富。具有开发前景广阔的珍稀生物资源熊胆、大黄藤、红豆杉、石斛等,2009年被认定为云南省20个“云药之乡”县市之一;
五是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铅、锌、铁、钨、锰等有色金属矿和大理石、硅石、花岗石、无烟煤等非金属矿。
 

9历史见证

屏边在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就为国家担负过援越抗法、援越抗美等重大支前任务。正当全国各地进入改革开放、大搞经济建设之际,从1979年至1986年,屏边作为对越自卫还击支前作战的重点县,又全县总动员支前。在自卫还击战期间,屏边既是前线总指挥部,又是兵力、物资集散地,杨得志总参谋长的前线指挥部就在县政府办公楼内。
50余年来,屏边有近40年处于战区,近50年来国家在屏边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到2亿元(不含昆河公路)。由于战争的原因,屏边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

屏边苗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

开发利用,经济发展缓慢,1986年农民人均吃粮仅18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36元,贫困人口11.8万人,教育、卫生、文化十分落后。后来,全县7乡1镇有4个乡被省定为扶贫攻坚乡,3个乡被州定为贫困乡,并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592个贫困县之一。
1986年以来,中共屏边县委、县人民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打基础、兴科教、调结构、建支柱、增效益”的方针,坚持项目与资源结合,开发与开放结合,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结合,变“等靠要”为“干引争”,抓住三个区域(昆河公路沿线经济区、热带作物种植区、扶贫攻坚区),突出四个重点 (农业、林业、工业、旅游业),推进两个转变(林业由单一用材林向经济林转变,由单一型低价值林种向多样型高价值林种转变),始终把扶贫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来抓,从实际出发,以解决温饱为中心,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主要对象,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种养业为重点,实施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小额信贷扶贫。
2000年县委九届四次全会进一步理清并认真落实“12345”经济发展思路,即抓住一个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发挥两大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实现三大目标(绿色经济强县、民族文化兴县、个开蒙城市群的“后花园”),突出四个重点(农业、林业、工业、旅游业),实施五大战略(开放带动战略、科教兴县战略、扶贫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城镇化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切实加快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步伐。全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001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329万元,比上年增长9.5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5%,第二产业增长13.31%,第三产业增长14.95%;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1609.3万元,比上年增长14.94%;完成乡镇企业总收入25941万元,比上年增长48.73%;完成财政收入1916万元,比上年增长19.3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12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0624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86元,比上年增长11.30%;实现人均有粮351公斤,比上年增长1.15%。全县小水电发电量达2.7亿千瓦时,占红河州小水电发电量的1/3强,移动电话在全州率先实现乡乡通,村委会通路率达98.7%,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