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人文地理

“芦笙王”杨正平:把芦笙从苗岭吹向世界

 

“芦笙王”杨正平:把芦笙从苗岭吹向世界

 



十多年间,杨正平在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舞台上吹响了芦笙。


他是苗岭的画眉鸟,把芦笙从苗岭吹向了世界。


他是凯里的文化使者,把凯里的芦笙文化向外界传播。


他,就是被誉为“芦笙王”的杨正平。


在第三届“金芦笙”中国民族器乐大赛暨民族文化活动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笔者采访了著名的苗族芦笙演奏家杨正平。


一块吹芦笙的“好料”


杨正平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集苗家汉子的朴实和艺术家的洒脱于一身:他留着一头“很艺术家”的披肩长发,常穿民族服装,总是面带微笑,微微上扬的剑眉下,乌黑发亮的眼睛流露着坦诚。


走进杨正平的生活,才能深深感受到他的敬业:他不抽烟,不饮酒,为了演好每一个节目,他常常提前一两个小时化妆,也常因此耽误吃饭。正是因为用心良苦,他的每一场准备充分、技艺高超的演出,总是赢得观众潮水般的掌声和喝彩。


197412月,杨正平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一个被誉为“天下芒筒芦笙第一寨”的苗族村寨——盘牙村。在他居住的寨子里,男人们在农闲或节庆时,常常聚在一起吹芦笙,寨子里5岁以上的男孩,几乎个个都会吹芦笙。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五六岁时,杨正平就和同伴们一起跟长辈学吹芦笙了。他学吹芦笙总是比同伴学得快、学得好,很受长辈器重,大家都说他是块吹芦笙的“好料”。


正如大家所料,杨正平吹芦笙的技艺一天比一天高超。在读小学五年级时,杨正平代表村里参加了丹寨县第一届芦笙展演大会,一举夺得冠军,为村里争了光。从此,他迷上了吹芦笙,一发不可收拾。1989年,青春年少的杨正平考入了丹寨县民族文工队,并在那里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曾先后随队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演出。


在国际舞台上吹响芦笙


1992年,杨正平考入贵州艺校芦笙班。学习期间,他先后随中国民族艺术团、中国民间音乐家小组赴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参加国际艺术节。他精湛的的吹奏技艺,博得了国外观众的好评。他演奏的芦笙曲《草原情歌》、《清水江畔丰收乐》、《欢乐的苗寨》等,还被荷兰、德国的唱片公司录制成CD光碟发行。


1995年,杨正平毕业后被分配到贵阳市花溪旅游集团公司工作。两年后,他考入贵州大学深造。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老师指导,杨正平的演奏水平不断提高,并于19995月在贵州大学成功举办了“杨正平芦笙独奏音乐会”。他还自行研制出27管改良芦笙,解决了长期以来芦笙转远关系调、近关系调和移调难的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鲜花和荣誉接踵而至。19998月,杨正平编导的苗族舞蹈《苗人》荣获首届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芦笙舞比赛一等奖;200111月,他在全国第十一届“孔雀奖”少数民族器乐比赛中获最佳演奏奖;200510月,荣获第二届全国民族乐器演奏比赛铜奖;20087月,赴澳大利亚参加第五届世界合唱节比赛并获得金奖;20103月,荣获首届国际民族吹管大赛芦笙类金奖。


十多年间,杨正平走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舞台,把芦笙从苗岭山寨吹向了世界。


把传承芦笙的重担挑在肩上


如今,杨正平的芦笙技艺日趋炉火纯青。除了个人表演之外,作为贵州省芦笙研究会副会长、黔东南州音乐协会副会长的他,还担任了凯里市民族歌舞团负责人,从事芦笙教学工作。


有人说,杨正平给芦笙文化增添了自信心。的确,杨正平的成功,让千千万万苗族青年看到了苗族文化的重要性,也让许多芦笙爱好者找到了追求芦笙文化的路子。


从一个大山苗寨走出的懵懂少年,到穿梭于全国各地演出的音乐人,再到巡回世界各国传播芦笙器乐的文化使者。无论飞得多高,杨正平都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是演出还是教学,他时时刻刻都提醒自己,是故乡的芦笙文化滋养了他,给了他腾飞的翅膀。而如何让芦笙文化发扬光大,也是他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事。


吹芦笙、说芦笙、谈芦笙文化,不论是演出间歇、朋友聚会,还是课堂教学,杨正平都能把芦笙文化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他还有一个计划,为家乡培养更多的芦笙手。“是苗寨的雄鹰,就要展翅高飞。是苗岭的画眉鸟,就要让世界听到苗族的声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