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蚩尤  >  人文地理

行走苗族村寨——脚 车

 

行走民族村寨——脚 

文/图  黄万鑫

 

脚车苗寨要过粽粑节的消息让我们激动着,这样的节庆活动于我而言是闻所未闻。

几年前,还在乡镇工作的时候就曾听说过脚车苗寨过了一次悲壮的鼓藏节,而在此之前,弟弟远赴兴华乡高排苗寨支教,每次出入高排都必经脚车苗寨,从其谈话中总听到关于脚车的很多故事,让我莫名地对脚车有了向往。

初夏,一个晴朗的清晨我们从县城古州出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这被大山重重包围的脚车苗寨。寨子是清一色的青瓦木楼,寨脚是一片高大茂密的古楠木群,进寨来,苗家特有的吊脚木楼上不时地探出一个个热情的笑脸来,招呼我们到家吃饭。虽然自己曾长时间奔走于乡间田野,寻访苗村侗寨,但是第一次走入这块偏居一侧的西部乡镇的土地,我还是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奇。随行的老朱告诉我,脚车是一个拥有着近两千余年历史的苗族村寨,目前全村276户,1403人。脚车苗家是榕江县古老的“百鸟衣苗族”这一支,我们前往脚车的当天正是该村欢度“努教归”的日子, “努教归”(苗语,即吃粽粑),是继鼓藏节后当地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过节的时间,都选在全寨下完谷种后或插完二道育秧后的第一个狗天,历时两天。第一天进客,第二天为正式节日。这支苗族保存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富,在节日期间,除家家户户都包粽子和全村举行斗牛、跳月、对唱古歌、青年人相会、传授民族传统技艺等活动外,老人们还互祝全年五谷丰收,全家幸福等。刚刚吃罢中饭,寨子里的铜锣就响起来了,不一会又响起了热烈的鞭炮声。村主任告诉我们这是负责斗牛的主事人在召集村内的牛主商量今天的斗牛活动。脚车人对牛十分崇拜,寨子里养有大小60多头斗牛,他们叫做鼓藏牛,是专用于鼓藏节祭祀祖先的,平日里的节庆活动中也会组织一些斗牛活动自娱自乐。

脚车距离榕江县城90余公里,这里山高林密,与黔南以及本县的兴华乡高排村、田懂村接壤。该村距离厦蓉高速仅仅几公里的距离,但是当地的苗家人进县城走出大山,都要行走于一条漫长的通村公路先到达三江乡政府所在地怎冷,然后再转车才能抵达县城。交通的闭塞在很大程度上让这里的苗族文化保存完好,一代代传承。

斗牛赛事成了整个粽粑节最为热闹的活动,三江附近的苗寨、水寨的群众纷纷赶来参与这一年一度的“努教归”。寨脚的斗牛场上聚满了围观的群众,训练有素的苗家斗牛士们精心的组织着一对又一对斗牛入场,每一场赛事都是扣人心弦,当斗牛鏖战激烈得难解难分时,他们又涌入场内用绳子分别套住两头斗牛的后脚,将他们分隔开来,一场赛事就这样结束了。斗牛赛完全是自发组织的,没有奖金,不评等级,完全的自娱自乐,从中午一点多钟一直进行到下午六点多钟,不时地有鞭炮为斗牛鸣响,有铜锣为斗牛士们鼓劲。

古楠木树脚下的木屋里有在家包粽粑的老人,孩子们围在老人身边学艺,也有喝醉了醇香的米酒后靠在走廊的护栏上看斗牛赛的微醉的男男女女。面对我们的镜头,大方的主人们热情地给我们展示他们的刺绣、百鸟衣以及编织的花带。随行的长哥还被一个热情的苗家大姐来了一个热情的拥吻,同时还送了一条精美的花带。后来才知道拥吻长哥的那位大姐中午喝了不少酒,此前也曾作为脚车苗寨的跳月演员参加过州里、县里举行的各种大型民俗展示活动,是脚车女人中见过大世面的人了。

用相机记录下当地群众的斗牛、包粽粑、煮粽粑和百鸟衣展示等场景后,我们穿行到村子后山的楠木林,品楠木的张扬和奇伟,赏后山上古老的红豆杉以及古老的葡萄藤沧桑和漫长的岁月滋润下的雄姿。此时夕阳映照下的脚车苗寨变得更加迷人,鳞次栉比的木屋在夕阳的映照下变得更加通透,每一栋屋宇闪烁着跃动的音符。很多人家也响起了猜拳行令的欢呼,短暂的农闲期间的脚车弥漫着节日的浓烈气息。没多久,跳月场上响起了欢快的芦笙,主人招呼我们到跳月场上看热闹去。跳月场上年轻的姑娘们穿着民族服饰上场了,吃过晚饭的妇女们也身着盛装涌入歌堂。脚车苗寨进入新一轮的狂欢。

在跳月场上,姑娘们融入了传统情爱的舞场,中年男子和中年妇女们则在酒精的“挑拨”下,进入到对昔日初恋场景的追忆和梦想的温床。山寨里的灯火点燃了节日里青春的激情,月亮慢慢地从东山顶山探出了羞涩的脸庞,时间不早,我们一行依依惜别了跳月场上的歌舞。

那个夜晚,带着快乐和对脚车的依恋,趁着夜色我们踏月而归,跳月场上的歌声还在山腰上响起。这时我想起了在跳月场上问起过当地的一位苗家汉子,为什么跳月场上不吹响雄浑的芦笙——闷筒呢?他说闷筒显得太沉闷太严肃了,跳月是一个欢快的场合。我想,这就是苗家人对音乐的最为淳朴的认识罢。苗族是一个智慧、神秘而又多难的民族,苗族的发展史更是一部迁徙史,遥想当年苗族先祖从遥远的黄河中下游一路奔波最后逆都柳江而上,来到今天的古州,然后再分支迁入这鲜为人知的大山密林,一住便是千年。千年的刀耕火种,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脚车苗家人身上仍然穿着让人无法破解的百鸟衣,他们用无字之书传承着先祖的文化,他们用原生的古歌记录着先祖的苦难和训诫。短暂行走的一天,让我感觉到跳月场就是苗家人的露天舞厅,她们世代虽然被大山所包围,但是在芦笙眼子的开合之间他们寻找到了自己的快乐。

作别脚车,很多苗家人步行着将我们送到村口,“我们这里天远地远的,你们来辛苦喽。”很朴素的语言,很真诚的表达让我们不忍释怀。

回城的车上好友告诉我,脚车还保存着神秘的洞葬文化,当地的老年人依然还保留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式和服装呢。由于地处偏僻,脚车的民族风情鲜为人知,一天奔忙的我们是围着粽粑节而举行的活动在转,而忽略了很多细节上的东西。

尽管回城的路上因公路部分坍塌,我们只好踏着月色步行了一段路程。但是脚车的风情却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想我还会造访脚车的,爬一爬该村西部高耸入云的大山,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探访脚车洞葬,记录下脚车苗家汉子那古老遗存的发式,还有那被誉为无字族规的脚车“栽岩”。

 



 

 

《粽粑节里包粽粑的老人和小孩》黄万鑫 摄



《展示百鸟衣》黄万鑫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