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简讯  >  时事

苗族姑娘的非遗蜡染传承

 

90后苗族姑娘的非遗传承之路:“不想让蜡染到我这里消失”

 

苗族姑娘熊兆美在制作蜡染

画腊、浸染、脱蜡、缝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就是苗族姑娘熊兆美一天的工作。6月11日,中国工艺传承与振兴民间论坛在昆明市官渡区举行。参展的除了老一辈的艺术家,还有像熊兆美这样的90后传承人。

“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蜡染,收入不多,也很枯燥。”谈及如今蜡染传承的现状,苗族姑娘熊兆美告诉云南网(微信:yunnancn),她出生在一个世代从事蜡染的家庭,从小耳濡目染,让她对蜡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责任感。“我不想让蜡染这样一门优秀的艺术到我这里消失了。”

据了解,参加本次论坛的包括像熊兆美这样的12个省份的数十位非遗传承人,以及相关学者和大学生代表。与会人员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市场培育、政府保护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活动现场

云南网(微信:yunnancn)了解到,自2006年,文化部连续11年举办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今年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于6月10日至16日在昆明市官渡古镇隆重举行。在参展项目中,传承人自荐项目108个,非遗项目70个,涵盖了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饮食类等类别。

论坛现场,熊兆美说,10岁那年她开始着手蜡染制作,10多年后才成长为家族蜡染工艺的第七代传人。在技术不断得到磨砺的同时,她却也见证着蜡染这门家乡的优秀传统艺术在年轻一代的不断没落。

活动现场

“大家都想去外面看看,静不下心。”熊兆美说,坚定的守候者越来越少了,对于年轻人来说,这门艺术一个矛盾体,必须在收入与传承之间进行选择的矛盾体。

熊兆美告诉云南网(微信:yunnancn),她并未气馁,仍然在努力让大众接受这门艺术,也为蜡染的发展寻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在我外婆她们那个年代,蜡染仅仅会用于她们日常穿着的衣物,但现在,我们正在把蜡染工艺用于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之中,让非遗文化走入现代生活。”钱包、旗袍、围巾……这些具有现代特色的产品不仅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也把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创新的方式不断发扬光大。

非遗代表的是传统,90后代表的是创新。对于目前非遗传承过程中创新不足的问题,这些90后也许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我们想通过现代艺术的方式,将民俗、民风、非遗文化用现代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本次活动参展者之一、云南艺术学院的研究生高同学说。

 

笔记本、手帐、相框、小挂件……这些小资情调的物件搭配上民俗的主题,显得别有一番韵味。高同学告诉云南网(微信:yunnancn):“非遗的保护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所以每年学校都有非遗创意产品大赛,周围也有很多人参加,将这些非遗,民风民俗的元素运用到自己的设计当中。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能为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